..續本文上一頁比如,唐朝代宗、德宗等皇帝,都曾經親自陳設盂蘭盆供,代宗皇帝還把過去在寺院供盆的儀式改爲在宮內道場設盆供養,並且供上高祖以下的七位先祖牌位,把皇帝的名字寫在巨幡上,從太廟迎入內宮道場。此外,《法苑珠林》記載:唐朝的國家大寺,像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都有送盆供養種種物品和舉盆的音樂人等等,並有送盆的官人,來者不一;民間信衆獻盆供養也非常之多。可見唐代宮廷、民間對盂蘭盆供的重視程度。
在曆代帝王鄭重其事地倡導下,盂蘭盆供被廣泛地傳入中國民間,成爲上千年盛行不衰的佛事活動。
我們繼承佛教傳統開盂蘭盆法會,最關鍵是要遵從佛的教導,發起孝順父母的善心,以此孝心如法地供養十方僧衆,讓累世父母脫離痛苦、獲得安樂。因此,就要學習《盂蘭盆經》,從中深刻地理解“設盂蘭盆”的真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就能發起報恩的意樂和行爲。
解釋經題和本經中心思想:
【佛說盂蘭盆經】
盂蘭是梵語,翻成“救倒懸”。叁惡趣的痛苦無法描述,只能以倒懸作比喻。(倒懸:頭向下吊著。)盆是盛食物的清淨容器,一切碗缽都稱爲盆。盂蘭盆,就是用種種幹淨的碗缽盛種種淨潔美食,供養十方僧衆,能救累世父母猶如倒懸之苦。倒懸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來,叫做盂蘭盆,就是“救倒懸盆”的意思。
本經中心思想:
本經如同《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教的一部孝經,以孝順父母爲中心思想。佛教雖有無量戒,但都以孝爲宗;雖有無量行,卻以孝爲首。所以,釋迦佛曠劫以來,常修報恩之行。目連尊者初成道時,就欲報父母之恩。要知道,這不只是成道之後才思念父母,念恩圖報,實在是以報恩的因緣而修持聖道。如地藏菩薩往昔作婆羅門女時,爲救度母親發大悲心,“衆生界不空,誓不先成佛道”。諸佛菩薩發菩提心的因緣,大抵如此。(菩提心七因果修法,即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發增上意樂,誓取佛果,實爲孝道的極致。這是以最長遠的眼光,觀察到無始以來流轉,生生世世由母親生養成人,如今諸母沈溺輪回,感受無窮無盡的流轉之苦,由于不忍心舍棄諸母而發起報恩心救度母親。但是只給予父母人天快樂,並不能解脫生死,因此以大慈悲心欲拔除諸母一切苦、給予一切樂,並誓欲自己一人擔荷而發勇猛的增上意樂。之後又觀察到只有成佛才能以不可思議的身口意幻化,任運度脫諸母,由此誓欲取證無上佛果。這就是基于出世間大孝而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總的來說,孝分世間孝和出世間孝兩種。世間孝,小孝奉養父母身口,大孝引導父母入道,道指世間安樂之道——叁綱、五常、八德等等。出世間的孝道是引導父母對叁寶生信心,皈依入于佛門,受五戒、行十善,得增上生。再引導父母出輪回,了生死,最終得大菩提。又,世間法只對今生父母盡孝;佛法是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
這部經中,目犍連尊者成道後爲救拔母親,向十方僧衆供盂蘭盆,把墮餓鬼身的母親超拔生天,就是佛門大孝。如果從真如理體上解釋,那就更深,所謂“入天華光”,天解釋爲第一義谛,也就是父母本具的法身,“入天華光”就是使父母入于法身、般若、解脫的涅槃叁德,是最究竟的孝順。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度父母出惡趣、出輪回,才是真正成就了人子的孝道。但世間的小孝大孝也是出世間大孝的階梯,也應當努力去做。這才是全面地理解了孝道。
【西晉叁藏法師竺法護 譯】
譯師竺法護,月支人,在晉武帝時來到中國,住在甘肅敦煌,世稱敦煌菩薩。
正文分叁:一、序分 二、正宗分 叁、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一、通序 二、別序
乙一、通序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結集叁藏的阿難尊者說:當年我聽到是這樣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通序又名證信序。凡是佛經,都在經的開始加上一段表示“六成就”的序文,叫做通序,就是通于一切佛經的序。以六成就就證明是佛說的經,使人生起信心,所以叫證信序。
六成就即信、聞、時、主、處、衆六種成就。任何法會都不離因緣,時間、處所、主尊、聽衆等因緣聚合、機感相應,就從佛的智慧中自然流出教法,記錄下來,就是佛經。佛涅槃後,阿難尊者結集叁藏,他以現場聽聞者的身份爲大家作證:我當時是這樣聽佛說的,是在什麼地點、有哪些聽衆一起聽佛宣講。有了這樣的六成就,就證明不是道聽途說,而是現場聽聞的佛的語言。換句話說,經上的文句,都是佛當年說法的真實記錄,就像錄音機錄下來的一樣。
這樣,佛弟子就會生起信心,盡管現在沒有見到佛,但當年佛說的就是經上這樣的法,這就成了最珍貴的佛的教言,成了最可靠的安樂之道的指示,成了佛弟子永遠應尊重頂戴的聖言。
這裏,“聞”是聞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衆成就省略,但由結尾的“四輩弟子,歡喜奉行”能見到當時有一同聞法的四衆弟子,具足衆成就。
乙二(別序)分六:一、目連道滿 二、知恩欲酬 叁、攀慕遍尋 四、得見所在 五、悲哀往救 六、惡習難轉
“別序”也叫發起序。每部經發起的因緣各不相同,所以叫別序。特別發起這部《盂蘭盆經》的緣由,就是本經的別序或發起序。
丙一、目連道滿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當時也就是大目犍連初證聖果獲得六神通的時候。
目犍連名爲“尼拘律陀”,是印度一種樹的名字。因爲父母祈禱了此樹而生下了他,所以就以此樹的名字取名。
他原先是外道,神通廣大,後來被佛度化。他和舍利弗最初聽到因緣的甚深義,就破了見惑(見煩惱)證得初果。不久,他就來見佛,佛說“善來”而得戒。他再按照前面所見的法義重複觀察,由此就得到了解脫無漏。前所未得的開始得到了,所以是“始得”。
六通指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是無障礙義。天眼能見粗細色法,山河、房屋不能阻礙;天耳能聞遠近人和非人的聲音;他心了知別人的起心動念;宿命察見自己和六道衆生前世的事情;神足,示現種種變化;漏盡,如實了知苦集滅道。
丙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目連最初證得聖果,最先想到報答父母的恩德。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懷胎,叁年乳哺”,父母生育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比如,母親懷胎十月期間,嚴格地約束著自己的行爲,爲了不使胎兒受傷,飲食、起居、身體的活動都非常小心。到分娩時,要遭受巨大的産難,像被百千把利刀割截身體一樣,全身疼痛難忍,心識迷惑,分不清東西南北。當見到孩子平安地生下來時,母親好像得到了如意寶一樣。聽到了孩子的聲音,就像聽妙音一樣喜悅。
“叁年乳哺”,是指嬰兒在頭叁年裏靠吃母親的奶長大。由于嬰兒隨時都要吃奶,母親常常一整夜都開胸在外。還有“推幹就濕”,母親在孩子尿床時,總把孩子推到幹處,自己睡在尿濕的地方。孩子常常拉得一身屎尿,母親沒有半點嫌棄,頻繁洗換,不辭辛苦。像這樣以乳汁養育、親手擦鼻涕、擦屎尿、喂著吃飯等等,就是“乳哺之恩”。父母的恩德重如泰山,不念報恩,就不是人類。不令父母脫離生死,就不是真正的報恩。
目犍連尊者雖然當初念念知恩,卻欲報無力,現在得了聖果,最先就想到要救度自己的父母。
丙叁、攀慕遍尋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道眼指天眼,因爲是由證道而獲得的,所以叫道眼。世間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包括器世間和有情世間。
目犍連尊者在得道的此時,迫切地想知道父母現在轉生何處,他立即以天眼觀察叁界,尋找父母的生處。
丙四、得見所在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他看見母親生在餓鬼道裏,得不到飲食,長年饑餓,皮與骨頭連在一起。
據說,目連尊者是大富家庭出身,他的母親非常吝啬,家裏的財富保護得很好,甯可壞了,也舍不得送人。即使饑荒年代,也把糧食收藏得好好的,見死不救。她在生時積了悭貪重業,所以轉生餓鬼,長年與饑餓幹渴相伴。在餓鬼的境界裏,百年不聞漿水之名,下至膿血、糞便等的穢物也無處得到;由于饑餓,皮膚、血肉變得幹癟,披垂的頭發遮蓋了臉部;口裏極度幹燥,常常伸出舌頭來舔嘴唇。諸如此類都是悭貪製造的苦報。
丙五、悲哀往救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
“悲哀”就是感傷徹于骨髓,號叫動于天地。
孝子目連見母親饑餓痛苦,悲哀難忍,就立即用缽盛滿了飯,入到餓鬼道裏送給母親吃。
丙六、惡習難轉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連母親一拿到缽飯,就馬上用左手遮住缽盂,右手把飯抓成團,還沒等飯進口,就已經化成火紅的熱炭,沒辦法吃到嘴裏。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來是悭貪讓自己墮成餓鬼,天天在饑渴中煎熬。無奈習性難除,不思悔改,一遇境界,又馬上現行。一得到食物就下意識地遮住缽盂,生怕被其他餓鬼搶走;馬上抟食,只想自己吃個痛快,這樣的吝啬心態還跟在生時一樣。
哪曉得萬法唯心,悭貪一起,美食便頓成火炭。如果當時能念及同類與自己一樣饑渴,發慈悲心,不忍獨自享用,一定會甘露充滿,自他超出苦輪。但她不改惡…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