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習,不除惡因,怎麼能超越餓鬼的命運?

  所以,果報都是自己心造的,不關別人。目連尊者雖然自身解脫了煩惱,有大神通、有大孝心,卻根本消除不了母親的苦難。

  甲二(正宗分)分叁:一、目連悲泣陳情二、如來廣示法要 叁、當機獲益脫苦

  乙一、目連悲泣陳情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尊者看見母親業力太重,食物還沒進口就變成了火炭。雖然他神通廣大能震動世界、回轉日月,卻竭盡神力也不能救拔母親。所以他大叫悲哀,火速返回,向佛詳細陳述以上的情況。

  乙二(如來廣示法要)分二:一、簡示 二、正示

  丙一(簡示)分五:一、彰母罪深 二、明子力弱 叁、斥邪無用 四、顯正有能 五、許以救方

  丁一、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

  佛說:你母親的罪根深不可拔。

  罪根指造罪的根源——煩惱。目連母親心裏的悭貪,長時間反複串習,是深;習性堅固,很難改變,叫結。在她墮爲餓鬼時,一得到缽飯,就用左手遮住,右手趕緊抓食物吃,這就是悭貪的煩惱相。多生的習性,如油入面,很難去除,所以說“罪根深結”。

  丁二、明子力弱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佛說:你母親的罪業並非你一人的道力能除。

  目連尊者只得到心自在——心從煩惱的系縛中解脫,單憑他一人的神力,無法拔除母親的罪根。母親的業根,由于長久串習,根深蒂固。尊者能天眼徹視十方,神足入餓鬼道,卻沒辦法消除母親的業力。

  丁叁、斥邪無用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佛說:雖然你孝順母親,震動天地,卻沒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母難,其他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大天王的天神,更是無能爲力。

  沒有入正位,都叫做邪。天神、地神乃至四天王神都是具縛凡夫,即使集合他們所有的神通力,也不及目連一人的神力。福德力也是如此,經上說:集合萬億色究竟天的福德,與獨覺阿羅漢相比,百千分不及一分。目連尊者的無漏福力尚無能爲力,何況天神、地神的有漏福德。

  以上的鋪墊是要反顯大德僧衆的無上威力。

  丁四、顯正有能

  【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

  佛說:現在你必須依仗十方衆僧的威神之力,才能拔除你母的厄難。

  “十方衆僧”指在十方世界中安住的如海僧衆,這種聖衆群體的力量,並非目連一人可比。“僧”是如理修學聖法的行者,超勝天神等非聖侶伴。十方如海聖衆,個個具足戒定慧功德,集合起來,威神之力不可思議,能使深結的罪根由此解脫。

  僧是和合義,有“理和”和“事和”兩種。“理和”指共同證得無爲;“事和”指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也就是通常說的六和敬。這樣的四人乃至無量人,都叫僧衆。具足事和、理和,叫真實僧;只具事和,叫清淨僧。真實僧寶能令勝義正法久住不滅;清淨僧寶能使世俗正法久住不滅。因此律藏上說:下至有五人持律,和合共住世間,便名正法不滅。佛滅度後,佛法命脈全賴僧衆延續,供養僧伽也就是普供叁寶。所以僧伽極爲尊貴,有大威神力。

  丁五、許以救方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說:現在我給你講述依仗僧衆神力救濟苦厄的方法,令一切苦難脫離憂苦。

  以上知道了僧衆的威神力不可思議,但如何充分地接到僧衆的加持,下面就有必要宣說往上與僧衆相合的方便,以自身向上的悲仰來引發僧衆的慈心加被,由此感應道交,方獲救度。

  丙二(正示)分二:一、教孝子獻供之法 二、教衆僧受供之儀

  丁一(教孝子獻供之法)分五:一、定勝時 二、發勝意 叁、設勝供 四、贊勝田 五、獲勝益

  這一段,佛陀教導孝子獻供的方法,以求修集極大量的福德。

  福德是一種緣起的法,由時間、發心、供養境、供養具等多方面的因素聚合而顯現。方法就是在因緣的各方面力求廣大,如果能在殊勝的時間、發殊勝的心、依靠殊勝的僧衆福田、供養殊勝的供物,以殊勝的緣起就獲得殊勝的福德。

  戊一、定勝時

  【佛告目連:十方衆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自恣,又叫“隨意”,就是可以由別人隨意檢舉自己的罪過。僧自恣日,是指夏安居的圓滿日。依佛製,每年從四月十六開始,在一夏九十天期間僧衆聚集在一起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在最後一天(七月十五),僧行自恣法,就是僧衆集于一堂互相指出各自所犯的過失,在大衆中發露忏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

  由于這一天,僧衆和合,互相勉勵,尊崇道業,改過遷善,容易成就出世聖果,佛見了非常歡喜,所以稱爲佛歡喜日。是非常殊勝的時間。

  戊二、發勝意

  【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在這殊勝的吉日,應當發起借僧衆威力報答父母恩德的大心。也就是要懷著爲救度苦難中的七世父母和現世父母的孝心來做供養。

  不只是爲救度今生的父母,而且爲了救度七世的父母,這就是“發勝意”,發了殊勝的心。

  但也要知道,七世只是隨凡夫狹劣的心量簡單講的,如果能夠深信僧衆是殊勝福田,發菩提心,廣修供養,那麼發心就不只是爲了救度七世父母,而是爲了救度恒沙劫來的父母、六親,使他們同出苦輪。我們要發這樣的心。

  戊叁、設勝供

  【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

  成辦殊勝供養,要具備兩個條件:一、供養具盡世甘美;二、供養境廣大,普供十方衆僧。

  供養具包括滋養身體的食物、焚熏的妙香、塗手腳的油、休息的臥具等等。“具”是營辦;“飯”指食品;“百味”指種種美味,飯、餅、酥酪、醍醐等等;“五果”指根、莖、葉、花、果,包括各種蔬菜、瓜果;“汲灌盆器”,“汲”是汲取,“灌”是倒,指洗浴的器具,必須清淨;“錠燭”是燈燭;“盡世甘美”是把世間的好東西都拿來供養;“盆”指種種如法清淨的碗缽,羅列供養,總的叫“盆”。總而言之,凡是僧人能使用的物品,都可以作供養。供養境是十方世界無量的大德僧衆。

  有人疑惑:我條件差做不到“盡世甘美”。蕅益大師說:“富則羅天下之珍奇,貧乃竭一人之力量,惟誠惟懇,無惜無悭。”可見“盡世甘美”是指盡到自己的心,盡自己的能力做。但是,有條件能多供只少少供一點,或者能供好的卻供差的,就是心有悭貪。

  又問:我只能供養現前幾個僧人,如何供養十方衆僧呢?

  答:這是佛教我們供養時要運心觀想:這些供養物,我普供十方衆僧。自己供養的心量拓展開了,就能給父母種大福德。

  戊四、贊勝田

  【當此之日,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衆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衆之道,其德汪洋。

  在僧自恣日這一天,一切聖衆,有些在山間攝心入于禅定;有些證得一到四果,超凡入聖;有些在樹下經行調身;有些獲得六種神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還有從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薩,權巧方便示現比丘身,隱在大衆中。總之,十方聖凡僧共同一心,接受供養,具足清淨戒律。聖衆的戒定慧叁無漏道,功德浩瀚,如同汪洋大海,難測邊際。

  “當此之日”就是指在此七月十五上善聚會的佳節吉日。在此之前,僧衆各自安居,在此之後,僧衆遊行無有定所,唯有這一天,僧衆海會雲集,所以尤其殊勝。山間樹下,清幽寂靜,顯示環境的殊勝;禅定經行,內調身心,可見精進的功行;得四道果,分斷乃至圓斷煩惱,是自利的成就;成就後六通自在,教導弟子修習四谛、十二緣起,依聲聞乘和緣覺乘獲得出離,是利他的成就;一至十地菩薩,證得聖位,以願力身、叁摩地身遊戲輪回度化衆生,由于比丘是住持僧寶、關系佛法,所以每每現比丘身。像地藏菩薩以聲聞相入大集會中,世尊贊歎其功德利益超過一切諸大菩薩,不可計數,贊歎之後演說了《地藏十輪經》,告誡末世衆生對出家人不得輕賤、毀辱,因爲只要剃發染衣,就是聖賢幢相,即使破戒乃至無戒必墮地獄之人,也仍爲人天福田,何況具足戒律,更何況證果的聖僧。所以諸大菩薩爲了護持正法,往往現比丘身,混于人群中,逆行順行,縱橫自在。這樣示現是爲了使增上慢人和無信心者知道聖凡境界難測,不能妄加評論,隨意輕賤、毀辱,而造下滔天重罪。由此就能令僧寶種性不斷,佛法得以久存。

  “大衆”指上面山間樹下、禅定經行、自利利他、或權或實的聖凡僧衆共同會集在自恣大會中。

  “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一心”就是清淨平等之心。憐愍施主,無著無貪,美食惡食,不生增減,叫做一心。(飲食好,也不生貪;飲食差,也不生厭。內心平平等等,沒有一高一低的相,叫做一心,也就是清淨之心。)“缽和羅飯”指七月十五施主供養佛和僧衆的飯食。

  “具清淨戒”是總的贊歎殊勝福田之相。僧無論聖、凡,乘無論大、小,都以戒爲體。佛滅度後,以戒爲師,依戒而住。禅定經行、四果六通,固然是以戒生定、因定發慧。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的大士,尤其必須執持禁戒、嚴護威儀。如果戒不清淨,名爲無慚之人。享受施主信心供養,等同飲烊銅水、食熱鐵丸。而戒根清淨,縱未證果,也稱爲聖衆,因爲登壇時所得清淨律儀,便是無漏戒身,直至成道也無有別體的緣故。

  像這般,聖衆功德,雲集一處,誰能測其邊際,所以說“其…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