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3

  ..續本文上一頁士在文革期間被批鬥、剃陰陽頭,本來受一點小苦,不執著“我”就只有身箭受。但她我愛執很強,偏要想:“我無臉見人,幹脆跳樓了此一生。”

  第二次挨批之後,她又想:“幹脆跳樓了結此生。”分別念進一步加重。

  到了第叁次,仍然想:“我不想再活了,這次一定要跳樓。”在一股無明沖動推動下,她縱身跳下陽臺,最後粉身碎骨。

  分析這件事,就會懂得凡夫的固執、愚癡。這位女士死執一個方向,不會換個角度思考。她一直重複自殺的念頭,不知道這只是妄念而已,只要不執著,就什麼事也沒有。

  凡夫的分別心總是按同樣的模式操作,處處以我執和我所執反應,如此折磨自己,造成內心迷悶、痛苦,讓人悲憫。

  例如,一位講究口味的人,有一天菜鹹了,他開口就說:“鹹死我了。”馬上帶一個“我”字,認爲對“我”不好,然後不高興地直瞪眼。

  第二次菜又鹹了,他仍然說:“鹹死我了。”這一次發展到扔筷子,情緒更激烈。

  第叁次吃鹹了,還是說:“鹹死我了。”又是執著這個“我”,而且愈演愈烈,氣得拍桌砸碗。

  他一直執著“我”這個邊,認爲“自我”被鹹傷害了,不知道自己被我執支配,連反應方式也類似。這是愚癡引起的心苦,若不執著我,只是菜鹹一點罷了,不可能引生那麼多苦。

  如是觀察,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諸苦時,由于愚癡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惱、怨恨、悲傷之苦,真是可悲。

  戊四、思惟叁苦

  

複有叁苦,一苦苦,二行苦,叁壞苦。

  此叁苦可攝一切苦。佛說叁苦,是要指示苦的叁個方面:與苦受相應的狀態,與樂受相應的狀態,與一切有漏受相應的狀態。所以,不能認爲苦只是苦受,不然就無法成立“有漏皆苦”、“輪回周遍是苦”,也無理由對色、無色界天産生悲愍心。

  佛說的苦谛非常深刻。在外道眼裏,升天是究竟,而以苦谛衡量,逍遙的神仙、安住在喜樂中的禅天,都等同于無間地獄。

  如何認識苦苦、行苦和壞苦呢?

  所謂苦苦,即生起時的逼惱苦受,與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境。

  換言之,當下苦受生起時,心識顯現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識自現,心識正在逼惱中,哪有安樂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時,即使有豐富的五欲六塵,也感受不到快樂。

  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是苦的本性。即從因緣上觀察,有漏法唯一是他(業惑)自在轉,有漏蘊每一刹那的顯現都受業惑的支配,一直被動地遷流,叫行苦。

  從未來方面觀察,當下一刹那並不是安樂性,因爲這一刹那粗重隨逐——帶著無量業惑的種子、苦苦和壞苦的種子,遇緣就會産生苦苦和壞苦,這是極不安穩性,並非安樂性。五取蘊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彈。

  反面觀察,如果有漏法是安樂性,則不應輾轉出生苦惱,因此成立有漏法是苦性。

  第叁壞苦,包括一切有漏樂受,與樂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境。

  壞苦並不是指壞時痛苦(這是苦苦),而是以“有漏樂是壞滅性”爲苦。有漏快樂一定是和痛苦相連,一旦樂受失壞,就會引起不堪接受的憂苦。

  只要在輪回中,就可以斷定:不論享受何種快樂,最終都難逃壞滅的結局。由此觀察輪回中的快樂都是壞苦性。

  人間慶祝孩子誕生、男女結婚、事業興隆、競選成功,都有一種歡樂的氣氛。這只是凡夫執苦爲樂罷了。這些法如石火電光,轉眼即逝,有什麼可樂呢?

  比如,一群孩子在海灘上用沙子堆成一座漂亮的城堡,他們爲此而歡呼,但這不是安樂性。一陣海浪沖上來,城堡頓時化爲烏有,留下來的只有哭泣。

  同樣,升官發財、娶妻成家、買車、住洋房,最初顯現這些圓滿時,人們都認爲堅固、永久,其實都是壞滅的本性。

  所以,追求世間,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智者深知這一點,對有漏法不存任何希望,因爲沒有一法不像泡沫般終歸破滅,不如現在就放下,省卻很多麻煩。

  凡夫愚人都是做一些無實義的事。想想看,以一種執苦爲樂、執生滅爲永恒的顛倒心,所做、所領受的會有實義嗎?能不最後希望破滅、陷入苦惱嗎?所以,凡夫的思想、行爲一概是迷亂的,整個輪回何其荒唐可笑。

  看到世間衆生歡樂時的狀態,就像瘋子爲眼前的幻覺歡唱一樣,讓人深深憐憫。

  在思惟衆生的叁苦時,把衆生觀想成大毒瘡,非常形象。

  天地間的有情,其實是一個個本性爲苦的“大毒瘡”。每個毒瘡中充滿了“毒素”——業惑的種子,此即行苦性。“大毒瘡”不論以什麼修飾,用什麼緩解,不論有沒有發作,都是充滿毒素的性質。

  了知這一點後,再看有情吃飯、睡眠、入禅定都只見苦相,令人悲愍。

  每天中午全世界有幾十億人吃飯。爲什麼要吃飯呢?原因就在毒瘡是苦性,爲了緩解饑餓之苦,必須在腸胃裏塞一點東西,就像在熱毒瘡上要灑冷水一樣。到了深夜,家家戶戶床上都臥著毒瘡,需要以睡眠緩解疲勞。睡眠不足,“毒瘡”就會劇烈反應。所以,吃飯、睡眠並不是安樂,而是苦惱逼人、需要緩解苦的表現。

  再看苦受,如在毒瘡上澆熱水。五蘊大毒瘡,餓它、冷它、累它、惱它,則痛苦不堪。讓它吃好、穿好、住好、睡好,才不痛苦。在毒瘡上灑上冷水就感到舒服,所謂輪回中的快樂,也是僅此而已。如此一看,叁界有情誰不苦惱呢?

  每位有情拖著五取蘊的皮袋,從過去拖到現在,還要拖到未來。一天帶著皮袋,就有一天的苦惱,絕不會從此處出現真安樂。

  比如,大城市裏人山人海,就似一個個皮袋走在大街上。打開皮袋,只有叁十六種不淨物、刹那不斷的邪念和無量業及煩惱的種子,這是安樂性嗎?有什麼清淨的智慧、無漏的功德、解脫的安樂?

  這些皮袋最大的本事,是刹那不停地生産煩惱和業,爲生生世世的受報作准備。我們不能單看外表的包裝很好,就認爲衆生很安樂,即使成仙升天,也是徹頭徹尾的苦性。

  佛教的苦谛很深刻,我們要依苦谛教法認識輪回的真相,再觀照有情無不墮在叁苦之中,生起大慈大悲。

  有人問:爲什麼說“悲憫有頂天等同悲憫無間地獄”?

  答:如果只看短暫一生,有頂天無苦無樂,無間地獄感受劇苦,二者迥然不同,但把生死流轉的全程展開來比較,二者完全相同。比如,多劫之後,有頂天引業窮盡墮入地獄,無間地獄的衆生受盡果報上升人間,前者轉成痛苦,後者轉成安樂,未來誰的痛苦更大呢?再向前或向後無盡展開生死的全過程,可觀見二者流轉的自性以及苦樂的總和並沒有不同。

  這樣看生死流轉,才知道應同等悲憫叁界凡夫,應如悲憫乞丐一樣悲憫富豪,應如悲憫旁生一樣悲憫天王。

  這不同外道的認識。外道將六道分成兩層,認爲下層的牛馬等是束縛、是苦難,升天到了上層,就徹底解脫,他們以升天爲究竟。佛教看六道是上下輪轉,上去的要下來,下墮的會回升,整個叁界平等是輪轉苦性。

  懂得這一點後,就知道:只悲憫感受苦苦的有情並不合理,理應悲憫上至有頂、下至無間的一切有情。對此若能生起勝解,發悲心時,絕不肯遺漏上界諸天、人間尊主,叁界凡夫都平等成了大悲救拔的對象。

  戍五、思惟四苦分四:一、別離苦 二、斷壞苦 叁、相續苦 四、畢竟苦

  亥一、別離苦

  

複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

  愛是執著:貪愛時,內心緣對境的功德相執著,只想永遠擁有,但有漏法的自性無常,最終都要分離;分離時,因執著而不願離別,從而引起強烈的憂苦,若失去的是親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

  別離苦,包括離別時和離別後的痛苦。正離別時,難舍難分,心緣所愛境不願割舍,哀歎流淚。

  離別之後,念念緣所愛的功德相,生起強烈的思念之苦,內心不由自主地浮現對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備感悲傷。想想自己,會感到孤獨無依。看到別人和親人、愛人相聚,觸景生情,懷念不已;想想未來,又備感淒涼。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傷,難以自拔。

  再觀察,和所愛聚會時有多少、有多強的歡樂,離別時就有多少、有多強的痛苦。比如,在一起有團聚的歡樂,離別後則備感孤獨、寂寞;所愛的人對自己恭敬、承事,一旦離開,內心就空落無依。

  像這樣,不論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愛,在所愛別離時,就會引生憂苦。

  比如,皇帝被推翻後,不得不離開雄偉壯觀的皇宮、美麗的嫔妃、順從恭敬的奴仆,獨自走進監獄。這時會引發強烈的愛別離苦。

  又如,和父母、兄弟、兒女,或者和上師、道友、同學離別時,心裏會一再回憶他們的音容笑貌,對自己的關懷、愛護,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等等。這樣內心熱惱,無法甯靜。

  叁界衆生一直緣著各種可愛境,希望永久擁有,但有漏法畢竟是離別的法性,終歸以愛別離結束。遺憾的是,衆生都不能覺悟,一個所愛分離了,又執著另一個所愛,始終擺脫不了愛別離苦。這也讓人心生悲愍。

  亥二、斷壞苦

  二斷壞[8]苦,謂由棄舍衆同分[9]死所生之苦。

  “愛別離苦”到最徹底時,即是斷壞苦,這是徹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當一期五蘊要壞滅時,由強大的俱生我執,人會極度恐懼不安,害怕從世界上消失,以我所執又害怕永別兒女、身體、財富、地位,由此産生猛利的憂苦。

  觀察現世存活的有情,可以斷定:對蘊身、對現世八法執著有多大,死時的斷壞苦就有多大。

  從來世觀察,有情一生造有多少惡業,就會對來世有多少恐懼之苦。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