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28

  ..續本文上一頁解釋不動業的涵義。

  【何故名爲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于天身成熟之業,有于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于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動。《俱舍論》雲:“由于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爲何名爲不動業呢?比如在欲界中,應在天人身上成熟的業,有些會在人、旁生、餓鬼的身上得以成熟,果可以變動。然而,應在色、無色界成熟的業,卻不會在本地之外成熟果報,因此名爲不動業。《俱舍論》說:由于在彼地之中,業果不變動的緣故。

  比如,一位以布施將要受生欲天的人見到莊嚴的大象,心想:能轉得這樣的身相多好。于是轉生爲護地神象,這說明應于天身成熟之業,以因緣的變化可以轉成旁生。但入了初禅應在色界成熟的業,不可能在其它地成熟。因此,動業是指欲界業的異熟可動,不動業是指上界業的異熟不動。

  巳二、如何集業之理分八:一、造集善不善業與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 二、能引生死業的作者 叁、以此集業之理 四、入道資糧道與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五、是故須引出離心及無我見 六、出離心、無我慧、菩提心之外的善業多數僅是輪回之因 七、爲求二受積集叁界之業之相 八、出離心所攝之業是解脫之因

  【第二集業之理者。

  以煩惱集業的方式,分八段宣說。

  午一、造集善不善業與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

  【總諸聖者于諸善業發生增長[87],預流、一來[88]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總的而言,聖者積集的是善業,但預流果與一來果聖者也會造集不善業,然而諸聖者必定不會積集招感善趣和惡趣的引生死業。

  預流果聖者僅斷除見道所斷,未斷一分修道所斷的欲界煩惱,一來果聖者在此基礎上,斷除欲界上上品到中下品之間的前六品煩惱,而未斷細的叁品。由于還有欲界煩惱,所以也會造集不善業,但是以猛利的出離心與見人無我空性的力量,能夠製伏我愛現行,所以不會積集引生死業。

  【《中觀論》雲:“生死本爲行[89],故智者不造,故愚爲造者,非智見性故。”

  《中觀論》說:生死根本的近取因是行,谛見空性的聖者必定不會積集引生死業,所以積集新的引生死業的有情是愚者,也就是凡夫,因爲諸智者已經證達了空性的緣故。

  “非智見性故”:“非”是所立,“智見性故”是能立。智者並非積集新的引生死業的有情,原因是他們谛見了空義。總之,不見空義,必定執著有我,以我執所造之業都是引生死業。

  【世親論師亦雲:“見谛無能引。”

  世親論師也說:見谛不可能再引生死。此後一句是“離愛無後有”。

  午二、能引生死業的作者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于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因此,乃至自己還在隨人我執而轉,就會造下能引生死的業,而在現證無我真實義之後,雖然在輪回中由先前所造業和煩惱的力量牽引仍要受生,但已肯定不會造下新的能引生死之業。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製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預流果與一來果也能不忍而斷除我執,如同大力士製伏體力弱小的人一樣,以《瑜伽師地論》如是宣說的緣故。

  《瑜伽師地論》說:“又諸衆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複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于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製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捔力能製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複現行。”(衆生臨命終時,在到惛昧想位[90]之前,因爲無始以來長時串習的我愛生起了現行,會認爲“我要沒有了”,便會愛執自身,由此而生成中有的生報。如果是預流果和一來果的聖者,這時我愛也同樣會現行,但與凡夫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由智慧力不斷推求之後,能製伏我愛而不去執著,如同大力士打敗了弱小者一樣。不還果以上的聖者,這時我愛就不再現行了。)

  總之,是否會積集引生死業,取決于是否現見人無我。在現見人無我之前,無一例外都被我執牽製,而且我執具有強大勢力,所以具有造集引生死業的能力。預流與一來果的聖者以智慧力能製伏我愛,所以不會以我愛取業,就如幻師知道他所變現的東西是幻化的,就不會去耽著一樣。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因此,造集能引生死業的人,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91]以下的一切凡夫。

  以下宣說如何積集非福業、福業與不動業。

  午叁、以此集業之理

  【如是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92],叁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舍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爲積集諸不動業。

  如果隨著染汙無明薩迦耶見而轉,身口意造作殺生等不善業,則是積集能感惡趣的非福業;此外,若行持布施、守戒等欲界善法,是積集能感欲界善趣的福業;若修習色界四靜慮和無色界所攝的奢摩他(止)等,是積集能感上二界的不動業。

  此處將“染汙無明”與“薩迦耶見”合在一起宣說,是因爲前文中對煩惱根本的說法有二種,一派承許無明與薩迦耶見不同,無明是煩惱的根本;另一派承許無明與薩迦耶見是一體。此處“染汙無明”是隨無著、世親而說,“薩迦耶見”是隨中觀論師而說。

  總之,積集叁種生死業,有共同的集業根源,即薩迦耶見。隨我見而起的叁種造作方式——造惡、行善和修定,分別是集非福業、福業與不動業。

  午四、入道資糧道與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若爾,于叁有中一切盛事見爲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衆善業,又于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首先舉出二種特殊業:一是對叁有中的一切盛事見爲過患,由此生起希求解脫的欲樂,以此欲樂所發起的善業;二是與如理觀察無我義之智慧相應的思的各種善淨業。即:一是以出離心攝持的善法;二是以無我觀慧攝持的善法。

  此二業是不是生死之因的集谛呢?以下將集谛分成庸常集與隨順集兩種,說明上述二業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庸常集,而是隨順集。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于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

  總體而言,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雖然在沒有以出離心和空正見攝持的時候,是積集庸常能引生死的業,但是他們相續中的出離心和以出離心所攝的相應善業,以及無我觀慧和與無我觀慧相應的諸善淨業,都不是庸常集,而只是隨順集。

  以下說明原因。

  【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谛,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爲集攝。

  首先,後有愛是因爲未能見到“有漏皆苦”而貪著後有,而出離心則是能損害後有愛的正對治品;其次,輪回的根本是我執,而無我觀慧正好與我執狀態相違,因此這二者不是尋常真能引生死的集谛。但這二者都是有漏善法,與引後有集的有漏善法相似,所以安立爲集谛所攝。

  下面舉出教證。

  【如是亦如《攝抉擇分》雲:“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攝?””

  如是也如《攝抉擇分》中所說:問:資糧道、加行道中的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相違後有,能引出世間道,爲什麼還是集谛所攝呢?

  這裏“世間諸法”是指資糧道和加行道行者相續中的出離心、通達無我的智慧,以及與彼等相應的善法,由于還沒有到見道,不是出世間法,因此稱爲世間諸法。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谛攝。””

  答:雖然彼等法的自性是厭背後有,不會導向生死輪回,但是與能引向輪回善趣的有漏身語意妙行相似,因此而說是集谛所攝。

  換言之,受生輪回善趣的因是有漏善業,屬于集谛中的業,而凡夫資糧道、加行道的出離心等法也是有漏善法,在這一點上相似,所以是集谛所攝。

  午五、是故須引出離心及無我見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爲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這是說如理思惟生死過患之後,發起厭離生死的意樂,以此出離心所發起的、連同與無我觀慧相應的能引出世間道的諸善淨法,屬于隨順集,因此應努力引發出離意樂與無我智慧。

  由此可知,只有出離心與無我慧,才是能超生死的解脫道的修法。

  午六、出離心、無我慧、菩提…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