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就称为“善知识”。

  藏地非常伟大的学者岗波巴大师,曾告诉我们,好老师的条件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少贪欲,不会整天为了名利地位,不替学生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第二、具有智慧,老师若没有深邃、敏锐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教导学生;第三、有关爱心,老师时时处处要关心学生,毕竟自己是过来人,熟知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故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告诉他们以后该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关键的是什么?……在灌输智慧的同时,理应给学生教些特别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明白方方面面的道理。

  四、怎么样展开心灵教育

  在座的师生,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里安排的各种教育,固然相当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应该让学生接受心灵教育。若能如此,他以后面对社会问题、感情问题等时,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也有坚强面对的能力。用佛教的话来说,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就算外境的诱惑特别严重,他也会以正知正念摄持,始终观察自己的身心,有一种智慧来守护。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曾说:“诸有具智人,心不随境转。”具有智慧的人,心不会随外境而转。但若是愚者的话,就会“于苦妄为乐”,把痛苦误执为快乐。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明辨今后的人生方向,让他们知道到底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不能追求的,作为老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正确的方向引导他们。

  当然,在引导的所有方法中,我个人而言,觉得最好的莫过于大乘佛教。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佛教提倡无有任何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都相当难得。如果有了大乘佛教的理念,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会对你有利,因为不想自己、只想别人的大乘精髓,正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现在,个别人不了解佛教的涵义,觉得在寺院拜佛烧香,或者念念经就是佛教了。其实,这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真正的佛教并非如此简单。古印度有位特别了不起的智者,叫世亲论师,他在《俱舍论》中说[1],佛教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指三藏十二部中的佛教理论,如汉地和藏地的《大藏经》和论著等;证法,指修行人所具有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悲心、智慧等境界。这两方面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佛教。而如今有些人,光是穿着出家衣服,这是不是就代表佛教呢?不一定。

  真正的佛教,是一种善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任何一所高等大学,都非常需要。有了这样的教育,心地善的话,一切才会光明。我曾听一位北大教授说:“只要是善的方面,我们都愿意参与。”我觉得这句话挺好,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尽心尽力地行持善事、杜绝恶行。不过,现在的大多数人,造恶业比较擅长,干坏事很有兴趣,而且因缘具足、毫不费力,但行善的话,力量却相当薄弱。可是作为有智慧的人,即便环境如此,我们人生的定位也应该是做善人。

  如今这个社会,有不计其数的诱惑和欺骗,无有价值的东西也多之又多,但我们千万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当尽量做些慈善,帮助可怜的众生。我在一些慈善论坛上也讲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做慈善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老百姓与此无缘。但实际上,慈善不是金钱,而是人心。如果人人都心存善念、日行一善,哪怕每天产生一个善念,想自己做好事帮助别人,或者见别人做好事而由衷随喜,这也非常有意义。

  我们佛教一直强调,人的心、身体、语言要趋于善法,“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就是佛教的究竟意趣。那么,是不是所有佛教徒都会做善事呢?也不一定。真正的佛教徒,绝不会干坏事,但若是徒有佛教形象的人,行为就很可能不如法。当然,这种人无论出家、在家,都不能代表佛教。

  佛教是纯正的、清净的,但佛教徒的层次却有高有低,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现在许多人,见到某某佛教徒行为很差,就一概而论说佛教如何如何不好,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就像在一所大学里,大多数学生都不错,但有一两个药家鑫的话,不能以此就否定所有大学生。要知道,药家鑫并不代表所有大学生,而只代表自己,由于他的道德问题,加上佛教所说的前世业力冤冤相报,各种因缘一旦聚合,才会发生那种行为,玷污了大学生的形象。

  佛教徒也是同样,极个别人的行为不好,并不能怪到佛教头上。佛教到底怎么样?鲁迅、爱因斯坦、荣格、梁启超等历史伟人,都有过正面的评价。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伟人没有通达中观、密法等更深层的境界,我看过他们的很多文章,发现他们对佛教只是略知一二,像四法印等甚深道理,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其实,若是能够了解这些,他们定会感到无比兴奋,因为这些可带他们彻底领悟人生的真相。

  这几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佛,很多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学了《入菩萨行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后,确实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有些人觉得自己过去非常傲慢,做了不少错事,人生态度也极不明智,后来通过大乘佛教的引导,才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当然,我给大家讲这些,并不是要求你们都学佛,都当居士,甚至都出家,而是希望你们对佛教要有个正确认识。佛教中一直强调,行善是智者之选、造恶是愚者之行,所以,多存善心、多做善事是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彼此关联的社会中,帮助他人也就是成全自己,了达这一点对你们的将来,真的非常有用!

  五、大学生需要正确的引导

  1、衡量一个人成才的标准

  2007年6月7日,毕业于哈佛的比尔·盖茨,曾应邀前往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他去了之后,很坚定地告诉学生们:“我以前在哈佛读书时,学了很多经济学、政治学的新思想,也了解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后来才发现,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如今世界上的各个角落,有许多病人、读不起书的儿童、特别困难的穷人……为了解决人类的这种不平等,我们一定要关心弱势群体,真正为他们做些实事。希望你们30年后再回到哈佛,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希望,在那个时候,你们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成就,而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作出的努力。”

  当然,这种不平等,有些是你自认为的,有些是前世业力造成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大家在步入社会后都可能遇到,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在这方面,很多老师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经验,知道人生是怎么熬过来的,本来自己的能力、智慧很不错,但因为种种原因,待遇一直不公平,以至于无法施展任何抱负……用自己的这些经验来教导学生,他们应该非常受用。否则,有些学生十分幼稚,想得特别美,觉得到了社会上可以大展身手,可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中时,才发现自己眼高手低、高分低能。

  现在高校招收学生的标准,唯一只看分数,但分数根本看不出一个人的能力。很多分数高的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但他道德水准特别低的话,将来也不会有太大作为。

  2009年,长沙市一中的学生马天之,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美国9所名校同时录取。原因是什么呢?他16岁时,只身赴汶川救灾,是最年轻的湖南志愿者。美国各大名校正是看上了这一点,觉得他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很强,所以都纷纷录取他。

  但我们现在,却与之相反。今年某城市有招收老师的考试,有个人曾到很多偏僻地方,当了5年的志愿者,而且专业水平相当高。原本十几所学校都想要她,但就是因为她去过偏远地方当志愿者,大家都担心她心理有点问题,最后谁都不敢要。

  现在不管是招老师、还是招学生,基本上都只盯着分数看,除此之外,对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并不关心。过去孔子强调的孝顺、仁义,如今提都不提,这实在是当前教育最大的缺憾。假如不提倡道德的话,一个人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好多人考上研究生、博士生,就好像已经成佛了一样。其实,倘若自己人格不好,对父母不孝顺、对社会不关心、对众生没有悲悯心,那到了最后,也会变成“废品”的。

  也许这些语言,个别人不一定爱听,但我确实是把所看到的现象,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假如你觉得不对,可以在提问时,直截了当地反驳,我一般不会生气的。我们藏传佛教有个特点,那就是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以说,但说了以后,对方进行驳斥时,自己要有一种承受能力。虽然我辩论不是很好,但还是想把现存的某些问题说出来,这样一来,很多同学就知道今后要关心什么了。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定义“教育”——“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即使外面的高楼大厦修得一年比一年高,也不会让人们感到满足,反而内在的欲望、攀比、嫉妒、痛苦会越来越大,道德水准越来越下滑,最终离快乐越来越远。

  要知道,快乐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像我们藏地,因为保留着非常清净的佛教文化,人们的生活虽然不是那么富足,没有特别高级的轿车或房屋,但大家却有一颗知足少欲的心,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快乐。所以,内心的充实,有时候比拥有什么都重要。

  2、人类在21世纪的新方向

  汤因比[2](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跟池田大作[3](Ikeda Daisaku,1928年— )之间,曾就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的问题,有过一场著名的对话,后被人编录为《展望21世纪》,并译成中文、日文等多国文字。书中记录,汤因比博士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统治全世界,依靠的不是军事扩张,而是以大乘佛教和儒教思想,引导人类实现精神方面的大同。每个人若能有一分爱的选择,加在一起将会…

《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