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28

  ..续本文上一页解释不动业的涵义。

  【何故名为不动业耶?谓如欲界中,应于天身成熟之业,有于人畜饿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动。如是上界,应于此地成熟之业,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动。《俱舍论》云:“由于彼地中,业熟不动故。”

  为何名为不动业呢?比如在欲界中,应在天人身上成熟的业,有些会在人、旁生、饿鬼的身上得以成熟,果可以变动。然而,应在色、无色界成熟的业,却不会在本地之外成熟果报,因此名为不动业。《俱舍论》说:由于在彼地之中,业果不变动的缘故。

  比如,一位以布施将要受生欲天的人见到庄严的大象,心想:能转得这样的身相多好。于是转生为护地神象,这说明应于天身成熟之业,以因缘的变化可以转成旁生。但入了初禅应在色界成熟的业,不可能在其它地成熟。因此,动业是指欲界业的异熟可动,不动业是指上界业的异熟不动。

  巳二、如何集业之理分八:一、造集善不善业与引生死业的作者不同 二、能引生死业的作者 三、以此集业之理 四、入道资粮道与加行道的思业是随顺集 五、是故须引出离心及无我见 六、出离心、无我慧、菩提心之外的善业多数仅是轮回之因 七、为求二受积集三界之业之相 八、出离心所摄之业是解脱之因

  【第二集业之理者。

  以烦恼集业的方式,分八段宣说。

  午一、造集善不善业与引生死业的作者不同

  【总诸圣者于诸善业发生增长[87],预流、一来[88]亦有造集不善业者,然诸圣者定不积集善趣恶趣引生死业。

  总的而言,圣者积集的是善业,但预流果与一来果圣者也会造集不善业,然而诸圣者必定不会积集招感善趣和恶趣的引生死业。

  预流果圣者仅断除见道所断,未断一分修道所断的欲界烦恼,一来果圣者在此基础上,断除欲界上上品到中下品之间的前六品烦恼,而未断细的三品。由于还有欲界烦恼,所以也会造集不善业,但是以猛利的出离心与见人无我空性的力量,能够制伏我爱现行,所以不会积集引生死业。

  【《中观论》云:“生死本为行[89],故智者不造,故愚为造者,非智见性故。”

  《中观论》说:生死根本的近取因是行,谛见空性的圣者必定不会积集引生死业,所以积集新的引生死业的有情是愚者,也就是凡夫,因为诸智者已经证达了空性的缘故。

  “非智见性故”:“非”是所立,“智见性故”是能立。智者并非积集新的引生死业的有情,原因是他们谛见了空义。总之,不见空义,必定执著有我,以我执所造之业都是引生死业。

  【世亲论师亦云:“见谛无能引。”

  世亲论师也说:见谛不可能再引生死。此后一句是“离爱无后有”。

  午二、能引生死业的作者

  【是故乃至自随补特伽罗我执而转,尔时容造能引之业。现证无我真实义已,虽于生死由业烦恼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业。

  因此,乃至自己还在随人我执而转,就会造下能引生死的业,而在现证无我真实义之后,虽然在轮回中由先前所造业和烦恼的力量牵引仍要受生,但已肯定不会造下新的能引生死之业。

  【预流、一来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譬诸强力制伏羸劣,《瑜伽师地论》作此说故。

  预流果与一来果也能不忍而断除我执,如同大力士制伏体力弱小的人一样,以《瑜伽师地论》如是宣说的缘故。

  《瑜伽师地论》说:“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众生临命终时,在到惛昧想位[90]之前,因为无始以来长时串习的我爱生起了现行,会认为“我要没有了”,便会爱执自身,由此而生成中有的生报。如果是预流果和一来果的圣者,这时我爱也同样会现行,但与凡夫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由智慧力不断推求之后,能制伏我爱而不去执著,如同大力士打败了弱小者一样。不还果以上的圣者,这时我爱就不再现行了。)

  总之,是否会积集引生死业,取决于是否现见人无我。在现见人无我之前,无一例外都被我执牵制,而且我执具有强大势力,所以具有造集引生死业的能力。预流与一来果的圣者以智慧力能制伏我爱,所以不会以我爱取业,就如幻师知道他所变现的东西是幻化的,就不会去耽著一样。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因此,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人,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91]以下的一切凡夫。

  以下宣说如何积集非福业、福业与不动业。

  午三、以此集业之理

  【如是若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92],三门作行杀等不善,集非福业;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若修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如果随着染污无明萨迦耶见而转,身口意造作杀生等不善业,则是积集能感恶趣的非福业;此外,若行持布施、守戒等欲界善法,是积集能感欲界善趣的福业;若修习色界四静虑和无色界所摄的奢摩他(止)等,是积集能感上二界的不动业。

  此处将“染污无明”与“萨迦耶见”合在一起宣说,是因为前文中对烦恼根本的说法有二种,一派承许无明与萨迦耶见不同,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另一派承许无明与萨迦耶见是一体。此处“染污无明”是随无著、世亲而说,“萨迦耶见”是随中观论师而说。

  总之,积集三种生死业,有共同的集业根源,即萨迦耶见。随我见而起的三种造作方式——造恶、行善和修定,分别是集非福业、福业与不动业。

  午四、入道资粮道与加行道的思业是随顺集

  【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首先举出二种特殊业:一是对三有中的一切盛事见为过患,由此生起希求解脱的欲乐,以此欲乐所发起的善业;二是与如理观察无我义之智慧相应的思的各种善净业。即:一是以出离心摄持的善法;二是以无我观慧摄持的善法。

  此二业是不是生死之因的集谛呢?以下将集谛分成庸常集与随顺集两种,说明上述二业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庸常集,而是随顺集。

  【总资粮道、加行道者,虽集庸常能引之业,然由如斯意乐所起,及于无我观慧相应诸善净业。

  总体而言,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虽然在没有以出离心和空正见摄持的时候,是积集庸常能引生死的业,但是他们相续中的出离心和以出离心所摄的相应善业,以及无我观慧和与无我观慧相应的诸善净业,都不是庸常集,而只是随顺集。

  以下说明原因。

  【是后有爱能对治品,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然能随顺引后有集,故立为集摄。

  首先,后有爱是因为未能见到“有漏皆苦”而贪著后有,而出离心则是能损害后有爱的正对治品;其次,轮回的根本是我执,而无我观慧正好与我执状态相违,因此这二者不是寻常真能引生死的集谛。但这二者都是有漏善法,与引后有集的有漏善法相似,所以安立为集谛所摄。

  下面举出教证。

  【如是亦如《摄抉择分》云:“问:“若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摄?””

  如是也如《摄抉择分》中所说:问:资粮道、加行道中的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相违后有,能引出世间道,为什么还是集谛所摄呢?

  这里“世间诸法”是指资粮道和加行道行者相续中的出离心、通达无我的智慧,以及与彼等相应的善法,由于还没有到见道,不是出世间法,因此称为世间诸法。

  【“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当知是集谛摄。””

  答:虽然彼等法的自性是厌背后有,不会导向生死轮回,但是与能引向轮回善趣的有漏身语意妙行相似,因此而说是集谛所摄。

  换言之,受生轮回善趣的因是有漏善业,属于集谛中的业,而凡夫资粮道、加行道的出离心等法也是有漏善法,在这一点上相似,所以是集谛所摄。

  午五、是故须引出离心及无我见

  【此说善思生死过患厌离生死意乐所起、引出世道诸善净法,为随顺集,故当励力引此意乐及无我慧。

  这是说如理思惟生死过患之后,发起厌离生死的意乐,以此出离心所发起的、连同与无我观慧相应的能引出世间道的诸善净法,属于随顺集,因此应努力引发出离意乐与无我智慧。

  由此可知,只有出离心与无我慧,才是能超生死的解脱道的修法。

  午六、出离心、无我慧、菩提…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