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41

  ..续本文上一页异熟未出,对治未坏,今以爱取而为滋养,由此增上,则当漂流善趣恶趣。】

  在无始以来的无量劫中,造集了无数能引生死的善不善业,由此识中所熏的业习气也无量无边。然而,这些种子还没有出生异熟果,又没有依对治(出离心、菩提心、证空慧)加以摧坏,如果现在以爱、取去滋养它,使它增长而成为“有”支,那么后世就必定漂流在善恶趣中。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

  而诸阿罗汉往昔做凡夫时,虽然造下了无数能引之业,但因为断除了烦恼这一能生之因,因此就从生死流转中彻底解脱了。也就是这无数能引生死的业习气,再没有爱、取滋润它,就不会感召后有,也就从结生相续中解脱了,就像无数颗种子得不到水的滋润,就会全部枯坏而不感果一样。

  由以上正反面的思惟,就能认识到感召生死的主因唯是烦恼。原因:一、虽有无数能引生死的业习气,但得不到能生支——烦恼的滋润,也不会结生后有;二、如果不灭除烦恼,此等能引生死的业习气,就会在爱、取的滋润下渐次增长,由此必定漂流在生死中。因此,解脱生死的重点是断烦恼。

  【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

  如果对这一道理获得定解,就会将烦恼执为怨敌,能对灭烦恼发起精进。

  兰仁巴说:“在生存的道路上,对长远祸福的选择,就要看能否消除烦恼,人们理应针对烦恼开战。”

  辰六、能作三士道之基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依道次第,思惟流转还灭。[105]

  “十二缘起有支”,是指十二个依因缘而有的支分(部分),区分于不观待他缘而自性成立的法。

  这里有噶当派大善知识朴穷瓦专门思惟十二个依缘而起的支分,按照三士道次第,思惟如何遮止与进入。

  举例说明,如果希求后世善趣增上生的安乐,就应当思惟怎样遮止增上生的违品,以及怎样进入成办增上生的正道;如果希求从生死流转中解脱,就应当思惟怎样遮止造集生死的集,以及怎样进入成办解脱的正道;如果希求成佛,就应当思惟怎样遮止小乘下劣作意(仅求一己解脱的作意)和法我执,以及怎样进入大乘智慧与方便双运的正道。总之,对应十二缘起有支按三士道的次第思惟遮止与进入,就能使自心趣入三士道。

  以下解说如何由思惟十二缘起而成为三士道的基础: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

  这也是说,思惟怎样由十二有支流转恶趣,以及怎样逆着从恶趣中还灭,即是下士所修的法类。

  “十二有支流转恶趣”,即前文所说:“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能引),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所引),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能生),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所生)。”

  往前追溯恶趣流转的源头,会找到业果愚。由于愚蒙不解由黑白业必感善恶趣苦乐的道理,就随着无明力而转,生起不善的造作,在识中熏恶业习气。此后以爱、取滋润,使恶业习气增强势力,便在来世恶趣中感得生死。

  首先由思惟认识由十二有支流转恶趣的规律,之后,励力遮除恶趣之源——业果愚,由此就能关闭恶趣之门。因此,下士修心的重点是思惟业果。在没有生起对业果的胜解信之前,难以遮止自己的心造作黑业。相反,对业果生起了胜解信,就深深畏惧因果,下至小恶也不敢妄为,由此便切断了不善行及其后的流转诸支。

  总之,从恶趣中还灭的道理是:业果愚灭,则非福业灭;非福业灭,则引恶趣习气灭;引恶趣习气灭,则恶趣名色等灭,由此便从恶趣流转中得到还灭。

  【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

  进而思惟怎样由十二有支流转于二种善趣,以及怎样从二种善趣中还灭,则是中士所修法类。“二种善趣”,指欲界人天和上界色、无色界。

  “次进”,就发心而言,不但发心超出恶趣,还发心超出生死;就内涵而言,不但思惟恶趣流转、还灭,还思惟善趣流转、还灭,是为中士修心法类。

  问:为什么要按十二缘起思惟善趣的流转和还灭呢?

  答:因为只有认识流转善趣的机制,才能针对引、生善趣的因缘修习对治而作遮止,又只有认清如何从善趣中还灭,才能如理地趣入解脱正道。

  流转善趣的因缘有能引与能生二种:能引是以愚蒙不知无我义为缘,起福行或不动行,而在识中熏业习气;能生是爱、取、有三支。

  缘起链中,“由受缘生爱”这一环是致使流转生死的关键。前文曾开示过引、生二种善趣的方式:欲求来世五欲所生之乐,增长福业,受生欲界人天;欲求定生乐受,增长不动业,受生色界一至三禅;欲求定生舍受,增长不动业,受生色界四禅及无色界。依此逆向思惟,就能把握遮止善趣流转的重点。此重点即是遮止流转善趣的主因——爱。

  灭爱的方便有二:一、观受是苦,即观察不论外五欲所生之乐,还是内禅定所生的乐受及舍受,都是苦的自性。通过认识乐、舍二受是苦的自性,就能引生厌离,遮止缘受生爱;二、观人无我,从流转方面看到,以妄执有“我”为根源,增长贪嗔、集有漏业,便造成了生死;反过来,从生死中还灭,就应当观察唯蕴无我(因位无作者我,只是由烦恼与业的力量集起果报;果位无受者我,只是由业力成熟,显现苦蕴),由此便能破除我执,止息贪爱。

  总之,由修苦和修无我破除贪爱,便能遮止善趣的能引及能生,由此而从善趣中获得还灭。因此,只有在出离心及无我智慧的摄持下修行,才能进入解脱正道,从此渐渐远离生死、趣入涅槃。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如是,在自己观苦生起体会之后,就能将心比心地推想曾为母亲的有情也同样由十二有支门辗转漂流生死。由观察有情都具有流转大苦,就能从心中引出慈悲,为拔济诸母有情出离苦海,誓欲成就能究竟他利的佛果(愿菩提心)。再由此愿心摄持,学习六度四摄(行菩提心)。即是上士所修的法类。

  由思惟十二缘起,能对流转大苦生起深刻的认识,再遍观三界有情,就知道无一不是以十二有支漂流生死,纯一大苦,全无安乐,由此就能发起遍缘三界有情誓欲拔苦与乐的大慈悲心。(比如,自己生病时感受过病苦,再看同类的病人,就能理解他的苦。如果自己对苦毫无认识,就很难了解他身上的苦。同理,首先要认识自己是怎样受缘起链的支配,从无始以来苦到今生,由此才能对尽虚空界的有情生起悲愍,发心救度。)也就是,不忍心众生无止境地漂流在苦海中,会发起《金刚经》所说的大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然而,有情的种类无量,根机、意乐、业力又千差万别,仅仅凭心愿并不能成办度生的所愿,因此为了实现救度全法界众生这一目的,而誓欲求证具有最圆满利他威力的佛果。由此动力推动,修学六度四摄,便是上士所修的法类。

  卯四、此等摄义分三:一、应珍爱能生出离心与正见从而苏醒证果习气之方便 二、对此显密教典都有宣说 三、以往昔因缘证明

  【第四此等摄义者。

  第四、归纳上述十二缘起支分差别、摄为四支、几世圆满这几部分的涵义。

  辰一、应珍爱能生出离心与正见从而苏醒证果习气之方便分三:一、如何修习 二、如此修习之利益 三、摄义赞叹

  以下一段藏文长句分两段解释:一、如何修习;二、如此修习之利益。

  巳一、如何修习

  【如前所说,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习者。

  此句摄有由苦集门思惟及由十二缘起门思惟两部分的涵义。

  第一,思惟由业和烦恼的力量生起苦蕴、流转生死的道理。

  “苦蕴”二字极为紧要。学苦谛,重点在认识五取蕴是苦的自性,三苦、八苦、六道诸苦,都应当归结在总的五取蕴苦上。观察五取蕴是无量苦患的所依,是纯大苦聚、纯一苦性,为引生出离心的关键。

  如果问:为什么五取蕴是行苦自性?因为五取蕴随惑业的力量而转,并有无量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不离,因此一遇境缘便立即现起贪嗔痴,造作诸业,以此为因结生后蕴,便引出后有诸苦。所以,从五取蕴具有“烦恼种子随逐不离”这一特性,可以断定:乃至未生起对治道之间,必定辗转不断地遇缘起贪嗔痴,由贪嗔痴造业,由业受生后有。令人生惧的是:只要不修习对治,息灭五取蕴,就会一直结生相续,辗转地起惑、造业,生出苦来,这就是五取蕴苦的体性。因此,“苦蕴”就是指体性为苦的五取蕴。此苦蕴是如何招感的呢?是以集——业及烦恼的力量招感的。

  第二,特别思惟由十二有支转三有轮。

  由前前支辗转地生起后后支,称为轮转。如果不发猛利心,誓求出离这无有止境的轮转之苦,就一定会无休止地转三有轮,这唯是随缘起力而转,丝毫由不得自己。认识了这一点之后,就会极生厌离。

  能结合十二缘起思惟生死苦,就会对前文所说的众多苦相得到深刻认识。比如,数数结生苦、数数高下苦、不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无依无怙苦,多少转生、多少血泪,归根结底就在这结生相续上。正是由于一直被十二缘起链牵拉着结生,才造成旷大劫来的无边众苦。如果…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