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任由这缘起链牵拉下去,往后将出现多少三苦、八苦、六道诸苦!在见到生死之苦的漫长无际后,就意识到必须从这轮转的循环中出离,如果不求出离,今后的苦恼将无有止境。
一个人的眼光要放得足够远大,才能化解掉短浅狭隘的执著。能透彻地去思惟十二缘起流转还灭的道理,就能展开心量,不但看到眼前有限的几世,还能看到无尽的生死之流。智者在明见了生死的前因后果及缘起链无尽的流程之后,就真正了达生死纯是苦性、是欺诳性,从此就不再希求世间圆满而彻底放下了。
所以,要由点到线、由线至面,铺展开来统观三界。看清了轮回的本相,就不再受假相的蒙蔽,而有坚定的出离之心。
要知道,在对待生死的方式上,并没有出离与不出离两种选择。为了解脱流转大苦,就必须寻求出离。不然,佛就最不合情理了,他要我们舍离深深眷恋的世间。事实上,众生就像《法华经》所说的稚童,身处在火宅中,玩得不亦乐乎,根本不考虑后面有什么事发生。在三界看似太平的假相之下,实际没有一刹那的安稳。因此佛才来世上开示四谛、十二缘起。如果不首先开示流转与还灭的缘起道理,启开众生见苦、见集、见缘起的慧眼,那么就无以扭转长劫熏习而成的乐著生死之心,由此必定被系缚在生死流转中,万劫难出。所以,观修四谛、十二缘起是进入解脱道的要门,与我们生生世世的前途息息相关。
“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习者”:对于上述道理,不是模糊地知道,不是错误地了解,而是很清楚、很正确地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安住正见中串习,就是所谓的正修习。
“修”是把自己的心串习成那样的体性。比如,凡夫遇到悦意境时任运就生起贪心,妄执此境是美妙的,由此爱著不舍,就是心已经串习成了贪的体性。观察其因,是因为非理作意串习极深,由串习的力量形成了这样的妄心。转过来,由数数不断地观察轮回苦使它达到量,也会一见轮回就显现苦、不净、无实义等相,由此任运就生起厌离心。
巳二、如此修习之利益分三:一、能破愚暗 二、能除邪见 三、能生起出离心的感受
午一、能破愚暗
【能坏一切衰损根本极重愚暗。】
“愚暗”,是指蒙昧不知无我义的无明。“极重”,是指无量劫中念念加强此愚蒙,致使程度极为深重。“一切衰损根本”,是指此愚暗是出生三有一切衰损的根源。
透过思惟十二缘起,便能发现三界中的一切苦难都源于无明。《入中论》说:三有的过患都是从萨迦耶见出生的。也就是,由念念执著有我,惑、业、苦的过患便随之而来。《释量论》说:有我知有他,有自他的分别,贪著自党、嗔恚他党,由此就生出了无数烦恼、无数业、无数血泪。假如有一天,人们的我执都被破除了,整个世间的苦难就会顿时消失。
三界无量众生从无始轮转至今,就是因为不了知缘起,才长久地陷在愚蒙中不能自拔。因此,只有开示缘起道理,破除众生的愚暗,才能把他们从苦海中救拔出来。佛陀成道之后,四十九年不辞辛劳地转*轮,就是以智慧光明破除众生的愚暗,使之生起缘起正见。因此,学习十二缘起十分重要。在缘起上看透彻了,就会通达无我。
我们过去蒙昧不知世间内外诸法的来龙去脉。学习十二缘起之后,才知道怎样由过去的因缘造成现在的身体与受用,又怎样由现在的业行引生未来的果报。不知缘起,是非常愚痴的,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向何而去,不知道如何顺应缘起规律遮止恶趣与生死,趣入善趣及解脱。
总之,应当精勤地寻求认识十二缘起,不但在字面上了解,还要针对每一个法相、每一分道理,结合在自己身心上,观察是否如此。逐渐地观察、认定、串习,就能通达缘起,破除愚暗。
午二、能除邪见
【除遣妄执内外诸行从无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见。】
由修习十二缘起能除遣妄执内外诸有为法(器情世间)从无因生及从邪因生等的一切邪见。
执无因生的邪见,比如,富贵者认为自己天生有福;相好者认为自己天生丽质;具慧者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都是昧于前因,不知道这只是由无明、行、因位识作为能引,再加爱、取、有作为能生,而在今生现前的果报。
其次,邪因生也称为“不随顺因生”。比如,外教认为自在天、上帝或真主等是创造万物之因,以这些主宰的力量支配着众生的生死苦乐。但是,自在天等因与有情的苦乐之间,并不存在同类随顺的关系,就像沙子不是米饭的因一样(比如,有自在天为因,才有这一苦,没有自在天为因,就没有这一苦,可以说这一苦是随自在天而转,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果随因转的情形)。
佛法是完全随顺真理的。佛陀从来不说由某一主宰的力量支配着众生的苦乐。佛只说一切都依随十二缘起,自造因,自受果。认识了十二缘起,就能看清器情世间的来龙去脉,由此将破除妄执诸法无因生及邪因生的一切邪见。
午三、能生起出离心的感受
【增盛佛语宝藏珍财,如实了知生死体相,便能发起猛利厌离,于解脱道策发其意。】
“佛语宝藏珍财”,可理解为出离心。真正的大宝藏是从佛大智慧、大慈悲中流现的三藏圣教,而不是黄金等外在宝物。遗憾的是,无数人舍本逐末,颠倒执著,对外在的珍宝百般珍爱,却视佛语圣言为瓦砾。
请思惟,古往今来的无数成就者,是不是依止佛语而成就的?佛教诸宗是不是以佛语为所依的?闻思修的所缘是不是佛语?佛之圣言是不是具有除过生德的作用?信受一偈佛语,是不是极具利益?如此观察,就一定能认识到佛语远远胜过外在宝藏。在无数的佛语如意宝中,有一种珍贵之财,就是出离心。
“增盛”,是指依照四谛、十二缘起的教法如理修习,心中的出离意乐将如海水高涨般扩大增长。
“如实了知生死体相”,即如实地透视到生死原本的体相。其效果为“能发猛利厌离”。由此猛利厌离的驱使,不必他人鞭策,就能发起心力勤修解脱道,这便是“于解脱道策发其意”。
巳三、摄义赞叹
【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依上述教法观察苦集与十二缘起,即是能苏醒诸先行者能证四圣果位微妙习气的最胜方便。
古往今来,有无数修行者抛弃世间,一心寻求大道。为什么他们会走上这样的不归之路呢?推究其因,是因为透过如理观察,真正认识了生死唯是苦性,由此便苏醒了能证圣果的微妙习气。也就是说,二乘种性者经由思惟四谛、十二缘起,能苏醒内心的证果习气,再经持续修习,便能断烦恼、得解脱。大乘种性者,经由观察生死之苦,能苏醒成就无上菩提的微妙习气,也就是以观众生苦为方便,会触动大乘善根,进入到以拔济群生苦难为己任的大乘道中,再经持续修习,便能成就佛果。世上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圣佛都是由凡夫修成的。不同之处是幸遇圣教,唤醒了内在成圣的微妙习气。
《宝性论》云:“倘若无有佛种性,不能厌离轮回苦,及不希求于涅槃,亦无希欲之愿心。于彼轮回及涅槃,观见苦乐之功过,此依具有种性有,何故于无种性无。”可见,一切有情都同具如来藏,只要借助善缘激发,便会苏醒过来。在如理地观察到轮回与涅槃的体相,而明见苦乐之后,就自然厌离三有,欣求涅槃。从此就走上了觉悟之路。
辰二、对此显密教典都有宣说
【如是亦如《妙臂请问经》云:“于愚痴者,以缘起道。”】
如是也如同密续《妙臂请问经》所说:对于愚痴,以缘起道作对治。《时轮金刚续》也如是宣说。
【《稻秆经》说:“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稻秆经》说:善巧了达缘起,便能遮除缘于前际、后际及现在的一切恶见。
“缘前际的恶见”,是指愚蒙不知某一果只是由先前的因缘而生,反而错谬地认为它是自然生或邪因生。世人不明缘起,多有这种愚昧。比如当问到人的由来时,都说是从受精卵分裂而来,至于前世因缘,则一概不谈。
其次,“缘后际的恶见”,是指愚蒙不知由现在造作此业会感得后有彼果,认为一死永灭,或死后永升天堂。其中,以持一死永灭的断见最为可怜,这类人的人生观念就是“人活一世,及时享乐”,从不观察自己造业会造成何种苦果。
“缘现在的恶见”,是指对现前显现的内外诸法,既不知前因,也不知后果。随此恶见而转,一切行为都只听凭自己的迷乱感觉而定。
总之,不见缘起的结果是恒时陷于恶见中。可以说,没有缘起之光的照耀,整个世间都陷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现代的都市表面上耀眼辉煌,人们的内心却极为愚暗。如果能透过思惟圣教善见缘起,则能破尽内心一切愚暗。
【龙猛菩萨云:“此缘起甚深,是佛语藏宝。”】
龙猛菩萨说:此缘起是极为甚深的,是佛语库藏中的珍宝。
一切有情中,只有佛照见了全法界深广、微细的缘起,因此说“缘起是佛语宝藏中的珍宝”。这也表明,一定要随顺佛的圣言思惟缘起。实际上,学习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缘起的过程。
辰三、以往昔因缘证明分三:一、宣说生死轮之缘起 二、介绍生死轮的组成及意义 三、以公案策励精进
巳一、宣说生死轮之缘起
【毗奈耶教中说第一双所有现行,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
《律本事·宅舍事》中,说到当年佛弟子中的第一双——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与…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