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39

  ..續本文上一頁以何法能引?以能引如何引出所引?所引的意義如何?如此由因推果、由果尋因而衡量,就能建立起緣起的觀念。

  【一何爲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有哪幾支是所引?答:果位識半支,加上名色、六處、觸、受四支,共四支半。

  如上所述,這四支半在所引位只有種子,尚未成就自體。

  【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

  二,以何法能引出果位識等的種子?答:依于無明所生之行。

  此是由果尋因。譬如:根身、器界等的種子,是否是無因而生呢?如果不是,又是由何法引生的呢?追溯其因,就是以無明爲緣所生的行,因爲:如果所造的業不是依于無明的業,則不會引出能生叁有的種子;而單有無明沒有造作,也同樣不會引出種子。因此,能引種子的法是依于無明的行。

  【叁如何而引,謂于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

  叁,能引是以何種方式引出所引的呢?答:引種子的方式,是由行在因位識中熏業習氣。

  雖然在造作的第二刹那,業已息滅,但業習氣熏在因位識中,因此就引出了所引。比如,在電視節目中間不斷插播廣告:“腦白金,腦白金,送禮就送腦白金。”無意間,在受衆心中熏下習氣。等某一天到超市買禮物時,“應買腦白金”的念頭就冒出來了,如果過去沒有熏下這一習氣,絕不會憑空生起此念。比如,從未聽過“腦白金”的藏人,就不會冒出買腦白金的念頭,而只會想到送一塊好酥油。這表明造業之後就在識中熏下了業習氣,由此而具有未來遇緣則現行的功能。所以,“熏業習氣”是引出種子的方式。

  【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四,所引的意義如何呢?答:在識中所熏的業習氣,具有感果的功能,如果遇上愛、取、有這叁個能生支,則堪能轉成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諸果。就像種子遇上水、土等(能生支),很快就能轉成果實。

  比如見到乞丐前來乞求飲食,內心悭吝不舍,就由業果愚造下了悭貪業。造業的第二刹那,在識中熏業習氣,便引出受生餓鬼的種子,具有變現餓鬼果位識、幹枯等身相、饑渴等苦受及器世界種種顛倒境界的功能。如果此種子遇上愛等能生支,則真實轉成餓鬼的根身器界。

  在此例中,能引是悭貪業;所引是能變現餓鬼根身、器界的種子;引的方式是當時造悭吝業在識中熏業習氣;所引的意義是這些種子如果遇上愛等能生支,就會真實轉成餓鬼根身、器界。

  一般人不知道在一粒種子中蘊含著一個世界的道理,往往忽視微小的業種,這是對緣起蒙昧所致。其實,在一粒種子中具有變現很多法的功能,一旦遇緣成熟,就會顯現廣大的世界。

  《安士全書》中有一則事例:

  古代冀州一個小孩,常常掏鳥蛋吃。有一天,有人對他說:“某地有很多鳥蛋,你跟我去取。”于是就帶他走到了一片桑田中。

  小孩忽然見路的左邊有一座城市,熱鬧非凡,就驚奇地問:“何時出現了這座城市?”同行的人叫他不要出聲,牽著他就走進了城門。

  忽然城門關閉,只見全城到處充滿熱鐵和火焰。小孩的雙腳被劇烈灼燒,他驚叫著奔向城門。

  當他跑到南門時,見到城門緊閉。又跑到北門,同樣也緊閉著。東西二門也是如此,根本無處可逃。

  這時有個采桑人看見小孩在田地裏哭叫奔跑,以爲他發瘋了,就去喊他的父親。

  父親趕到,呼叫他的名字,才應聲倒地。城市與火的景象頓時消失。再看他的雙腳,膝蓋以下全被燒爛。他向父親講述了以上的經過。父親抱著他回家,延醫治療,但膝蓋以下的部位都成了焦枯骨頭。

  安士先生評論說:“地獄之苦,俱是自心所造,亦從自心所現,……,是知此兒所聞有卵者,自心所現無明卵也。桑田有城者,自心所現冤業城也。滿城皆火者,自心所現煩惱火也。閉于四門而不能出者,自心所現牢獄門也。故曰:地獄不遠,即在目前。隨人業報以現耳。”可見,一念嗔心起,就在識田中熏了習氣,具有變現刀山、劍樹、烈火、油鍋等地獄苦報的功能(這是所引種子),一旦遇上愛等能生,就轉成真實的地獄境界。

  通常,一粒種子被播在地中,長成的果實要比種子大得多。而在我們心中不斷播下的微小業種,將來遇緣轉成的果報,也與種子不成比例。因此,切不可輕視種子的作用,時時處處都要謹護自心,切莫在心中播下惡種。

  巳五、生之道理

  【叁相當知能生所生。

  應當由叁種相狀來認識能生與所生。

  叁種相狀是“以何而生”、“何爲所生”、“如何而生”,也就是能生的因素、所生的內容以及生的方式。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

  一,以何法能生後有呢?答:以愛爲緣所生的取能生後有。此“取”是能生後有的關鍵。

  比如戰爭中,一旦控製了咽喉重地,就能阻止敵軍進入;而不能在關要處扼製敵軍,就會陷入被動、爲敵所敗。同理,認識到“取”是成辦後有的關鍵之後,就應當提前對治,不令愛發展。不然,由愛發展到了取,就難以收拾。凡夫習染深重,不免遇境生愛,在剛剛萌生愛時,就要立即對治。古德說:“不怕念起,唯恐覺遲”,念頭初起時,能覺照不隨,則不會被牽入生死。

  【二何爲所生,謂生老死。

  二,所生是何法呢?答:生與老死。

  【叁如何而生,謂由行于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叁,是怎樣由能生引生所生的呢?答:生的方式是由行在識中所熏的業習氣受到愛、取數數滋潤,在勢力增長到堪能引發後有時,便引生後有。

  比如,數數澆灌花種,使開花的勢力積累到臨界點時,就不得不開花。這是以因緣和合必定生果的緣起律所致。比如,屠夫造下的殺業在因位還能由忏悔等遮止果報的現行,但如果不痛改前非,仍然以愛取數數滋潤殺業習氣,在臨終之前圓滿了有支,則無力遮退。又比如,當年釋迦族人慘遭琉璃王洗劫時,世尊坐于樹下想拯救族人,目犍連也將釋迦族人舉到星宿之際,然而此時“有”支已成,無力遮除。這些例子都表明:當所引的種子經過愛、取潤發,而具有引生後有的大勢力時,則決定生起後有。

  【《緣起經釋》[103]中,以生一支爲所生支,老死則爲彼等過患。

  《緣起經釋》中,把生這一支作爲所生支,老死則安立爲生的過患。

  巳六、成辦之義分二:一、如何以惡業引、生惡趣 二、如何以善業引、生善趣

  懂得以上將十二有支歸攝爲四支的道理後,就可以運用四支搭配十二支,來觀察善惡二趣引、生的機製。此處,“引”、“生”和業差別中所說的“引”、“滿”意義不同。所謂引、滿,“引”是指引出總的果報,“滿”是指圓滿差別果報。而這裏的能引及能生則是指能引總別二報及能生總別二報。

  午一、如何以惡業引、生惡趣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于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104], <, /B>叁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于受。

  由愚蒙不知業果的無明發起身口意的不善行,當即在識中熏建惡業習氣(能引),使得有功能可造成惡趣感果時的識、名色、六處、觸、受,即已引出了能感惡趣諸果的種子(所引)。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于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此後,以愛、取的水數數潤發惡趣種子,使這一業習氣漸漸具有勢力(能生),則必定在來世的惡趣中感得生與老死(所生)。

  要著重觀察自己是否處在引、生惡趣的緣起鏈上。就像精通養生的人,覺察到自己正在製造病因時,會立即遮止、調整。我們也要在發現自己正引、生惡趣時,及時地對治切斷。一般人愚蒙不識緣起,在造作惡趣因時,不但不能覺察、遮止,還不斷地加強它。事實上,造下一種惡趣的能引支時,就已經種下了惡趣根身器界的種子,一旦具足能生支,就必定隨業墮入惡趣。

  午二、如何以善業引、生善趣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于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于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

  一、如何以善業引、生欲界善趣。

  由愚蒙不解無我義的無明而發起欲界所攝的持戒、布施等福行,行善之後便在識中熏妙業習氣(能引),此時已具有成就欲界善趣果位的功能,也就是具有變現欲界人天的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所引)。此後,以愛、取數數潤發,使識中的妙業習氣逐漸具有勢力(能生),則必定在來世的欲界善趣中生起生與老死(所生)。

  比如,一個人在布施時不知道本來無“我”,他隨著我執而轉,完成了布施行,當即在識中熏下妙業習氣,此習氣即是能感善趣種種福報的前因。此後,以愛、取之心數數潤發,使布施的妙業習氣增長到具有強大勢力,在臨終以前圓滿了愛、取、有叁支,由此就受生天界,現前天人的身相、神通、受用等,而且在這一福業的力量衰竭時,現前衰老與死亡。

  因此,所謂的善趣,唯一是隨上述因緣而引、生的,這不是無因無緣而生,也不是由某一主宰或神的力量創造的。因此,認識了“隨因緣而流轉”的真相後,就能破除無因生、邪因生的一切邪見。

  二、如何以善業引、生上界善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