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孝父母,承侍種姓主,
善用忍行施,柔語無離間,
實語始終行,獲得天王已,
依舊成天王,故當依此法。
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
不及須臾間,修慈一分福。
人天等慈愛,彼等亦守護,
意喜身樂多,無有毒刃害,
無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縱然未解脫,亦得慈八德。
若令諸有情,堅發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穩固菩提心。
由信離無暇,依戒生善趣。
憑依修空性,不執一切法。
正直具正念,思維得智慧。
恭敬證法義,護法具智慧。
依憑聞正法,施法無障礙,
感得伴諸佛,迅速成所欲。
無貪成法利,無吝增受用,
無慢成主尊,法忍獲總持。
以授五精華,及作無畏施,
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佛塔供燈鬘,暗處置燈盞,
油燈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供養佛塔時,敬獻妙樂器,
鈴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不舉他過失,不說諸殘疾,
隨護他心故,獲得他心通。
施履及車乘,服侍羸弱者,
乘騎奉上師,智者得神變。
爲法而行事,憶念法句義,
法施無有垢,故得宿命通。
如實盡了知,諸法無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盡一切漏。
爲度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潤修行,成具殊勝佛。
種種願清淨,佛刹即清淨。
寶獻能仁王,得放無量光。
故知業果理,隨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第叁品終
第四品 國王行爲
難知忍不忍,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屬下多贊歎。
于他有利語,逆耳尚難說,
況于君王你,僧我何須言?
爲令汝歡喜,亦爲憫有情,
利你縱逆耳,唯吾定呈白。
佛言于弟子,慈憫應時說,
真柔合意語,是故出此言。
堅穩若宣說,無嗔谛實語,
如沐浴妙水,理當聞受持。
我爲汝宣說,現後有利事,
知已應修行,自他有益法。
由昔施乞者,得利若不施,
忘恩起貪著,後世不得利。
今生做事者,無薪不負糧,
乞者未付薪,後時成百倍。
恒發廣大心,喜行廣大業,
由依廣大業,生諸廣大果。
國王當廣行,下者難思事,
法事叁寶依,而具大名聲。
若做何法事,他者毛不立,
死後無美名,大王甯不爲。
爲諸廣大事,離慢生歡喜,
能摧低者怯,乃至諸財盡。
汝棄一切物,無權尋去處,
唯爲正法行,方至你面前。
先王諸財富,已屬新王有,
豈成先正法,安樂名聲否?
享財此生樂,布施他世樂,
未享未施耗,唯苦豈安樂?
臨終臣走狗,輕汝重新王,
望其慈愛者,無權不予施。
是故在位時,財速做法事,
常住死緣中,如狂風中燈。
先王所興建,寺院等道揚,
他造彼一切,依照前軌護。
令不害行善,守戒慈新來,
實語忍無诤,恒精進者行。
盲人病弱者,孤苦貧殘疾,
不遮彼等衆,平等獲衣食。
具法前無求,居于他國境,
亦當予攝受,如應盡力爲。
一切法事主,應委精進人,
聰明不浪費,如法皆不損。
明規具法親,貼心淨不嗔,
族貴秉性賢,感恩任大臣。
慷慨無貪勇,柔和適度行,
堅恒不放逸,具法委將軍。
法軌清淨爲,識事通君規,
如法平等柔,任命耆宿首。
每月于彼等,親自聽收支,
聽已當吩咐,法等一切事。
汝政爲正法,非爲名欲妙,
彼極具勝果,反之無實義。
人君現世界,多數互吞並,
汝當如實聽,政法兩其美。
智耆宿貴族,知理警罪業,
善良見必要,汝常多委任。
罰逮毆打等,合理亦莫爲,
妙以悲憫潤,恒常作攝受。
于造極重罪,一切諸有情,
王汝亦恒常,唯生悲利心。
于造重罪者,尤當更悲憫,
彼等自受損,大士悲憫處。
一日或五日,釋放諸輕犯,
余衆亦如應,非皆不釋放。
汝無釋放心,彼生非律儀,
由此惡戒中,不斷積罪業。
何時囚未放,爾時理發師,
沐浴及飲食,醫藥令安樂。
如于不肖子,指望成大器,
憐愛行懲罰,非嗔非爲財。
極嗔行殺人,觀察詳知已,
不殺不損害,而當擯出境。
所轄諸境內,派專使視察,
恒以不放逸,正念行法事。
自于功德境,廣供敬承侍,
廣大隨順行,余亦如應爲。
國樹具忍蔭,盛開恭敬花,
博施碩果累,民衆群鳥棲。
若王好施舍,威風衆歡喜,
如豆蔻胡椒,所包沙糖丸。
若依理觀察,不失汝王位,
不成非應理,成法離非法。
王位非他世,帶至不帶去,
依法所得故,不應行非法。
國位如資本,苦資相輾轉,
盡量不成彼,國王當策勵。
王位如資本,王位資相傳,
盡量獲得彼,國王當策勵。
縱得四洲地,然轉輪王樂,
唯一僅承許,身心此二已。
身體之樂受,痛苦僞裝已,
心想之自性,唯由分別改。
世間一切樂,唯苦僞造已,
僅是分別故,彼樂實無有。
洲境處及家,轎墊衣臥具,
飲食象馬女,一一而享用。
何時心趨入,爾時稱之樂,
余者不作意,爾時樂實無。
眼等五種根,緣取五境時,
若無分別執,爾時無有樂。
何時任何境,何根了知時,
余非緣余境,爾時無有境。
由根緣境時,若于過去境,
意緣而證知,則自以爲樂。
此即由一根,了知一對境,
境無根境無,根無境亦無。
猶如依父母,方說出生子,
如是依眼色,方說産生識。
過去未來境,有根無外境,
此二別無故,現在亦無境。
猶如眼錯亂,能執旋火輪,
如是依諸根,能取彼對境。
諸根及諸境,許是大種姓,
大種各無境,此等實無境。
大種若各異,無薪應有火,
和合成無相,其余定如是。
大種二相中,無境聚無境,
聚合無境故,色法實無境。
識受想及行,一切皆如是,
各體無境故,勝義中境無。
猶于苦僞造,真樂起我慢,
如是于樂毀,痛苦亦起慢。
現無體性故,舍棄值樂愛,
及離痛苦愛,見此而解脫。
若謂誰見心,名言中說心,
無心所無心,實無不許俱。
如是真如中,知無衆生已,
猶如無因火,無住取涅槃。
菩薩具如此,而許定菩提,
彼唯以悲心,受生至菩提。
佛于大乘中,宣說菩薩資,
于彼了不知,極嗔而诋毀。
不曉功與過,或功作過想,
抑或嗔功德,致使謗大乘。
明知損他過,利他乃功德,
誹謗大乘人,稱之嗔德者。
不顧自利益,一味喜利他,
功德源大乘,嗔彼遭焚毀。
具信以誤持,嗔恨另一方,
信士尚說焚,何況由嗔離?
如醫術中說,以毒能攻毒,
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違?
共稱一切法,意主意先行,
雖苦以益心,行利豈無益?
苦利後尚爲,何況爲自他,
安樂與利益,此法是古規。
若舍小安樂,能見大安樂,
願王見大樂,抛棄小安樂。
設若不安忍,醫師爲病愈,
予藥于患者,此非應嗔處。
凡成損害者,智者見有益,
一般與特殊,論中皆贊許。
大乘之中說,先具大悲行,
無垢之智慧,有心誰謗彼?
于極深廣義,懈怠未修行,
自他之諸敵,由癡謗大乘。
施戒忍精進,禅慧悲體性,
彼即是乘故,此豈有謬論?
施戒行利他,勤忍爲自利,
禅慧解脫因,總攝大乘義。
二利解脫義,略言佛聖教,
唯六波羅蜜,故此是佛語。
菩提之大道,福智之自性,
佛說大乘教,愚盲不納受。
功德如虛空,說佛德無量,
佛陀殊勝性,大乘說忍此。
聖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蘊,
故佛優勝性,無量何不忍?
大乘說無生,余說盡空性,
盡智無生智,實同故當受。
空性佛陀體,如是依理觀,
二乘智者前,如何不等同?
如來密意說,非易了知故,
說一乘叁乘,中立護自身。
中立無成罪,嗔罪不成善,
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
聲聞彼乘中,未說菩薩願,
行爲及回向,豈能成菩薩?
加持成菩提,佛陀未曾說,
此義較佛勝,正量他誰有?
加持四聖谛,及菩提分道,
共同聲聞中,佛果以何勝?
住菩提行義,彼經未曾宣,
大乘中說故,智者皆當受。
猶如聲明師,令先讀字母,
佛陀爲所化,宣說堪忍法。
有前爲遮止,罪業而說法,
有前爲造福,有前說依二,
有前俱不依,深法疑者畏,
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如是諸智者,切莫嗔大乘,
能成圓菩提,故當尤誠信。
倍信大乘者,依彼所說行,
證無上菩提,兼得一切樂。
施戒安忍法,特爲在家說,
大悲精藏法,應當穩固修。
若由世蠻橫,依法難持政,
爲法與名譽,汝應作出家。
第四品終
第五品 僧俗學處
爾後出家者,初當敬學處,
多聞別解脫,戒律勤擇義。
次知細微罪,應斷諸過根,
所宣五十七,努力而觀察。
忿令心煩亂,隨彼心懷恨,
覆即藏罪業,惱即執罪惡。
谄爲極虛妄,诳即心不正,
嫉以他德憂,悭畏舍施性。
無慚及無愧,不顧自與他。
傲爲不恭敬,造罪由怒染。
驕矜則放逸,不行一切善。
慢相有七種,彼即細分說,
驕傲自滿者,下下平平等,
平等勝平等,此性即稱慢。
認勝或平己,此即爲過慢。
認爲勝過勝,思更高過高,
名爲慢過慢,厲如瘡上癰。
所謂之近取,五蘊本空性,
愚昧執爲我,彼即稱我慢。
未得果思得,即名增上慢。
稱贊造罪業,智慧知邪慢。
謂無所作爲,輕毀自己者,
稱之爲卑慢。簡略說七種。
詐現威儀者,護根爲利敬。
谄媚奉承者,柔語爲利敬。
旁敲側擊者,爲得贊他財。
巧取訛索者,爲利面諷他。
贈微博厚者,圖利贊前得。
說過即他錯,再叁而重複。
無悅不觀察,內起憂愁心。
遍貪自劣具,劣貪即懈怠。
異想自他想,貪嗔暗遮障。
凡是不作意,說心無見解。
于諸如法事,懈怠失恭敬。
師不作佛想,許爲惡劣士。
耽著小纏縛,彼由欲貪生。
遍耽即由欲,所生大纏縛。
貪即于己物,具有貪欲意。
耽著他之物,名謂非理貪。
貪愛所斷女,贊即非法貪。
欲罪無功德,詐現具功德。
大欲極貪婪,反之爲知足。
得欲自盡力,令他知己德。
不忍即不堪,作害及痛…
《中觀寶鬘論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