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没路可走了;所以要把平时习惯的思考、引证、观点、见解、积累的知识全部放下。这一点现代的人特别难以理解。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他现在也学禅,他教人家参禅,就教人们参“无”。他在柏林寺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说你们在欧洲传禅有什么体会?他说现在的人们很难理解、很难接受。对于所习惯的思维、念头之外还有什么,他很难理解。那样人不就死了吗?不就无路可走了吗?我前面所讲的大死一番,就是指的这个。在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东西透过“无”呢?用心。没有任何别的工具了。祖师讲,平时所知道的道理、佛经上的话、老师教的诀窍,全部放下,直接用心去碰、去接触。所以那是一场肉搏战,可能你会觉得很苦闷,很枯燥,找不到路。欸!正好,这才是对的,一定要坚持。就在这个时候坚持一步,就会有突破。即使没有突破,心地上也会有开发、有进展。
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我们现在学禅,不要念念把开悟当一回事,这样的念头会成为开悟的障碍。只要你去做,就会有收获,开悟不开悟,让它自己去。只要你做,就会有进步,你的心地会越来越亮。我个人觉得,无门关的方法,是我们入禅的方便之门,是我们进入禅的堂奥的入手处。我也觉得,无门关不仅仅是入禅的方便之门,也是一切正常健康的人类宗教获得神秘体验的入门处,是真正获得宗教体验的下手处。为什么?一切真正的宗教体验,都是超越对待的。只有在我们平时的心路歇下来的地方,真正的宗教体验才会产生。
丹麦有一位基督教哲学家,叫克尔恺郭尔。他有一本书叫《恐惧与颤栗》,其中讲到《圣经》的一段,上帝对摩西说,把你的儿子带到山上,杀掉他。我不是研究基督教的,但我觉得这些话是有宗教寓意的。《圣经》里说,摩西第二天起来,带着儿子到了山上,准备杀掉。当然在那里他见到了上帝。我们听起来真是骇人听闻、不能接受。把儿子杀掉,这完全是灭绝人性的。克尔恺郭尔是绝对讲信的,分析的时候他说,在那时候摩西心里什么都没想。我觉得虽然是基督教,但是它在这个地方,也是透出了平时的心路,进入到体验里面。实际上他也不会杀,最后他也没有杀,只是虚惊一场。它所包含的宗教寓意,是在我们平时所执著的心路,那些对立分别、那些我们抓住不放的地方,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往前跳一步。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悬崖撒手”,在悬崖边上往前跨一步。我们说往前我会摔死啊!跳过去,死不了。跳过去就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超越有无、是非、美丑,超越一切意识形态,让我们的心从意识形态、思想情绪、知识见解里解脱出来,这是我们进入真正的宗教体验的入门之处。如果不经过这里,我们得到的永远都只是知识——关于宗教的知识,关于修行的知识,心里没有体验。这是我向大家介绍的禅法“无门关”。你们如果有机会到柏林寺去,可以在我们的禅堂里体会体会。
提问:怎么去体会?
明海法师:就是要用这个“无”,把我们心里的各种见解、各种知识、各种情绪剿灭掉,最后从自心、从内在,自己明白。
问:明白什么呢?
答:明白你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明白的人,心是空的,本来无一物。但是你不要点头,你一点头就错了,一点头等于你接受了这个结论,就把你障碍了。
问:自己明白之后能不能讲给别人听,让别人也明白?
答:可以。但是你无法代替他,他得自己去做。
问:明白就是知道?
答:知道不等于明白。知道有时是在知性上知道一个结论。我建议大家每年或者每个礼拜啊,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把工作放下,集中时间来打坐,在心灵上做一个开发。可以在寺院,也可以在自己单独安排的地方,比较封闭的地方。这对工作也是有帮助的。据我所知,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经常这样做。多年来护持我们寺院的香港旭日集团的几个老板,他们都会专门安排时间用来打坐、用来闭关。完全放下,专门在心地上静下来、沉淀下来,再出来制定发展战略。这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我们每年有一段时间,用无门关的方法用功,相信会有发现和突破。
生活禅
现在我们讲生活禅。生活禅是我的师父净慧大和尚提倡的。
从1991年到现在,已经有 12年的时间。提出生活禅以后,从 1993年开始,我们寺院每年都组织生活禅夏令营,以生活禅的理念指导年轻人体验禅的境界。当然也学习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禅的境界和禅的精神。
[放映图片:行香]这是夏令营坐禅之前的运动,叫行香。行香很简单,就是在那里快步走,一方面活动身体,一方面在走的时候参禅。这些年轻人都是大学生,很多也是从北京过去的。
[放映图片:净慧法师]这是我的师父净慧大和尚。他早年在传统的丛林里亲近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对禅有深入的体验。今天许多社会人士对禅有误解,觉得禅很高深、很玄妙,远离我们的生活,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从佛教界来说,有些出家人把修行和禅与社会的距离拉大,由此造成人们对于禅的隔膜。所以我的师父根据祖师禅的精神,契合当今人们的根器,把禅的精神做了强调。所谓禅的精神,就是禅的生活化。所以并没有发明和增加什么,只是强调了要在生活里去体验禅、在生活里修禅。
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两句话很通俗,但是它把佛法最核心的思想概括出来了。佛法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智慧,表现在觉悟人生;慈悲,表现在奉献人生。有了智慧,有了觉悟,就可以奉献;因为奉献,觉悟和智慧才得以圆满,才得以展开。许许多多的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想奉献,都想帮助人类、帮助众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达到了目的。为什么?因为帮助众生、奉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需要智慧的。所以智慧与慈悲,觉悟与奉献,这两者不能偏废。真正的奉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佛教来讲,不只是为人民,是要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全体奉献。这种无我的奉献,是要真正得到生命的自在、大彻大悟之后,反观人生如梦幻泡影,但是也不离开人生,不离开众生的世界,以游戏三昧,弘法利生,做牛做马,上天入地,得到这样的自在的时候,才可以圆满地实现。在没有大彻大悟以前,我们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奉献里,逐渐地拓展自己的心性,发现自己心地的光明。奉献与觉悟有内在的关联,觉悟如果离开了奉献,就成为自利,就是小乘精神了——只想自己解脱,自己从此岸到彼岸,不再去关照其他的众生。所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话很简单,内涵很深。
在生活里落实这两句话,有一个指导方针:“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有人问,不是说无求吗,怎么尽是求啊?这都是语言表达,都是一些名词。求是落实的意思。在尽责中去落实内心的满足,在义务中落实内心的安详。相近的语句,可能各位也多次接触过,但是在生活禅里面,这几句话有很高的立意。
生命的价值,是在责任和义务中体现的。在责任和义务之外,是没有办法体现生命价值的。以佛法来说,要体现生命的价值,首先要定位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如何定位?佛教是以成佛作为最高的定位。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我们生命最充分的、最圆满的价值定位。有了这个定位,然后再把它落实到自己这儿。再宏大的目标,也必须落实到现实生活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地实现它。所以修行,不是说在生活之外另有一个修行,在责任和义务之外另有一个修行。即使是烧香拜佛,那也只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修行的手段,不是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几个理论,一个是人的需求理论,一个是自我实现的理论,还有一个高峰体验理论。他的有些话可以借用来描述佛法。比如“高峰体验”,接近我们说的禅定或者开悟,当然不完全等同。他的自我实现理论讲到,他做过调查,发现自我实现比较完全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敢于面对责任,不逃避。我们如果把责任当成包袱,就会有压力,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把念头转一下,心境就完全不同了。你从消极的方面去对待责任,会有压力,想逃开,觉得活着很累,想逃到一个地方去。但是我们逃到哪里去呢?没有地方可逃啊。其实你越逃越累,逃的状态本身就是累的表现。转身面对责任的时候,欸,不累了。不仅不累,而且面对责任、承担责任的过程,有很多乐趣。逃避责任和义务,就有压力;没有落实责任和义务,心里就有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你想忘也忘不掉。只有在尽职尽责承担义务的时候,心会平衡、会满足,人生的价值会逐渐实现。以正面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责任和义务,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无我中求进取。”我们要进步,必须不断突破自我、超越原来的境界。我们执著于现有的境界,就没有办法突破。佛教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叫“人无我”。比如说明海,没有一个东西叫明海。明海是谁呢?是他的头?他的手?他的脚?他的嘴?他的眼睛?他的思想?没有一个东西叫明海。所以这个明海,有丰富的可能性,他可能会成佛,也可能会下地狱,可能会成为一个凡夫俗子,也可能成圣作贤。认识到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就敢于突破自己,就敢于在自己的心里生起宏大的愿望,给人生定位远大的目标,赋予自己更大的责任。在这个过程里面,明海就变了,不是原来的明海了,每天都在蜕变,以我们的行为、语言、心态,不断地塑造自己。生命原本就很活泼的,所以要在无我中进取,敢于面对挑战,在无我中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佛教有一句话叫“难行能行”,一定要在你做不到的地方挑战自我,如果老是待在能做到的地方,就永远在原地。你能挑 100斤,就挑 110,你试试,慢慢你就能挑 110斤了;你能挑 …
《禅与企业管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