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32

  ..续本文上一页

  午三、无记心想分二:一、粗想位 二、细想位

  未一、粗想位

  【无记心死者,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此临终时俱离苦乐。

  以无记心去世,就是不管一个人生前造下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或者善恶都未造,在临终时自己未能回忆起善恶,也没有他人使其回忆,是以非善心非不善心而死,既不是安详而逝,也不是苦恼而死。

  以上只是针对粗想现行的阶段,将死心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状况。进入细想位时,一切都成为无记状态。

  未二、细想位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尔。

  所谓以善心而死,仅仅是指粗想位,当细想现行时,善心也会消失,只是安住在无记心中。这时即使对曾经串习过的善法也不能忆念,别人也不能使他忆念。以不善心死也是如此。

  【故细想行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因此,在细想现行时,一切死心无一例外都是无记的状态。

  【《俱舍释》说:“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当断死心”:正当断命根时的最细死心。“不能随顺”:最细死心与善不善心的行相不同。一般人最后的死心状态极其微弱,而善不善心的状态却很明显,所以善不善心不随顺最细死心。最后死时唯一承许相应舍受,随顺无记心,因此最后死心是无记心。

  以上所说,只是针对一般情况,以修行人来说,如果具有修证,临终可以安住光明大圆满的正道、大乐智慧或者大手印的境界,这时不是无记心。以净土宗的行者来说,临终能与阿弥陀佛相应,也不是无记心,原因是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安住在善心状态中。

  《悲华经》说:“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暗。即便舍身,来生我国。……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净土行者如果临终信愿真切,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以佛力加被,当时能生欢喜心而往生,因此和一般的状态不同。这里主要是就中士道的一般情况而宣说的。

  巳三、从何摄

  【第三从何摄煖者,造不善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二者俱从心处识舍。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最后舍处即最初托。

  第三从何处摄煖,造不善业者,识是从身体的上分先舍,即顶部先冷,逐渐冷至心的部位。行善者正好相反,是先从下分舍识,脚部先冷,一直冷到心脏。这两种情况最后都是从心脏部位舍识。业识最初托生在父母的精血中,和精血和合,成为肉团心。临终时,识与蕴身分解,最后舍识之处,正好是最初的托生之处。

  【如是先从上身摄煖至心,或从下分收煖至心。

  同样,造恶者先从顶部将煖收摄至心,而造善者则从脚底收煖至心。

  【次虽未说,从下或上,亦摄至心,然当类知。

  虽然没有说及此后身体另一分摄煖的情形,但是应当类推而了知,即:造恶业最后从脚底逐渐收煖至心;造善业者最后从头部逐渐收煖至心。

  巳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分十一:一、从何处成办中有 二、成办中有之因 三、中有身形等 四、遣除对“于前世身不起欲乐”之误解 五、造善不善中有显现现前之相 六、中有所见 七、中有显色 八、中有何处有无 九、中有行态 十、中有寿量 十一、中有者将成其它中有之理

  【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者。

  第四死后是如何变成中有的。

  之所以称为中有,是指在死有和生有二者中间出生的缘故。

  午一、从何处成办中有

  【如前所说识从何舍,即于彼处无间而成,死与中有,如秤低昂。

  神识从何处舍离,就立刻在那里形成中有,死与中有犹如秤的两头,秤左边低时就是右边昂起之时。比喻舍识之时便是中有形成之时,中间没有一刹那的间隔。

  午二、成办中有之因

  【依二种因,谓我爱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已熏习故,善不善业已熏习故。

  依二种因成办中有:一是我爱已生的缘故;二是由于无始以来乐著无义戏论、虚妄分别的缘故,熏习成种子,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由于善不善业造作增长熏习力,因此能感五趣异熟的自体。

  无始以来生死流转,都是由这二种因力而成办中有的。唐译是这样:“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

  午三、中有身形等

  【又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

  而且,中有具全眼、耳、鼻、舌、身等诸根,将要受生到哪一趣,就会出现那一趣的身形。比如要受生为猪,中有会现猪的形相。

  【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中有具有这样的特征,就是在尚未受生期间,眼根无障如同天眼,身根也所向无碍,如具神境通一般。

  清净的天眼能见种种光明色、微细色、变化色、净妙色等,都无障碍;获得神境通时,身体可以无碍穿过墙壁、城垣等障碍物。中有也有上述功能。

  【《俱舍》亦云:“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俱舍论》也说:中有显现如同本有的身体形相,所谓本有是指受生第一刹那之后乃至死亡之前的生命形态。中有以同类中有和清净天眼能看见,而且具有业力所生的神通力。中有五根完具,身根没有障碍,连山岩等也无法阻挡,但不能穿过母胎与金刚座。中有形成之后,不会被其他因缘转变,欲界中有以缘分的善恶而寻找香气与臭气,以香资养自身,寻香是中有的异名。

  下面对于颂中的“净眼见”、“不转”和“本有形”进行辨析。

  【此说中有是同类见,及修所得离过天眼能见。

  这是说只有同类中有以及修行所得的离过天眼能看见中有。

  以“修所得”说明以欲界天的报得天眼不能看见中有。

  【成办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转趣余生,《集论》中说容有转改。

  一旦形成了某趣中有之后,肯定无法再转成其它趣的中有,但是《集论》中认为可以转变。

  比如亡者生前信奉三宝、相信因果,某些与他有缘的成就者在中有期间修法超度他,或者在四十九日之内为他做殊胜的善法等。由这些因素,本来已形成了恶趣的中有,也能转变中有的形态而改在善趣受生,或直接往生到净土。

  在僧伽的二十种分类中,有一类是中有成就的阿罗汉,这类阿罗汉不会有生有,因此所谓“以中有转为生有”的说法也不是一概而论的。

  《集论》说:“极住七日,或中夭,或时转移,住中有中,亦能集诸业,先串习力所引善等思现行故。”《瑜伽师地论》说:“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

  【本有者,《俱舍论》中总说四有:死已未生是为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是为生有,从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以前是为本有,临终最后刹那是为死有。

  所谓本有,《俱舍论》中总说四有:一、中有,死亡之后乃至尚未受生之间是中有;二、生有,正受生的第一刹那就是生有;三、本有,从受生后的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之前是本有;四、死有,临终最后一刹那是死有。

  以下纠正对《俱舍论》中“本有形”词义的误解。

  【此望将来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有误解此说为前生身形。

  《俱舍论》一颂中的“本有形”,是观待下一世受生的死有而安立的本有,有人将此“本有形”误解为前生本有的身体形相。

  【又有见说是后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

  又有人见到既说“死以前”,又说“生刹那之后”表示也是后生形相,所以将二者折衷,认为中有前三天半是前生的身形,后三天半是后生的身形。

  【此说全无清净依据,惟增益执。

  这些说法根本没有清净的依据,唯是增益执著。

  午四、遣除对“于前世身不起欲乐”之误解

  【《瑜伽论》说:“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故有说云:见前世身而生忧苦,亦属增益。

  《瑜伽师地论》说:因为神识已经离开前世身体的缘故,对于前世身体不会生起欲乐。以此为依据,便知所谓“中有见前世身体会生起忧苦”的说法,也属于增益。

  唐译《瑜伽师地论》说:“先所依身已弃舍故,先我爱类不复现行。”(由于先前的所依身已经弃舍,先时执著前一蕴身为我的我爱已不再现行。)譬如,从城北迁居到城南,以前的住宅出售之后,对先前住宅的我所爱就不会再现行。

  午五、造善不善中有显现现前之相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中有,…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