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是,持断灭论者死时认为一切都没有了,未来不再相续,他们在毫无归宿的恐惧中死去。这样看众生,现在牢牢执著五蕴、执著现世一切,在一期五蕴断坏时,一定苦不堪言,非常可悲。
亥三、相续苦
三相续苦,谓从此后[10]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
一期生命断坏的痛苦,是“断坏苦”。一期生命结束了,又要继续生死,由此相续所产生的痛苦,是“相续苦”。
如果这一世一死永灭,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随人意,只要未证解脱道就无法了结。
我们可以预计,每一位凡夫今后会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爱别离、多少怨憎会,多少追求、多少竞争、多少失败……,每种苦都可以无量来计算。
所以,世上最难行的路、最漫长的路、最苦的路、最复杂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无意义的路、最颠倒的路、最孤独的路、最无前途的路,就是这条生死之路。
比如,母胎是臭秽、黑暗、压挤的牢狱,想象现在愿不愿意住在这胎狱中?愿不愿张口吮吸母体带腥味的血?愿不愿从夹缝里压挤出来?像这一种苦,要在轮回中感受无数次,这叫相续之苦。
所以,要认识到生死相续是最大的苦恼。往未来观察,凡夫还要迎来无数次的衰老、疾病、死亡、堕落,还要流下无数的血泪,汇成无尽的苦海。这样观察,普天下谁不是生死相续的可怜人呢?
众生身在苦中不知苦,连“解脱”的名词都没有听过。他们浑然不知自己正深陷苦海,往后生死大苦将接踵而来。这有多么可悲啊!不仅不会为自己寻求出离,反而不断造集生死业因!观见无量有情将长夜漂泊生死,应发起拔除有情出离生死的大悲心。
今天科技迅速发展,外境的物质异常丰富,看起来一片光明、安乐景象。一般人执著外在的假相颠倒迷醉,自己尚不了知生死是怎么回事,怎么谈得上发大悲心呢?
如果认为现在进入小康,谈苦是多余的,那只是说明对于轮回一无所知,根本就不懂苦谛。
其实,以法来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丽堂皇并不代表众生解决了生死大苦。剥掉这些外在包装,仔细审查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想想他们往后还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难,就会备感悲哀。轮回里充满了欺诳,到处是自欺欺人,竟将一个充满血泪的过程说成欢快、温馨、阳光普照。
所以,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发起大悲,誓愿救度一切轮回众生。
亥四、毕竟苦
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
“毕竟苦”,是彻头彻尾的苦。“般涅槃法”,“般”译为“入”,即入涅槃法。“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即定然没有入涅槃法的有情。
可怜的凡夫不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只是入生死法,时时只显现如黄连般纯粹是苦的五取蕴,毕竟是苦性。
他们不修学圣道,无法消除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因此决定没有入涅槃之法,只是按十二缘起的方式不断由因蕴出生果蕴,无法摆脱行苦,所以是毕竟苦。
戍六、思惟五苦
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二嗔恚缠缘苦,三昏沉睡眠缠缘苦,四掉举恶作缠缘苦,五疑缠缘苦。
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这五种烦恼盖覆心性,不生善法,故称五盖。
一、贪欲缠缘苦
身体生病,几个月会好;遇到不如意之事,也会过去,都是暂时性的。但贪欲不同,只要没有根除,就会一直缠缚不断。譬如,凡夫贪著饮食男女,并非一世习气,每一生因缘到了,习气就会爆发,生生缠绵不断,成为长夜大病。
更复杂的是,每次贪欲生起时,就加强同类习气,经过无数世串习,会变得日渐粗猛,所造成的痛苦也日益深重。
所以,贪欲并非暂时的缠缚,而是长久缠身的大病。当引发贪欲的因缘出现时,就会不可遏制地爆发。
以贪欲为因缘,没得到时,被贪欲驱使,一心追求。得到时,如饮盐水反增干渴,又想希求更多、更好。这样时时追逐五欲,如野马奔驰,片刻不得休息,何来安乐可言。
往未来看,一个贪心就是一个生死因缘。贪执今生,堕入恶趣;贪执来世,流转善趣。以贪欲为因缘,只能无休止地轮转生死。
比如,悭贪是饿鬼之因,一位商人以贪欲推动,说妄语、离间语,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一天就可以造下一百世堕饿鬼的恶业,一年积累三万六千多世堕饿鬼的恶业。一世饿鬼寿量若计一万年,则要受苦三亿多年。所以,单以一个贪财因缘,未来要受多少痛苦?
由此展开,一步步思惟观见贪欲的苦相,怎不令人心生悲愍?
二、嗔恚缠缘苦
“嗔恚”,是心缘对境对自己损害、不饶益的相,发起粗猛之心。嗔也是一种一直缠绕在相续中的大病。
观察凡夫的苦恼:每生一次嗔心,就加重同类习气,导致嗔恚相续不断。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要修习对治,生生世世心随嗔转,即使堕为毒蛇,仍然见人就咬。如此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无休无止地缠缚。
以嗔恚缠的因缘,身心当即处在极大的苦受中,由嗔恚造了杀生、恶骂等罪业,须下地狱亿万年感受烈火焚烧之苦。观察众生以嗔恚缠生生世世起多少嗔心,下多少地狱,就知道凡夫是多么可悲。
三、昏沉睡眠缠缘苦
首先要了知昏沉睡眠的体相与作用,再观察其苦处。
《瑜伽师地论·第十一卷》说:昏昧无堪任性,叫昏沉;昏昧心极略性,叫睡眠。这颗心处在昏昧状态,对境界不堪任,无法缘观,无法修止观,这是昏沉。昏昧的极略性,是睡眠。什么是极略性呢?平常缘色声香味触,心会分别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等,到了睡眠时,心不分别,叫做“略”。
昏沉和睡眠要来就一起来,有了昏沉,睡眠也一定会来。二者的作用是障碍轻安、毗钵舍那。落在昏昧、沉重中,身心不可能轻安,无法明明历历地作观,所以是严重的盖障。
“昏沉睡眠缠缘苦”,即心被昏沉睡眠缠缚,以此为因缘,无法成就止观,不可能解脱。
能否摆脱昏沉和睡眠的缠缚呢?这观待有没有相应的对治。一般人不深信因果,多有毁坏戒律等的恶行,又不重视修习止观的四种资粮(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觉悟瑜伽),身心行为紊乱、无规律。
即:在根境接触时,未守护好根门,心不断外散,如是消耗精神,容易昏沉;饮食不知节制,不合理取舍,吃容易导致昏沉的食物;不按作息时间睡眠;不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行为;又未精勤积资净障。
由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昏沉、睡眠的习性厚重,根本无法成就止观,连稍得轻安的境界也非常困难。而且,昏沉和睡眠越串习,越严重,对治起来也越困难。所以,这些盖障始终缠缚着众生。
再看有情的心识堕在昏沉睡眠中,被烦恼力控制,陷入昏昧,不能明明清清地观照,只是增上愚痴而已。如此发展下去,有几人能解脱呢?不得解脱,就要继续随无明流转。这是多么可悲的状况!
四、掉举恶作缠缘苦
何为掉举?《成唯识论》说:“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让心对所缘境无法寂静,是掉举的体性;能障碍行舍和奢摩他,是其作用。
《瑜伽师地论》说,因为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者忆念过去经历过的戏笑、欢娱所做的事,使内心喧动腾跃,安静不下,即是掉举。
譬如“亲属寻思”,因为自己的亲属兴盛或衰败,发生了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或者感情好的亲友要相聚或分离,这样思惟牵挂,导致欢喜或忧愁,心中不断筹划、考虑等。像这样,分别心不断起伏跳动,就会障碍修持止观。
又譬如“国土寻思”,因为自己的国家、家乡兴盛或衰败等,内心随境界不断分别,缘兴盛欢喜,缘衰败悲哀,妄想纷飞,障碍止观成就。
或者,忆念曾经历过的各种欢乐,彼此如何在一起戏笑、欢娱,心里浮躁掉动,不能沉静。
再说恶作,恶作是由寻思引起了追悔。比如,因为寻思自己的亲人、国土等,心生追悔:我为什么要和亲人分离?为什么不去那个地方?为什么要舍弃那么好的地方来此地过不如意的生活,吃穿住用这样艰苦?为什么要幼小出家,等年老了再出家不是更好吗?
或者追忆曾经有过的快乐、娱乐等事,心生悔恨,想:为什么要舍弃快乐的生活,违背父母亲人的意愿,让他们悲伤哭泣,强行出家?由这一类因缘,生起忧伤、思虑,恶作追悔。
或者缘着应作不应作的事,心中反悔:为什么我该作的没有作,不该作的反而作。
以上,掉举是由寻思使心浮躁喧动,恶作是由寻思产生追悔、忧恋,二者因为相似而合为一盖。
其实,众生都被掉举恶作烦恼缠缚,心中对亲友、国土、工作、恋人、往昔种种快乐等,不断寻思,妄念纷飞。像这样,生生世世内心无法安住在寂静中,多么可悲!
五、疑缠缘苦
“疑盖”,即对佛、对法、对经律论、对教诲、对修行能证果心生疑惑,由此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断寂静。或者,对三世和四谛,心中犹豫不决:这是对,还是不对。由于不明了而不能安心修行。
无量众生不思惟四谛十二缘起,因此无法遣除对四谛、三宝、无我等的疑惑,他们束缚在疑缠中,难以趣入解脱,还要无数世流转生死。思惟这一点,对众生发起悲悯心。
戍七、思惟六苦
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六苦的前二苦要配合起来观察,由果苦了知因苦,由因苦知道果苦。
凡夫如盲人一般,内无正见,外无善知识的引导,内心不能安住于正念,身口意时时串习恶趣之因。这是因上之苦。
由于没有因果正见,造成行为混乱,把苦因执著成乐因,把乐因…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