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苦和恒常思苦的作用。
如果由无量门思惟众生缺少安乐、具有苦恼,引生的慈悲也会很多;如果对此恒常思惟,引生的慈悲也能猛利、坚固。
【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
因此,如果获得少数教授就觉得满足,从而舍弃修持诸大经论所说,修的力量便很微弱。
思苦有广、中、略三种修法。广修,按《菩萨地》思惟一百一十种苦;中修,按轮回总苦、六道别苦、八苦、三苦思惟;略修,即思惟三苦。只是大概听受一两个窍诀并不足够,应当按大经大论寻求具体的了解,这是很重要的。
申二、由《菩萨地》所说之苦修悲分二:一、略说 二、分说一百一十苦
酉一、略说
《菩萨地》所说观一百一十种苦,修持悲无量心。
此中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
还是老生常谈,观察修与心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观察面越广,心转变得就越多;观察次数越多,心就强烈、坚固、持续。修信心、出离心、欢喜心、畏惧心是如此,修慈心、悲心也是如此,前行根本的修行方法即此。如果一开始就舍弃观察修,整个前行的大厦将无从建立、增广,无数种积资、净障、增上心力的途径都会因此而被截断。
《菩萨地》中讲述菩萨修悲无量心时,要求对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这说明对苦的观修要具体化,从多方面展开观察,才能对轮回的苦难产生广大、全面、深刻的认识,以此为因,即可引生猛利、坚固的缘有情大悲。
反面想想,也应是如此。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轮回苦性没有多少认识与体会,怎么能忽然不忍众生苦而广兴大悲呢?怎么能忽发尽未来际救度众生的大愿呢?无因谈果,是否是说断灭语呢?
佛陀来到世间,首先转四谛*轮,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这说明学佛的入门是修苦。佛陀这样说法,目的是引导我们趣入观苦,由此引发厌离轮回、希求解脱之心,进而再推己及人,换在众生身上观察,自然会引起欲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是观察,就能了知修苦的重要性。
我们简单听听苦谛,并不代表已经通达、生起了感受,对此要辨别清楚。苦谛是佛陀所说的,而观修后生起感受则须依靠自身努力串习,“听了”和“生起”并不能等同。
一般人容易犯增上慢的毛病,认为苦谛这样粗浅的法,我早已知道了。然而,是否真实生起感受是有标准可以衡量的,如果对轮回还很感兴趣,则不说大悲心,即便无伪的出离心是否生起,也值得怀疑。
思惟一百一十种苦是引生悲无量心的善巧方便,因此本论要求心力强的人依此修习悲心。这样面面观苦,会由不同的方面触动内心;数数观苦,感受会逐渐强烈、持续,由此缘有情大悲便能渐渐修起来。
所以,对一般人来说,简单学一点、修一点,并不容易成功。没有长期反复地串习、提炼,并不容易达到扼要。这如同提炼酥油,必须以心反复搅动,才能提炼出内在的心要。
酉二、分说一百一十苦分十二:一、思惟有情平等流转之苦 二、思惟欲为根本苦 三、思惟二痴异熟生苦 四、思惟三苦 五、思惟四苦 六、思惟五苦 七、思惟六苦 八、思惟七苦 九、思惟八苦 十、思惟九苦 十一、思惟十苦 十二、思惟余九类苦
何等名为百一十苦?
以下从一苦讲起。
戍一、思惟有情平等流转之苦
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
一苦,指有情平等流转生死之苦。
有人问:有情的相貌、寿命、受用等千差万别,岂能无差别?
答:譬如,水有咸、淡、香、臭等差别,但又同是湿性,所以差别中有平等,别相中有共相。同样,众生千差万别,但都在生死流转中。
蒙古王成吉思汗召集天下方士询问不死之法,答案是没有。帝释天临终五衰相现,眼见要堕入牛胎马腹,同样惊恐万分。所以,三有凡夫不论尊卑、贤劣都在生死铁网中,无一例外。
“结生相续”之所以是凡夫的共相,是因为其根源平等,都具有流转之因——我执。
凡夫执著五蕴是我,由我执起惑造业,感受果报;当受报时,又以我执起惑造业。如此循环不已,流转不息。
我们可以看到:芸芸众生不论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不离我执,可谓人尽皆同。畜生以我执为抢一口食物,而互相撕咬;天人以我富足而志得意满;阿修罗由我执驱使与天人作战。凡夫众生都没有摆脱我执,因此同样具有流转之苦。
从心上看:众生的分别心刹那不停地转动,因上妄念一个接着一个转,果上自然流转不息。众生无不如此,故应平等悲悯救拔。
事实上,无量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资具缺乏苦、竞争苦、失落苦、堕落苦,都是因为生死流转而有的。只要结生相续不停止,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所以,流转苦中包含了所有轮回的苦恼。
如此看来,三界众生的命运哪个不悲惨呢?最初婴儿“哇哇”哭着降生人间,死亡时,被送进焚化炉,即便是位高权重的总统、富可敌国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后也化为一把灰,此流转相非常平等。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不需救拔呢?岂不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同是生死人!应如是思惟,对三界凡夫平等发起大悲心。
戍二、思惟欲为根本苦
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
首先了解欲的体性、作用、分类以及欲为根本苦的原因,以便观察思惟。
一、欲的体性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对欢喜的境希望,是欲的体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
二、欲的作用
论中说“勤依为业”,欲的作用是作为勤的依处,以欲能发起勤作。
三、欲的分类
对色、声、香、味、触染爱,叫欲。《大智度论》中则说六欲——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一般指男女方面对异性的容色、相貌、姿势、声音、触觉、人想等生起贪欲。
当然,还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表现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等,一一展开,欲海无边,欲境无量。
四、欲为苦本
《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杂阿含经》说:“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阿含经》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
三界众生都想求得自己所爱之事,对于如泡沫一般注定变坏的有漏法,却幻想永远占有、如愿以偿,这样希求的结果无非是希望破灭,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
想一想,费尽心思全力地追求,最终只落得个破灭之苦,岂不太悲惨吗?为什么要死死执著虚假之法呢?这就像孩童追逐肥皂泡一样可笑。歇下狂心,万事皆休,痴迷的众生却偏要沉迷其中幻想、执著,真是可悲!
从十二缘起观察“欲是生死苦恼的根本”。
以贪欲就会发起勤作,即“以爱产生取”,再以取积累能感后有五蕴的业——“有”,由此生死相续不断。
有情不了知轮回是苦性,怎么放得下对轮回快乐的追求?如是贪欲不止息,一天就可以积累无量“爱、取、有”的能生支,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为本,生死将连绵不断。
《楞严经》说:“想爱固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戍三、思惟二痴异熟生苦
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
如果五蕴身受到强苦的触恼,则立即将蕴聚执成我,将五蕴的部分执成我所,这时以我执力,心识迅速陷入愚痴迷闷之中,生起极大怨恨、哀叹。以这一因缘,受身箭受与心箭受。
即:以“猛利体受所触”因缘受身箭受;以“愚痴迷闷生极怨嗟”因缘受心箭受。
为何以箭比喻受呢?此有如下几层涵义:
一、《瑜伽师地论》说:“谓如毒箭,乃至现前常恼坏故。”如毒箭射入身体,只要它存在,箭毒就一直恼害人。同样,在受现前期间,会一直恼乱你、伤害你。
二、三、《瑜伽师地论·有寻有伺地》说:“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如箭离弦之后在虚空中飞行,有一种不寂静的相貌;苦受生起时,心识也一直动摇、不定。如箭射出后,长时跟随目标;受箭一直跟随凡夫,意即未证到灭受想定之前,凡夫无时不在受中。如箭射入后,难以拔除;凡夫生起感受时,一直沉沦在贪嗔痴中,难以摆脱。
何为愚痴迷闷呢?
迷闷是由愚痴造成的心境。“迷”是迷乱不明真相;“闷”是郁闷、苦闷,心被锁在其中,无法开解。凡夫受苦时,立即以我执力陷入迷闷,不知这只是因缘生的现象,本来无我,却念念缘“我”而妄想。由此心识如中毒箭一般,陷入忧愁、悲苦中。
照理说,身体受苦,安心领受便是,不必再增添无义的妄想,但凡夫苦受触身时,立即与无明结合陷入迷乱。此“我执”来势飞速,马上就想:“我好可怜!”“为什么惩罚我?”“不如早死为好!”
其实,这都是愚痴的语言和情绪,自己不知不觉就被我执欺骗了。若能觉知这只是自己妄加的分别,就不会受缚。但凡夫一到这时就糊涂,不知道执著“我”是多余的,不必要缘我、牢执我。
他念念缘着自我,不停地想“我可怜”、“我痛苦”,越执著“我”,越顾影自怜,就越陷在忧郁、愁苦中,无法自拔。这是心被毒箭射中了。
比如,曾有位女…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