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3

  ..续本文上一页士在文革期间被批斗、剃阴阳头,本来受一点小苦,不执著“我”就只有身箭受。但她我爱执很强,偏要想:“我无脸见人,干脆跳楼了此一生。”

  第二次挨批之后,她又想:“干脆跳楼了结此生。”分别念进一步加重。

  到了第三次,仍然想:“我不想再活了,这次一定要跳楼。”在一股无明冲动推动下,她纵身跳下阳台,最后粉身碎骨。

  分析这件事,就会懂得凡夫的固执、愚痴。这位女士死执一个方向,不会换个角度思考。她一直重复自杀的念头,不知道这只是妄念而已,只要不执著,就什么事也没有。

  凡夫的分别心总是按同样的模式操作,处处以我执和我所执反应,如此折磨自己,造成内心迷闷、痛苦,让人悲悯。

  例如,一位讲究口味的人,有一天菜咸了,他开口就说:“咸死我了。”马上带一个“我”字,认为对“我”不好,然后不高兴地直瞪眼。

  第二次菜又咸了,他仍然说:“咸死我了。”这一次发展到扔筷子,情绪更激烈。

  第三次吃咸了,还是说:“咸死我了。”又是执著这个“我”,而且愈演愈烈,气得拍桌砸碗。

  他一直执著“我”这个边,认为“自我”被咸伤害了,不知道自己被我执支配,连反应方式也类似。这是愚痴引起的心苦,若不执著我,只是菜咸一点罢了,不可能引生那么多苦。

  如是观察,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诸苦时,由于愚痴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恼、怨恨、悲伤之苦,真是可悲。

  戊四、思惟三苦

  

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

  此三苦可摄一切苦。佛说三苦,是要指示苦的三个方面:与苦受相应的状态,与乐受相应的状态,与一切有漏受相应的状态。所以,不能认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无法成立“有漏皆苦”、“轮回周遍是苦”,也无理由对色、无色界天产生悲愍心。

  佛说的苦谛非常深刻。在外道眼里,升天是究竟,而以苦谛衡量,逍遥的神仙、安住在喜乐中的禅天,都等同于无间地狱。

  如何认识苦苦、行苦和坏苦呢?

  所谓苦苦,即生起时的逼恼苦受,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境。

  换言之,当下苦受生起时,心识显现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识自现,心识正在逼恼中,哪有安乐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时,即使有丰富的五欲六尘,也感受不到快乐。

  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是苦的本性。即从因缘上观察,有漏法唯一是他(业惑)自在转,有漏蕴每一刹那的显现都受业惑的支配,一直被动地迁流,叫行苦。

  从未来方面观察,当下一刹那并不是安乐性,因为这一刹那粗重随逐——带着无量业惑的种子、苦苦和坏苦的种子,遇缘就会产生苦苦和坏苦,这是极不安稳性,并非安乐性。五取蕴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弹。

  反面观察,如果有漏法是安乐性,则不应辗转出生苦恼,因此成立有漏法是苦性。

  第三坏苦,包括一切有漏乐受,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境。

  坏苦并不是指坏时痛苦(这是苦苦),而是以“有漏乐是坏灭性”为苦。有漏快乐一定是和痛苦相连,一旦乐受失坏,就会引起不堪接受的忧苦。

  只要在轮回中,就可以断定:不论享受何种快乐,最终都难逃坏灭的结局。由此观察轮回中的快乐都是坏苦性。

  人间庆祝孩子诞生、男女结婚、事业兴隆、竞选成功,都有一种欢乐的气氛。这只是凡夫执苦为乐罢了。这些法如石火电光,转眼即逝,有什么可乐呢?

  比如,一群孩子在海滩上用沙子堆成一座漂亮的城堡,他们为此而欢呼,但这不是安乐性。一阵海浪冲上来,城堡顿时化为乌有,留下来的只有哭泣。

  同样,升官发财、娶妻成家、买车、住洋房,最初显现这些圆满时,人们都认为坚固、永久,其实都是坏灭的本性。

  所以,追求世间,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智者深知这一点,对有漏法不存任何希望,因为没有一法不像泡沫般终归破灭,不如现在就放下,省却很多麻烦。

  凡夫愚人都是做一些无实义的事。想想看,以一种执苦为乐、执生灭为永恒的颠倒心,所做、所领受的会有实义吗?能不最后希望破灭、陷入苦恼吗?所以,凡夫的思想、行为一概是迷乱的,整个轮回何其荒唐可笑。

  看到世间众生欢乐时的状态,就像疯子为眼前的幻觉欢唱一样,让人深深怜悯。

  在思惟众生的三苦时,把众生观想成大毒疮,非常形象。

  天地间的有情,其实是一个个本性为苦的“大毒疮”。每个毒疮中充满了“毒素”——业惑的种子,此即行苦性。“大毒疮”不论以什么修饰,用什么缓解,不论有没有发作,都是充满毒素的性质。

  了知这一点后,再看有情吃饭、睡眠、入禅定都只见苦相,令人悲愍。

  每天中午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吃饭。为什么要吃饭呢?原因就在毒疮是苦性,为了缓解饥饿之苦,必须在肠胃里塞一点东西,就像在热毒疮上要洒冷水一样。到了深夜,家家户户床上都卧着毒疮,需要以睡眠缓解疲劳。睡眠不足,“毒疮”就会剧烈反应。所以,吃饭、睡眠并不是安乐,而是苦恼逼人、需要缓解苦的表现。

  再看苦受,如在毒疮上浇热水。五蕴大毒疮,饿它、冷它、累它、恼它,则痛苦不堪。让它吃好、穿好、住好、睡好,才不痛苦。在毒疮上洒上冷水就感到舒服,所谓轮回中的快乐,也是仅此而已。如此一看,三界有情谁不苦恼呢?

  每位有情拖着五取蕴的皮袋,从过去拖到现在,还要拖到未来。一天带着皮袋,就有一天的苦恼,绝不会从此处出现真安乐。

  比如,大城市里人山人海,就似一个个皮袋走在大街上。打开皮袋,只有三十六种不净物、刹那不断的邪念和无量业及烦恼的种子,这是安乐性吗?有什么清净的智慧、无漏的功德、解脱的安乐?

  这些皮袋最大的本事,是刹那不停地生产烦恼和业,为生生世世的受报作准备。我们不能单看外表的包装很好,就认为众生很安乐,即使成仙升天,也是彻头彻尾的苦性。

  佛教的苦谛很深刻,我们要依苦谛教法认识轮回的真相,再观照有情无不堕在三苦之中,生起大慈大悲。

  有人问:为什么说“悲悯有顶天等同悲悯无间地狱”?

  答:如果只看短暂一生,有顶天无苦无乐,无间地狱感受剧苦,二者迥然不同,但把生死流转的全程展开来比较,二者完全相同。比如,多劫之后,有顶天引业穷尽堕入地狱,无间地狱的众生受尽果报上升人间,前者转成痛苦,后者转成安乐,未来谁的痛苦更大呢?再向前或向后无尽展开生死的全过程,可观见二者流转的自性以及苦乐的总和并没有不同。

  这样看生死流转,才知道应同等悲悯三界凡夫,应如悲悯乞丐一样悲悯富豪,应如悲悯旁生一样悲悯天王。

  这不同外道的认识。外道将六道分成两层,认为下层的牛马等是束缚、是苦难,升天到了上层,就彻底解脱,他们以升天为究竟。佛教看六道是上下轮转,上去的要下来,下堕的会回升,整个三界平等是轮转苦性。

  懂得这一点后,就知道:只悲悯感受苦苦的有情并不合理,理应悲悯上至有顶、下至无间的一切有情。对此若能生起胜解,发悲心时,绝不肯遗漏上界诸天、人间尊主,三界凡夫都平等成了大悲救拔的对象。

  戍五、思惟四苦分四:一、别离苦 二、断坏苦 三、相续苦 四、毕竟苦

  亥一、别离苦

  

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

  爱是执著:贪爱时,内心缘对境的功德相执著,只想永远拥有,但有漏法的自性无常,最终都要分离;分离时,因执著而不愿离别,从而引起强烈的忧苦,若失去的是亲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

  别离苦,包括离别时和离别后的痛苦。正离别时,难舍难分,心缘所爱境不愿割舍,哀叹流泪。

  离别之后,念念缘所爱的功德相,生起强烈的思念之苦,内心不由自主地浮现对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备感悲伤。想想自己,会感到孤独无依。看到别人和亲人、爱人相聚,触景生情,怀念不已;想想未来,又备感凄凉。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伤,难以自拔。

  再观察,和所爱聚会时有多少、有多强的欢乐,离别时就有多少、有多强的痛苦。比如,在一起有团聚的欢乐,离别后则备感孤独、寂寞;所爱的人对自己恭敬、承事,一旦离开,内心就空落无依。

  像这样,不论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爱,在所爱别离时,就会引生忧苦。

  比如,皇帝被推翻后,不得不离开雄伟壮观的皇宫、美丽的嫔妃、顺从恭敬的奴仆,独自走进监狱。这时会引发强烈的爱别离苦。

  又如,和父母、兄弟、儿女,或者和上师、道友、同学离别时,心里会一再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等等。这样内心热恼,无法宁静。

  三界众生一直缘着各种可爱境,希望永久拥有,但有漏法毕竟是离别的法性,终归以爱别离结束。遗憾的是,众生都不能觉悟,一个所爱分离了,又执著另一个所爱,始终摆脱不了爱别离苦。这也让人心生悲愍。

  亥二、断坏苦

  二断坏[8]苦,谓由弃舍众同分[9]死所生之苦。

  “爱别离苦”到最彻底时,即是断坏苦,这是彻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当一期五蕴要坏灭时,由强大的俱生我执,人会极度恐惧不安,害怕从世界上消失,以我所执又害怕永别儿女、身体、财富、地位,由此产生猛利的忧苦。

  观察现世存活的有情,可以断定:对蕴身、对现世八法执著有多大,死时的断坏苦就有多大。

  从来世观察,有情一生造有多少恶业,就会对来世有多少恐惧之苦。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