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32

  ..續本文上一頁

  午叁、無記心想分二:一、粗想位 二、細想位

  未一、粗想位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以無記心去世,就是不管一個人生前造下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或者善惡都未造,在臨終時自己未能回憶起善惡,也沒有他人使其回憶,是以非善心非不善心而死,既不是安詳而逝,也不是苦惱而死。

  以上只是針對粗想現行的階段,將死心分爲善、不善、無記叁種狀況。進入細想位時,一切都成爲無記狀態。

  未二、細想位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舍,住無記心。彼于爾時,于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所謂以善心而死,僅僅是指粗想位,當細想現行時,善心也會消失,只是安住在無記心中。這時即使對曾經串習過的善法也不能憶念,別人也不能使他憶念。以不善心死也是如此。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因此,在細想現行時,一切死心無一例外都是無記的狀態。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當斷死心”:正當斷命根時的最細死心。“不能隨順”:最細死心與善不善心的行相不同。一般人最後的死心狀態極其微弱,而善不善心的狀態卻很明顯,所以善不善心不隨順最細死心。最後死時唯一承許相應舍受,隨順無記心,因此最後死心是無記心。

  以上所說,只是針對一般情況,以修行人來說,如果具有修證,臨終可以安住光明大圓滿的正道、大樂智慧或者大手印的境界,這時不是無記心。以淨土宗的行者來說,臨終能與阿彌陀佛相應,也不是無記心,原因是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安住在善心狀態中。

  《悲華經》說:“臨終之時,我當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于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暗。即便舍身,來生我國。……所有衆生若聞我聲,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衆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衆前後圍繞。我于爾時入無翳叁昧,以叁昧力故,在于其前而爲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故得寶寘叁昧。以叁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從這些經文可以看出,淨土行者如果臨終信願真切,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以佛力加被,當時能生歡喜心而往生,因此和一般的狀態不同。這裏主要是就中士道的一般情況而宣說的。

  巳叁、從何攝

  【第叁從何攝煖者,造不善者,識于所依從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舍。識最初托精血之中,即爲肉心,最後舍處即最初托。

  第叁從何處攝煖,造不善業者,識是從身體的上分先舍,即頂部先冷,逐漸冷至心的部位。行善者正好相反,是先從下分舍識,腳部先冷,一直冷到心髒。這兩種情況最後都是從心髒部位舍識。業識最初托生在父母的精血中,和精血和合,成爲肉團心。臨終時,識與蘊身分解,最後舍識之處,正好是最初的托生之處。

  【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

  同樣,造惡者先從頂部將煖收攝至心,而造善者則從腳底收煖至心。

  【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雖然沒有說及此後身體另一分攝煖的情形,但是應當類推而了知,即:造惡業最後從腳底逐漸收煖至心;造善業者最後從頭部逐漸收煖至心。

  巳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分十一:一、從何處成辦中有 二、成辦中有之因 叁、中有身形等 四、遣除對“于前世身不起欲樂”之誤解 五、造善不善中有顯現現前之相 六、中有所見 七、中有顯色 八、中有何處有無 九、中有行態 十、中有壽量 十一、中有者將成其它中有之理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

  第四死後是如何變成中有的。

  之所以稱爲中有,是指在死有和生有二者中間出生的緣故。

  午一、從何處成辦中有

  【如前所說識從何舍,即于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

  神識從何處舍離,就立刻在那裏形成中有,死與中有猶如秤的兩頭,秤左邊低時就是右邊昂起之時。比喻舍識之時便是中有形成之時,中間沒有一刹那的間隔。

  午二、成辦中有之因

  【依二種因,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依二種因成辦中有:一是我愛已生的緣故;二是由于無始以來樂著無義戲論、虛妄分別的緣故,熏習成種子,能生所依所緣諸差別事。由于善不善業造作增長熏習力,因此能感五趣異熟的自體。

  無始以來生死流轉,都是由這二種因力而成辦中有的。唐譯是這樣:“雲何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于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

  午叁、中有身形等

  【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

  而且,中有具全眼、耳、鼻、舌、身等諸根,將要受生到哪一趣,就會出現那一趣的身形。比如要受生爲豬,中有會現豬的形相。

  【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

  中有具有這樣的特征,就是在尚未受生期間,眼根無障如同天眼,身根也所向無礙,如具神境通一般。

  清淨的天眼能見種種光明色、微細色、變化色、淨妙色等,都無障礙;獲得神境通時,身體可以無礙穿過牆壁、城垣等障礙物。中有也有上述功能。

  【《俱舍》亦雲:“爲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刹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爲尋香。”

  《俱舍論》也說:中有顯現如同本有的身體形相,所謂本有是指受生第一刹那之後乃至死亡之前的生命形態。中有以同類中有和清淨天眼能看見,而且具有業力所生的神通力。中有五根完具,身根沒有障礙,連山岩等也無法阻擋,但不能穿過母胎與金剛座。中有形成之後,不會被其他因緣轉變,欲界中有以緣分的善惡而尋找香氣與臭氣,以香資養自身,尋香是中有的異名。

  下面對于頌中的“淨眼見”、“不轉”和“本有形”進行辨析。

  【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

  這是說只有同類中有以及修行所得的離過天眼能看見中有。

  以“修所得”說明以欲界天的報得天眼不能看見中有。

  【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余生,《集論》中說容有轉改。

  一旦形成了某趣中有之後,肯定無法再轉成其它趣的中有,但是《集論》中認爲可以轉變。

  比如亡者生前信奉叁寶、相信因果,某些與他有緣的成就者在中有期間修法超度他,或者在四十九日之內爲他做殊勝的善法等。由這些因素,本來已形成了惡趣的中有,也能轉變中有的形態而改在善趣受生,或直接往生到淨土。

  在僧伽的二十種分類中,有一類是中有成就的阿羅漢,這類阿羅漢不會有生有,因此所謂“以中有轉爲生有”的說法也不是一概而論的。

  《集論》說:“極住七日,或中夭,或時轉移,住中有中,亦能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瑜伽師地論》說:“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類生,若由余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于余類中生。”

  【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死已未生是爲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刹那是爲生有,從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後刹那以前是爲本有,臨終最後刹那是爲死有。

  所謂本有,《俱舍論》中總說四有:一、中有,死亡之後乃至尚未受生之間是中有;二、生有,正受生的第一刹那就是生有;叁、本有,從受生後的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後刹那之前是本有;四、死有,臨終最後一刹那是死有。

  以下糾正對《俱舍論》中“本有形”詞義的誤解。

  【此望將來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有誤解此說爲前生身形。

  《俱舍論》一頌中的“本有形”,是觀待下一世受生的死有而安立的本有,有人將此“本有形”誤解爲前生本有的身體形相。

  【又有見說是後形故,說叁日半爲前生形,次叁日半爲後生形。

  又有人見到既說“死以前”,又說“生刹那之後”表示也是後生形相,所以將二者折衷,認爲中有前叁天半是前生的身形,後叁天半是後生的身形。

  【此說全無清淨依據,惟增益執。

  這些說法根本沒有清淨的依據,唯是增益執著。

  午四、遣除對“于前世身不起欲樂”之誤解

  【《瑜伽論》說:“識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樂。”故有說雲:見前世身而生憂苦,亦屬增益。

  《瑜伽師地論》說:因爲神識已經離開前世身體的緣故,對于前世身體不會生起欲樂。以此爲依據,便知所謂“中有見前世身體會生起憂苦”的說法,也屬于增益。

  唐譯《瑜伽師地論》說:“先所依身已棄舍故,先我愛類不複現行。”(由于先前的所依身已經棄舍,先時執著前一蘊身爲我的我愛已不再現行。)譬如,從城北遷居到城南,以前的住宅出售之後,對先前住宅的我所愛就不會再現行。

  午五、造善不善中有顯現現前之相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暗夜。作善中有,…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