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爲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在無始以來的無量劫中,造集了無數能引生死的善不善業,由此識中所熏的業習氣也無量無邊。然而,這些種子還沒有出生異熟果,又沒有依對治(出離心、菩提心、證空慧)加以摧壞,如果現在以愛、取去滋養它,使它增長而成爲“有”支,那麼後世就必定漂流在善惡趣中。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而諸阿羅漢往昔做凡夫時,雖然造下了無數能引之業,但因爲斷除了煩惱這一能生之因,因此就從生死流轉中徹底解脫了。也就是這無數能引生死的業習氣,再沒有愛、取滋潤它,就不會感召後有,也就從結生相續中解脫了,就像無數顆種子得不到水的滋潤,就會全部枯壞而不感果一樣。
由以上正反面的思惟,就能認識到感召生死的主因唯是煩惱。原因:一、雖有無數能引生死的業習氣,但得不到能生支——煩惱的滋潤,也不會結生後有;二、如果不滅除煩惱,此等能引生死的業習氣,就會在愛、取的滋潤下漸次增長,由此必定漂流在生死中。因此,解脫生死的重點是斷煩惱。
【若于是理獲決定解,則于煩惱執爲怨敵,于滅煩惱能發精進。】
如果對這一道理獲得定解,就會將煩惱執爲怨敵,能對滅煩惱發起精進。
蘭仁巴說:“在生存的道路上,對長遠禍福的選擇,就要看能否消除煩惱,人們理應針對煩惱開戰。”
辰六、能作叁士道之基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于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依道次第,思惟流轉還滅。[105]】
“十二緣起有支”,是指十二個依因緣而有的支分(部分),區分于不觀待他緣而自性成立的法。
這裏有噶當派大善知識樸窮瓦專門思惟十二個依緣而起的支分,按照叁士道次第,思惟如何遮止與進入。
舉例說明,如果希求後世善趣增上生的安樂,就應當思惟怎樣遮止增上生的違品,以及怎樣進入成辦增上生的正道;如果希求從生死流轉中解脫,就應當思惟怎樣遮止造集生死的集,以及怎樣進入成辦解脫的正道;如果希求成佛,就應當思惟怎樣遮止小乘下劣作意(僅求一己解脫的作意)和法我執,以及怎樣進入大乘智慧與方便雙運的正道。總之,對應十二緣起有支按叁士道的次第思惟遮止與進入,就能使自心趣入叁士道。
以下解說如何由思惟十二緣起而成爲叁士道的基礎:
【此複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爲下士類。】
這也是說,思惟怎樣由十二有支流轉惡趣,以及怎樣逆著從惡趣中還滅,即是下士所修的法類。
“十二有支流轉惡趣”,即前文所說:“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于識熏建惡業習氣(能引),令其堪成叁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于受(所引),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能生),于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所生)。”
往前追溯惡趣流轉的源頭,會找到業果愚。由于愚蒙不解由黑白業必感善惡趣苦樂的道理,就隨著無明力而轉,生起不善的造作,在識中熏惡業習氣。此後以愛、取滋潤,使惡業習氣增強勢力,便在來世惡趣中感得生死。
首先由思惟認識由十二有支流轉惡趣的規律,之後,勵力遮除惡趣之源——業果愚,由此就能關閉惡趣之門。因此,下士修心的重點是思惟業果。在沒有生起對業果的勝解信之前,難以遮止自己的心造作黑業。相反,對業果生起了勝解信,就深深畏懼因果,下至小惡也不敢妄爲,由此便切斷了不善行及其後的流轉諸支。
總之,從惡趣中還滅的道理是:業果愚滅,則非福業滅;非福業滅,則引惡趣習氣滅;引惡趣習氣滅,則惡趣名色等滅,由此便從惡趣流轉中得到還滅。
【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爲中士類。】
進而思惟怎樣由十二有支流轉于二種善趣,以及怎樣從二種善趣中還滅,則是中士所修法類。“二種善趣”,指欲界人天和上界色、無色界。
“次進”,就發心而言,不但發心超出惡趣,還發心超出生死;就內涵而言,不但思惟惡趣流轉、還滅,還思惟善趣流轉、還滅,是爲中士修心法類。
問:爲什麼要按十二緣起思惟善趣的流轉和還滅呢?
答:因爲只有認識流轉善趣的機製,才能針對引、生善趣的因緣修習對治而作遮止,又只有認清如何從善趣中還滅,才能如理地趣入解脫正道。
流轉善趣的因緣有能引與能生二種:能引是以愚蒙不知無我義爲緣,起福行或不動行,而在識中熏業習氣;能生是愛、取、有叁支。
緣起鏈中,“由受緣生愛”這一環是致使流轉生死的關鍵。前文曾開示過引、生二種善趣的方式:欲求來世五欲所生之樂,增長福業,受生欲界人天;欲求定生樂受,增長不動業,受生色界一至叁禅;欲求定生舍受,增長不動業,受生色界四禅及無色界。依此逆向思惟,就能把握遮止善趣流轉的重點。此重點即是遮止流轉善趣的主因——愛。
滅愛的方便有二:一、觀受是苦,即觀察不論外五欲所生之樂,還是內禅定所生的樂受及舍受,都是苦的自性。通過認識樂、舍二受是苦的自性,就能引生厭離,遮止緣受生愛;二、觀人無我,從流轉方面看到,以妄執有“我”爲根源,增長貪嗔、集有漏業,便造成了生死;反過來,從生死中還滅,就應當觀察唯蘊無我(因位無作者我,只是由煩惱與業的力量集起果報;果位無受者我,只是由業力成熟,顯現苦蘊),由此便能破除我執,止息貪愛。
總之,由修苦和修無我破除貪愛,便能遮止善趣的能引及能生,由此而從善趣中獲得還滅。因此,只有在出離心及無我智慧的攝持下修行,才能進入解脫正道,從此漸漸遠離生死、趣入涅槃。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爲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爲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爲大士類。】
如是,在自己觀苦生起體會之後,就能將心比心地推想曾爲母親的有情也同樣由十二有支門輾轉漂流生死。由觀察有情都具有流轉大苦,就能從心中引出慈悲,爲拔濟諸母有情出離苦海,誓欲成就能究竟他利的佛果(願菩提心)。再由此願心攝持,學習六度四攝(行菩提心)。即是上士所修的法類。
由思惟十二緣起,能對流轉大苦生起深刻的認識,再遍觀叁界有情,就知道無一不是以十二有支漂流生死,純一大苦,全無安樂,由此就能發起遍緣叁界有情誓欲拔苦與樂的大慈悲心。(比如,自己生病時感受過病苦,再看同類的病人,就能理解他的苦。如果自己對苦毫無認識,就很難了解他身上的苦。同理,首先要認識自己是怎樣受緣起鏈的支配,從無始以來苦到今生,由此才能對盡虛空界的有情生起悲愍,發心救度。)也就是,不忍心衆生無止境地漂流在苦海中,會發起《金剛經》所說的大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然而,有情的種類無量,根機、意樂、業力又千差萬別,僅僅憑心願並不能成辦度生的所願,因此爲了實現救度全法界衆生這一目的,而誓欲求證具有最圓滿利他威力的佛果。由此動力推動,修學六度四攝,便是上士所修的法類。
卯四、此等攝義分叁:一、應珍愛能生出離心與正見從而蘇醒證果習氣之方便 二、對此顯密教典都有宣說 叁、以往昔因緣證明
【第四此等攝義者。】
第四、歸納上述十二緣起支分差別、攝爲四支、幾世圓滿這幾部分的涵義。
辰一、應珍愛能生出離心與正見從而蘇醒證果習氣之方便分叁:一、如何修習 二、如此修習之利益 叁、攝義贊歎
以下一段藏文長句分兩段解釋:一、如何修習;二、如此修習之利益。
巳一、如何修習
【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叁有輪,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
此句攝有由苦集門思惟及由十二緣起門思惟兩部分的涵義。
第一,思惟由業和煩惱的力量生起苦蘊、流轉生死的道理。
“苦蘊”二字極爲緊要。學苦谛,重點在認識五取蘊是苦的自性,叁苦、八苦、六道諸苦,都應當歸結在總的五取蘊苦上。觀察五取蘊是無量苦患的所依,是純大苦聚、純一苦性,爲引生出離心的關鍵。
如果問:爲什麼五取蘊是行苦自性?因爲五取蘊隨惑業的力量而轉,並有無量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不離,因此一遇境緣便立即現起貪嗔癡,造作諸業,以此爲因結生後蘊,便引出後有諸苦。所以,從五取蘊具有“煩惱種子隨逐不離”這一特性,可以斷定:乃至未生起對治道之間,必定輾轉不斷地遇緣起貪嗔癡,由貪嗔癡造業,由業受生後有。令人生懼的是:只要不修習對治,息滅五取蘊,就會一直結生相續,輾轉地起惑、造業,生出苦來,這就是五取蘊苦的體性。因此,“苦蘊”就是指體性爲苦的五取蘊。此苦蘊是如何招感的呢?是以集——業及煩惱的力量招感的。
第二,特別思惟由十二有支轉叁有輪。
由前前支輾轉地生起後後支,稱爲輪轉。如果不發猛利心,誓求出離這無有止境的輪轉之苦,就一定會無休止地轉叁有輪,這唯是隨緣起力而轉,絲毫由不得自己。認識了這一點之後,就會極生厭離。
能結合十二緣起思惟生死苦,就會對前文所說的衆多苦相得到深刻認識。比如,數數結生苦、數數高下苦、不定過患、無飽足過患、無依無怙苦,多少轉生、多少血淚,歸根結底就在這結生相續上。正是由于一直被十二緣起鏈牽拉著結生,才造成曠大劫來的無邊衆苦。如果…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