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39

  ..续本文上一页以何法能引?以能引如何引出所引?所引的意义如何?如此由因推果、由果寻因而衡量,就能建立起缘起的观念。

  【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有哪几支是所引?答:果位识半支,加上名色、六处、触、受四支,共四支半。

  如上所述,这四支半在所引位只有种子,尚未成就自体。

  【二以何而引,谓依无明之行。

  二,以何法能引出果位识等的种子?答:依于无明所生之行。

  此是由果寻因。譬如:根身、器界等的种子,是否是无因而生呢?如果不是,又是由何法引生的呢?追溯其因,就是以无明为缘所生的行,因为:如果所造的业不是依于无明的业,则不会引出能生三有的种子;而单有无明没有造作,也同样不会引出种子。因此,能引种子的法是依于无明的行。

  【三如何而引,谓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

  三,能引是以何种方式引出所引的呢?答:引种子的方式,是由行在因位识中熏业习气。

  虽然在造作的第二刹那,业已息灭,但业习气熏在因位识中,因此就引出了所引。比如,在电视节目中间不断插播广告:“脑白金,脑白金,送礼就送脑白金。”无意间,在受众心中熏下习气。等某一天到超市买礼物时,“应买脑白金”的念头就冒出来了,如果过去没有熏下这一习气,绝不会凭空生起此念。比如,从未听过“脑白金”的藏人,就不会冒出买脑白金的念头,而只会想到送一块好酥油。这表明造业之后就在识中熏下了业习气,由此而具有未来遇缘则现行的功能。所以,“熏业习气”是引出种子的方式。

  【四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四,所引的意义如何呢?答:在识中所熏的业习气,具有感果的功能,如果遇上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则堪能转成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诸果。就像种子遇上水、土等(能生支),很快就能转成果实。

  比如见到乞丐前来乞求饮食,内心悭吝不舍,就由业果愚造下了悭贪业。造业的第二刹那,在识中熏业习气,便引出受生饿鬼的种子,具有变现饿鬼果位识、干枯等身相、饥渴等苦受及器世界种种颠倒境界的功能。如果此种子遇上爱等能生支,则真实转成饿鬼的根身器界。

  在此例中,能引是悭贪业;所引是能变现饿鬼根身、器界的种子;引的方式是当时造悭吝业在识中熏业习气;所引的意义是这些种子如果遇上爱等能生支,就会真实转成饿鬼根身、器界。

  一般人不知道在一粒种子中蕴含着一个世界的道理,往往忽视微小的业种,这是对缘起蒙昧所致。其实,在一粒种子中具有变现很多法的功能,一旦遇缘成熟,就会显现广大的世界。

  《安士全书》中有一则事例:

  古代冀州一个小孩,常常掏鸟蛋吃。有一天,有人对他说:“某地有很多鸟蛋,你跟我去取。”于是就带他走到了一片桑田中。

  小孩忽然见路的左边有一座城市,热闹非凡,就惊奇地问:“何时出现了这座城市?”同行的人叫他不要出声,牵着他就走进了城门。

  忽然城门关闭,只见全城到处充满热铁和火焰。小孩的双脚被剧烈灼烧,他惊叫着奔向城门。

  当他跑到南门时,见到城门紧闭。又跑到北门,同样也紧闭着。东西二门也是如此,根本无处可逃。

  这时有个采桑人看见小孩在田地里哭叫奔跑,以为他发疯了,就去喊他的父亲。

  父亲赶到,呼叫他的名字,才应声倒地。城市与火的景象顿时消失。再看他的双脚,膝盖以下全被烧烂。他向父亲讲述了以上的经过。父亲抱着他回家,延医治疗,但膝盖以下的部位都成了焦枯骨头。

  安士先生评论说:“地狱之苦,俱是自心所造,亦从自心所现,……,是知此儿所闻有卵者,自心所现无明卵也。桑田有城者,自心所现冤业城也。满城皆火者,自心所现烦恼火也。闭于四门而不能出者,自心所现牢狱门也。故曰:地狱不远,即在目前。随人业报以现耳。”可见,一念嗔心起,就在识田中熏了习气,具有变现刀山、剑树、烈火、油锅等地狱苦报的功能(这是所引种子),一旦遇上爱等能生,就转成真实的地狱境界。

  通常,一粒种子被播在地中,长成的果实要比种子大得多。而在我们心中不断播下的微小业种,将来遇缘转成的果报,也与种子不成比例。因此,切不可轻视种子的作用,时时处处都要谨护自心,切莫在心中播下恶种。

  巳五、生之道理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应当由三种相状来认识能生与所生。

  三种相状是“以何而生”、“何为所生”、“如何而生”,也就是能生的因素、所生的内容以及生的方式。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

  一,以何法能生后有呢?答:以爱为缘所生的取能生后有。此“取”是能生后有的关键。

  比如战争中,一旦控制了咽喉重地,就能阻止敌军进入;而不能在关要处扼制敌军,就会陷入被动、为敌所败。同理,认识到“取”是成办后有的关键之后,就应当提前对治,不令爱发展。不然,由爱发展到了取,就难以收拾。凡夫习染深重,不免遇境生爱,在刚刚萌生爱时,就要立即对治。古德说:“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头初起时,能觉照不随,则不会被牵入生死。

  【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二,所生是何法呢?答:生与老死。

  【三如何而生,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三,是怎样由能生引生所生的呢?答:生的方式是由行在识中所熏的业习气受到爱、取数数滋润,在势力增长到堪能引发后有时,便引生后有。

  比如,数数浇灌花种,使开花的势力积累到临界点时,就不得不开花。这是以因缘和合必定生果的缘起律所致。比如,屠夫造下的杀业在因位还能由忏悔等遮止果报的现行,但如果不痛改前非,仍然以爱取数数滋润杀业习气,在临终之前圆满了有支,则无力遮退。又比如,当年释迦族人惨遭琉璃王洗劫时,世尊坐于树下想拯救族人,目犍连也将释迦族人举到星宿之际,然而此时“有”支已成,无力遮除。这些例子都表明:当所引的种子经过爱、取润发,而具有引生后有的大势力时,则决定生起后有。

  【《缘起经释》[103]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缘起经释》中,把生这一支作为所生支,老死则安立为生的过患。

  巳六、成办之义分二: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懂得以上将十二有支归摄为四支的道理后,就可以运用四支搭配十二支,来观察善恶二趣引、生的机制。此处,“引”、“生”和业差别中所说的“引”、“满”意义不同。所谓引、满,“引”是指引出总的果报,“满”是指圆满差别果报。而这里的能引及能生则是指能引总别二报及能生总别二报。

  午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104], <, /B>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由愚蒙不知业果的无明发起身口意的不善行,当即在识中熏建恶业习气(能引),使得有功能可造成恶趣感果时的识、名色、六处、触、受,即已引出了能感恶趣诸果的种子(所引)。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此后,以爱、取的水数数润发恶趣种子,使这一业习气渐渐具有势力(能生),则必定在来世的恶趣中感得生与老死(所生)。

  要着重观察自己是否处在引、生恶趣的缘起链上。就像精通养生的人,觉察到自己正在制造病因时,会立即遮止、调整。我们也要在发现自己正引、生恶趣时,及时地对治切断。一般人愚蒙不识缘起,在造作恶趣因时,不但不能觉察、遮止,还不断地加强它。事实上,造下一种恶趣的能引支时,就已经种下了恶趣根身器界的种子,一旦具足能生支,就必定随业堕入恶趣。

  午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一、如何以善业引、生欲界善趣。

  由愚蒙不解无我义的无明而发起欲界所摄的持戒、布施等福行,行善之后便在识中熏妙业习气(能引),此时已具有成就欲界善趣果位的功能,也就是具有变现欲界人天的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的种子(所引)。此后,以爱、取数数润发,使识中的妙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能生),则必定在来世的欲界善趣中生起生与老死(所生)。

  比如,一个人在布施时不知道本来无“我”,他随着我执而转,完成了布施行,当即在识中熏下妙业习气,此习气即是能感善趣种种福报的前因。此后,以爱、取之心数数润发,使布施的妙业习气增长到具有强大势力,在临终以前圆满了爱、取、有三支,由此就受生天界,现前天人的身相、神通、受用等,而且在这一福业的力量衰竭时,现前衰老与死亡。

  因此,所谓的善趣,唯一是随上述因缘而引、生的,这不是无因无缘而生,也不是由某一主宰或神的力量创造的。因此,认识了“随因缘而流转”的真相后,就能破除无因生、邪因生的一切邪见。

  二、如何以善业引、生上界善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