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企业管理▪P6

  ..续本文上一页划的核心人物就是道衍法师。朱棣得到天下之后,就做了明成祖。明成祖对道衍法师非常尊敬,封他非常尊贵的官,赐给他房宅、美女。但是他很奇怪,他上朝的时候穿官服,回家后穿僧袍,对于赐给他的一切,瞟也不瞟。他回家探亲的时候,家里人都骂他,嫂子见他的面,骂他大逆不道。明成祖刚刚夺得帝位的时候,老百姓都不能接受,因为是篡权的,所以家里人都这样对他。明成祖篡夺帝位,我们暂且不去评价,但是如果深入地了解道衍禅师这个人,包括了解有关他的文献,再观察他一生的行藏,我们是很难轻易给他下结论的。他的心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么做,我们也不知道。

  还有一个人物——雍正。现在经常放关于雍正的电视剧。这个雍正皇帝,依我看,现在的人完全把他看错了。雍正是一位佛教徒,做皇帝以前他在雍和宫住,雍和宫是他的家宅,当时是叫做雍亲王府。做皇帝以前,他就喜欢修行,喜欢坐禅。他还经常请一些禅师在雍亲王府里打禅七,后来他开悟了,自称“圆明居士”。他曾经对古代禅师的语录作了一番挑选,编了一本《御选语录》。清初的禅宗,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他曾经参与其中,评判是非。如果有哪两派的见解不一样,他就根据自己的判断下诏书,说这一派对、那一派错,很独裁。但是他也说,见解不一样也没有关系,你不同意可以到北京来跟我辩论,辩论赢了,我听你的;辩论输了,你得改宗。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他首先是一位佛门居士,然后才是一位皇帝。有很多小道消息,说他篡夺帝位等等,你们肯定都知道,后来又说他是暴君,好色、贪财。其实他是明君,不过他的手段很强硬。每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打下江山之后,很多人往往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雍正为了整顿清初的吏治,特别是对皇室的腐败分子,惩治起来决不手软,经常将这些人发配到新疆、东北等地充边,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一路走一路造谣,很多传闻就是这么出来的。现在清朝的文件档案保存得比较完整,雍正时代经过他手批的文书现在都在。经历史学家统计,雍正在位 13年,没有一天休息过,每天必须工作十几个小时,只有这样才可能批完这么多文件。他是个勤政的皇帝。如果我们对他佛教方面的修养不了解,就很容易看错,因为你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宇宙万法的原则已经在他的心里了,他那么做自有他的道理,我们凡夫的评价却很容易发生错误。

  孤峰独宿,意味着禅师的心深不可测。深不可测不是说他很神秘,而是说他无所住。他已经从普通的世间舆论、甚至从世间认为的善法里跳出来了。《华严经》里讲到,善财童子拜访过很多有修行的人,有出家人,有居士,有暴君。暴君说:我这个暴,有它佛法上的意义。他还拜访妓女,这位做妓女的大菩萨也讲了很多她怎么修行的事儿。所以说禅师的境界,在心境上独立无住,在行止上超出凡情。

  第二,立处皆真。这是讲禅师的心已经从好恶的情绪里解脱出来了。普通人生活在爱憎取舍之中,心不能安住在当下。“立处皆真”这句话来自于《临济禅师语录》。临济禅师说:“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到哪里都是主动的。作主不是说主宰一切,而是说他在面对人生的一切逆顺境界时,都是自在、自由的。“立处皆真”,凡所立之处,都跟真理不相违背,言行举止都符合真理。“途中即家舍”,途中就是家。家,作为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在遥远的他方和未来,当处就是,当下就是。任何时候都能体现出生命的最终价值,禅师有这样的心态,所以他能够安住当下,一切都好,一切都肯接受。

  虚云老和尚是开悟的大禅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巨大,我的师父曾经做过他的侍者。有人问我师父:你跟虚云老和尚这么多年,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师父的回答给我的感触很深。我以为他会说某一天发生了某件事,他没有。师父说,虚云老和尚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任何境遇下,都不抱怨,都很自在,一切都是好。在云门事变中,虚云老和尚被别人围攻毒打,他没有任何怨言;在他一百多岁的时候,还去修庙,很投入,很自在,他永远住在那种平和的心态里面,没有说这个好那个不好、 这个要那个不要,没有说现在自己很糟糕,他没有抱怨。

  禅者的心具有三个特点,我曾经把它概括成“禅心三无”。哪三无呢?

  第一是无忧。禅者从来不会为未来担忧,不会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得失利害而担忧,也不会为自己死后怎样而焦虑。他是彻底的无忧。不是生活里有吃、有穿、有住以后的无忧无虑,而是对于生死大事的无忧。

  第二是无悔。禅者从来不会为自己过去的言行而后悔,不会因为自己过去的事做错了,心里就背包袱。已经过去的事,在他的心中没有任何积压。这不是说他忘记了,而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他的心就像竹篮打水,永远是空的。我们普通人则不然。我们的心往往装了很多东西,过去的东西全都装在里面,越装越多,活得很累。我们过去做了错事,很后悔,可是又不能从头开始,所以徒然后悔,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压力。很多人说,如果再过一次就好了,一切从头开始。可这是不可能的,过去只有一次,不能重新再来。

  第三是无怨,没有抱怨。禅者对于现在的处境,总是正面地接受,不逃避。他是以正面态度对待落到身上的一切,无怨,总是欣赏,总是感恩。

  可见,立处皆真就是安住当下,不纠缠过去,不希冀未来,也不在现在的抱怨中。心在哪里呢?心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正在发生的,我们要全力以赴、全体承担,安住在当下。跟过去,斩断;跟未来,斩断;跟现在的牵连,斩断。

  从这里解脱,就叫安住。

  第三,做牛做马。做牛做马是指奉献。禅者从自私里解脱出来,他的一切作为都是奉献。大慧宗杲禅师有一首诗:“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前面两句是讲开悟的过程,“桶底脱时大地阔”,比喻心窗打开,光明透亮。“命根断处”是指意识之流断了,过去一向以来对待事物的方法、态度全然被转过来了。开悟不是得到某一个观点,而是对待世界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整个态度,全都转过来了,来了一个大翻身。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呢?“好将一点红炉雪”,我们的烦恼好比是雪,它在智慧的红炉里马上就会化掉,转变成为奉献,“散作人间照夜灯”,认识了烦恼即菩提以后,再回到人间去照亮黑暗、照亮他人。

  中峰明本禅师讲,开悟以后的祖师,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举止、各种各样的生活道路,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他的道理和用心。有的到深山老林里隐居;有的到人间,像道衍禅师,参与世间的事;也有还俗的:元朝有位宰相叫刘秉忠,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位禅师,后来他做了忽必烈的近侍,最后做了宰相。蒙古人刚刚到内地来的时候,对中原文化不了解,做了很多蠢事,比如说,把种粮食的田地改成种草、作牧场等等。当时就有很多高人给元朝皇帝提建议,要他择用汉地的读书人为官,管理地方行政,种粮的地不能种草。这些意见就是由刘秉忠转呈给皇帝的。刘秉忠对于保护中原文化、引导蒙古人适应内地文化,起的作用特别大。他以前就是个出家人。

  有一位禅师开悟以后,到河边摆渡,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要是现在,那就不得了,如果我说我是大禅师,马上身价百倍。那个时候他去摆渡,如果是现在,也许会去做出租车司机,少收钱,或者不要钱,做好人好事。还有的禅师开悟以后,在十字路口搭个茅棚,每天在那里煮水,给大家施茶。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人们用脚力赶路,往往会感到很渴。还有的禅师开悟以后,专门修路。虚云老和尚就碰到过这么一位修行人。有一条路特别长,路况很糟糕,但是没有人修。这位禅师一个人去修,今天搬一块石头,明天弄一筐土,最后把这条路给修起来了。

  禅者悟后的生活,虽说是回到了人间,但是心态跟悟前大不一样,因为这个时候,他完全是随众生的需要,做帮助众生的工作,没有什么佛不佛的观念,更没有自我意识。众生要吃饭,如果我跟他讲佛法,他能饱吗?他要吃饭,我们就只能给他饭吃。如果他有病,跟他讲佛经,病能好吗?就得给他医药。众生贫苦的时候需要致富,如果我们在那里打坐,能把钱弄来吗?不行。所有众生的正当需求,我们都要帮助他们,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再引导他们向道。等他吃饱了、病好了,突然想起来,哎哟,我心里还有一个问题,还有一个生死大事没有解决,我生前从哪儿来?死后到哪儿去?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跟他讲,过来过来,我给你讲信仰、讲佛法,教你打坐。但是在这之前,需要做很多利益众生、随顺众生的工作。

  古代禅师常常用《十牛图》来描述修行的历程,最后一幅图叫“入廛垂手”,廛就是街市上的铺面。开悟的人,最后到街上去,到店铺里,到酒吧、甚至妓院里去,到卡拉 OK厅,也去唱歌、跳舞,通过这些方便,让很多人改邪归正。垂手是把手伸出来拉人的意思,走到街上的店铺里去拉人。修行到最后,就是走入人间。这种境界只有开悟的人才做得到。如果没有开悟,就不要去;你自己如果没有得到自主、自在,就跑到卡拉 OK里去唱去跳,唱着唱着,自己就会迷到里面去了,没有帮助人,反而被别人拉进去了。要跳到水里救人,必须自己先学会游泳。

  沩山禅师去世以前,庙里的首座和尚问他,你死后要到哪里去?沩山禅师说,我要到山下的施主家做一头水牯牛。不一定他真的就去做一头牛,他的意思是指,他要去为众生当牛作马,众生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那个时候,他的心完全自在了,完全被调伏了,所以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真正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禅者的精神风貌、人生态度和心地境界,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他的悟处高远,解脱独立,孤峰独宿;他的生活态度,是安住…

《禅与企业管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