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颂▪P3

  ..续本文上一页

  竭力孝父母,承侍种姓主,

  善用忍行施,柔语无离间,

  实语始终行,获得天王已,

  依旧成天王,故当依此法。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

  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

  无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

  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

  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

  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

  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

  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

  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

  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

  以授五精华,及作无畏施,

  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

  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

  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

  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

  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

  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

  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

  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

  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

  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

  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

  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

  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第三品终

  

第四品 国王行为

难知忍不忍,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属下多赞叹。

  于他有利语,逆耳尚难说,

  况于君王你,僧我何须言?

  为令汝欢喜,亦为悯有情,

  利你纵逆耳,唯吾定呈白。

  佛言于弟子,慈悯应时说,

  真柔合意语,是故出此言。

  坚稳若宣说,无嗔谛实语,

  如沐浴妙水,理当闻受持。

  我为汝宣说,现后有利事,

  知已应修行,自他有益法。

  由昔施乞者,得利若不施,

  忘恩起贪著,后世不得利。

  今生做事者,无薪不负粮,

  乞者未付薪,后时成百倍。

  恒发广大心,喜行广大业,

  由依广大业,生诸广大果。

  国王当广行,下者难思事,

  法事三宝依,而具大名声。

  若做何法事,他者毛不立,

  死后无美名,大王宁不为。

  为诸广大事,离慢生欢喜,

  能摧低者怯,乃至诸财尽。

  汝弃一切物,无权寻去处,

  唯为正法行,方至你面前。

  先王诸财富,已属新王有,

  岂成先正法,安乐名声否?

  享财此生乐,布施他世乐,

  未享未施耗,唯苦岂安乐?

  临终臣走狗,轻汝重新王,

  望其慈爱者,无权不予施。

  是故在位时,财速做法事,

  常住死缘中,如狂风中灯。

  先王所兴建,寺院等道扬,

  他造彼一切,依照前轨护。

  令不害行善,守戒慈新来,

  实语忍无诤,恒精进者行。

  盲人病弱者,孤苦贫残疾,

  不遮彼等众,平等获衣食。

  具法前无求,居于他国境,

  亦当予摄受,如应尽力为。

  一切法事主,应委精进人,

  聪明不浪费,如法皆不损。

  明规具法亲,贴心净不嗔,

  族贵秉性贤,感恩任大臣。

  慷慨无贪勇,柔和适度行,

  坚恒不放逸,具法委将军。

  法轨清净为,识事通君规,

  如法平等柔,任命耆宿首。

  每月于彼等,亲自听收支,

  听已当吩咐,法等一切事。

  汝政为正法,非为名欲妙,

  彼极具胜果,反之无实义。

  人君现世界,多数互吞并,

  汝当如实听,政法两其美。

  智耆宿贵族,知理警罪业,

  善良见必要,汝常多委任。

  罚逮殴打等,合理亦莫为,

  妙以悲悯润,恒常作摄受。

  于造极重罪,一切诸有情,

  王汝亦恒常,唯生悲利心。

  于造重罪者,尤当更悲悯,

  彼等自受损,大士悲悯处。

  一日或五日,释放诸轻犯,

  余众亦如应,非皆不释放。

  汝无释放心,彼生非律仪,

  由此恶戒中,不断积罪业。

  何时囚未放,尔时理发师,

  沐浴及饮食,医药令安乐。

  如于不肖子,指望成大器,

  怜爱行惩罚,非嗔非为财。

  极嗔行杀人,观察详知已,

  不杀不损害,而当摈出境。

  所辖诸境内,派专使视察,

  恒以不放逸,正念行法事。

  自于功德境,广供敬承侍,

  广大随顺行,余亦如应为。

  国树具忍荫,盛开恭敬花,

  博施硕果累,民众群鸟栖。

  若王好施舍,威风众欢喜,

  如豆蔻胡椒,所包沙糖丸。

  若依理观察,不失汝王位,

  不成非应理,成法离非法。

  王位非他世,带至不带去,

  依法所得故,不应行非法。

  国位如资本,苦资相辗转,

  尽量不成彼,国王当策励。

  王位如资本,王位资相传,

  尽量获得彼,国王当策励。

  纵得四洲地,然转轮王乐,

  唯一仅承许,身心此二已。

  身体之乐受,痛苦伪装已,

  心想之自性,唯由分别改。

  世间一切乐,唯苦伪造已,

  仅是分别故,彼乐实无有。

  洲境处及家,轿垫衣卧具,

  饮食象马女,一一而享用。

  何时心趋入,尔时称之乐,

  余者不作意,尔时乐实无。

  眼等五种根,缘取五境时,

  若无分别执,尔时无有乐。

  何时任何境,何根了知时,

  余非缘余境,尔时无有境。

  由根缘境时,若于过去境,

  意缘而证知,则自以为乐。

  此即由一根,了知一对境,

  境无根境无,根无境亦无。

  犹如依父母,方说出生子,

  如是依眼色,方说产生识。

  过去未来境,有根无外境,

  此二别无故,现在亦无境。

  犹如眼错乱,能执旋火轮,

  如是依诸根,能取彼对境。

  诸根及诸境,许是大种姓,

  大种各无境,此等实无境。

  大种若各异,无薪应有火,

  和合成无相,其余定如是。

  大种二相中,无境聚无境,

  聚合无境故,色法实无境。

  识受想及行,一切皆如是,

  各体无境故,胜义中境无。

  犹于苦伪造,真乐起我慢,

  如是于乐毁,痛苦亦起慢。

  现无体性故,舍弃值乐爱,

  及离痛苦爱,见此而解脱。

  若谓谁见心,名言中说心,

  无心所无心,实无不许俱。

  如是真如中,知无众生已,

  犹如无因火,无住取涅槃。

  菩萨具如此,而许定菩提,

  彼唯以悲心,受生至菩提。

  佛于大乘中,宣说菩萨资,

  于彼了不知,极嗔而诋毁。

  不晓功与过,或功作过想,

  抑或嗔功德,致使谤大乘。

  明知损他过,利他乃功德,

  诽谤大乘人,称之嗔德者。

  不顾自利益,一味喜利他,

  功德源大乘,嗔彼遭焚毁。

  具信以误持,嗔恨另一方,

  信士尚说焚,何况由嗔离?

  如医术中说,以毒能攻毒,

  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违?

  共称一切法,意主意先行,

  虽苦以益心,行利岂无益?

  苦利后尚为,何况为自他,

  安乐与利益,此法是古规。

  若舍小安乐,能见大安乐,

  愿王见大乐,抛弃小安乐。

  设若不安忍,医师为病愈,

  予药于患者,此非应嗔处。

  凡成损害者,智者见有益,

  一般与特殊,论中皆赞许。

  大乘之中说,先具大悲行,

  无垢之智慧,有心谁谤彼?

  于极深广义,懈怠未修行,

  自他之诸敌,由痴谤大乘。

  施戒忍精进,禅慧悲体性,

  彼即是乘故,此岂有谬论?

  施戒行利他,勤忍为自利,

  禅慧解脱因,总摄大乘义。

  二利解脱义,略言佛圣教,

  唯六波罗蜜,故此是佛语。

  菩提之大道,福智之自性,

  佛说大乘教,愚盲不纳受。

  功德如虚空,说佛德无量,

  佛陀殊胜性,大乘说忍此。

  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

  故佛优胜性,无量何不忍?

  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

  尽智无生智,实同故当受。

  空性佛陀体,如是依理观,

  二乘智者前,如何不等同?

  如来密意说,非易了知故,

  说一乘三乘,中立护自身。

  中立无成罪,嗔罪不成善,

  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

  声闻彼乘中,未说菩萨愿,

  行为及回向,岂能成菩萨?

  加持成菩提,佛陀未曾说,

  此义较佛胜,正量他谁有?

  加持四圣谛,及菩提分道,

  共同声闻中,佛果以何胜?

  住菩提行义,彼经未曾宣,

  大乘中说故,智者皆当受。

  犹如声明师,令先读字母,

  佛陀为所化,宣说堪忍法。

  有前为遮止,罪业而说法,

  有前为造福,有前说依二,

  有前俱不依,深法疑者畏,

  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

  能成圆菩提,故当尤诚信。

  倍信大乘者,依彼所说行,

  证无上菩提,兼得一切乐。

  施戒安忍法,特为在家说,

  大悲精藏法,应当稳固修。

  若由世蛮横,依法难持政,

  为法与名誉,汝应作出家。

  第四品终

  

第五品 僧俗学处

尔后出家者,初当敬学处,

  多闻别解脱,戒律勤择义。

  次知细微罪,应断诸过根,

  所宣五十七,努力而观察。

  忿令心烦乱,随彼心怀恨,

  覆即藏罪业,恼即执罪恶。

  谄为极虚妄,诳即心不正,

  嫉以他德忧,悭畏舍施性。

  无惭及无愧,不顾自与他。

  傲为不恭敬,造罪由怒染。

  骄矜则放逸,不行一切善。

  慢相有七种,彼即细分说,

  骄傲自满者,下下平平等,

  平等胜平等,此性即称慢。

  认胜或平己,此即为过慢。

  认为胜过胜,思更高过高,

  名为慢过慢,厉如疮上痈。

  所谓之近取,五蕴本空性,

  愚昧执为我,彼即称我慢。

  未得果思得,即名增上慢。

  称赞造罪业,智慧知邪慢。

  谓无所作为,轻毁自己者,

  称之为卑慢。简略说七种。

  诈现威仪者,护根为利敬。

  谄媚奉承者,柔语为利敬。

  旁敲侧击者,为得赞他财。

  巧取讹索者,为利面讽他。

  赠微博厚者,图利赞前得。

  说过即他错,再三而重复。

  无悦不观察,内起忧愁心。

  遍贪自劣具,劣贪即懈怠。

  异想自他想,贪嗔暗遮障。

  凡是不作意,说心无见解。

  于诸如法事,懈怠失恭敬。

  师不作佛想,许为恶劣士。

  耽著小缠缚,彼由欲贪生。

  遍耽即由欲,所生大缠缚。

  贪即于己物,具有贪欲意。

  耽著他之物,名谓非理贪。

  贪爱所断女,赞即非法贪。

  欲罪无功德,诈现具功德。

  大欲极贪婪,反之为知足。

  得欲自尽力,令他知己德。

  不忍即不堪,作害及痛…

《中观宝鬘论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