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企業管理▪P8

  ..續本文上一頁了,沒路可走了;所以要把平時習慣的思考、引證、觀點、見解、積累的知識全部放下。這一點現代的人特別難以理解。我曾經接待過一位德國的天主教神父,他現在也學禅,他教人家參禅,就教人們參“無”。他在柏林寺跟我們交流的時候,我說你們在歐洲傳禅有什麼體會?他說現在的人們很難理解、很難接受。對于所習慣的思維、念頭之外還有什麼,他很難理解。那樣人不就死了嗎?不就無路可走了嗎?我前面所講的大死一番,就是指的這個。在這個時候,我們用什麼東西透過“無”呢?用心。沒有任何別的工具了。祖師講,平時所知道的道理、佛經上的話、老師教的訣竅,全部放下,直接用心去碰、去接觸。所以那是一場肉搏戰,可能你會覺得很苦悶,很枯燥,找不到路。欸!正好,這才是對的,一定要堅持。就在這個時候堅持一步,就會有突破。即使沒有突破,心地上也會有開發、有進展。

  在這裏我想說明一點,我們現在學禅,不要念念把開悟當一回事,這樣的念頭會成爲開悟的障礙。只要你去做,就會有收獲,開悟不開悟,讓它自己去。只要你做,就會有進步,你的心地會越來越亮。我個人覺得,無門關的方法,是我們入禅的方便之門,是我們進入禅的堂奧的入手處。我也覺得,無門關不僅僅是入禅的方便之門,也是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類宗教獲得神秘體驗的入門處,是真正獲得宗教體驗的下手處。爲什麼?一切真正的宗教體驗,都是超越對待的。只有在我們平時的心路歇下來的地方,真正的宗教體驗才會産生。

  丹麥有一位基督教哲學家,叫克爾恺郭爾。他有一本書叫《恐懼與顫栗》,其中講到《聖經》的一段,上帝對摩西說,把你的兒子帶到山上,殺掉他。我不是研究基督教的,但我覺得這些話是有宗教寓意的。《聖經》裏說,摩西第二天起來,帶著兒子到了山上,准備殺掉。當然在那裏他見到了上帝。我們聽起來真是駭人聽聞、不能接受。把兒子殺掉,這完全是滅絕人性的。克爾恺郭爾是絕對講信的,分析的時候他說,在那時候摩西心裏什麼都沒想。我覺得雖然是基督教,但是它在這個地方,也是透出了平時的心路,進入到體驗裏面。實際上他也不會殺,最後他也沒有殺,只是虛驚一場。它所包含的宗教寓意,是在我們平時所執著的心路,那些對立分別、那些我們抓住不放的地方,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往前跳一步。用禅宗的話來講,就是“懸崖撒手”,在懸崖邊上往前跨一步。我們說往前我會摔死啊!跳過去,死不了。跳過去就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超越有無、是非、美醜,超越一切意識形態,讓我們的心從意識形態、思想情緒、知識見解裏解脫出來,這是我們進入真正的宗教體驗的入門之處。如果不經過這裏,我們得到的永遠都只是知識——關于宗教的知識,關于修行的知識,心裏沒有體驗。這是我向大家介紹的禅法“無門關”。你們如果有機會到柏林寺去,可以在我們的禅堂裏體會體會。

  提問:怎麼去體會?

  明海法師:就是要用這個“無”,把我們心裏的各種見解、各種知識、各種情緒剿滅掉,最後從自心、從內在,自己明白。

  問:明白什麼呢?

  答:明白你自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明白的人,心是空的,本來無一物。但是你不要點頭,你一點頭就錯了,一點頭等于你接受了這個結論,就把你障礙了。

  問:自己明白之後能不能講給別人聽,讓別人也明白?

  答:可以。但是你無法代替他,他得自己去做。

  問:明白就是知道?

  答:知道不等于明白。知道有時是在知性上知道一個結論。我建議大家每年或者每個禮拜啊,一定要有一段時間,把工作放下,集中時間來打坐,在心靈上做一個開發。可以在寺院,也可以在自己單獨安排的地方,比較封閉的地方。這對工作也是有幫助的。據我所知,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經常這樣做。多年來護持我們寺院的香港旭日集團的幾個老板,他們都會專門安排時間用來打坐、用來閉關。完全放下,專門在心地上靜下來、沈澱下來,再出來製定發展戰略。這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我們每年有一段時間,用無門關的方法用功,相信會有發現和突破。

  生活禅

  現在我們講生活禅。生活禅是我的師父淨慧大和尚提倡的。

  從1991年到現在,已經有 12年的時間。提出生活禅以後,從 1993年開始,我們寺院每年都組織生活禅夏令營,以生活禅的理念指導年輕人體驗禅的境界。當然也學習禅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禅的境界和禅的精神。

  [放映圖片:行香]這是夏令營坐禅之前的運動,叫行香。行香很簡單,就是在那裏快步走,一方面活動身體,一方面在走的時候參禅。這些年輕人都是大學生,很多也是從北京過去的。

  [放映圖片:淨慧法師]這是我的師父淨慧大和尚。他早年在傳統的叢林裏親近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對禅有深入的體驗。今天許多社會人士對禅有誤解,覺得禅很高深、很玄妙,遠離我們的生活,不是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從佛教界來說,有些出家人把修行和禅與社會的距離拉大,由此造成人們對于禅的隔膜。所以我的師父根據祖師禅的精神,契合當今人們的根器,把禅的精神做了強調。所謂禅的精神,就是禅的生活化。所以並沒有發明和增加什麼,只是強調了要在生活裏去體驗禅、在生活裏修禅。

  生活禅的宗旨,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兩句話很通俗,但是它把佛法最核心的思想概括出來了。佛法最核心的思想是什麼?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智慧,表現在覺悟人生;慈悲,表現在奉獻人生。有了智慧,有了覺悟,就可以奉獻;因爲奉獻,覺悟和智慧才得以圓滿,才得以展開。許許多多的人,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都想奉獻,都想幫助人類、幫助衆生,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達到了目的。爲什麼?因爲幫助衆生、奉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需要智慧的。所以智慧與慈悲,覺悟與奉獻,這兩者不能偏廢。真正的奉獻,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從佛教來講,不只是爲人民,是要全心全意爲衆生服務,全體奉獻。這種無我的奉獻,是要真正得到生命的自在、大徹大悟之後,反觀人生如夢幻泡影,但是也不離開人生,不離開衆生的世界,以遊戲叁昧,弘法利生,做牛做馬,上天入地,得到這樣的自在的時候,才可以圓滿地實現。在沒有大徹大悟以前,我們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奉獻裏,逐漸地拓展自己的心性,發現自己心地的光明。奉獻與覺悟有內在的關聯,覺悟如果離開了奉獻,就成爲自利,就是小乘精神了——只想自己解脫,自己從此岸到彼岸,不再去關照其他的衆生。所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宗旨,話很簡單,內涵很深。

  在生活裏落實這兩句話,有一個指導方針:“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禅機,在保任中證解脫。”有人問,不是說無求嗎,怎麼盡是求啊?這都是語言表達,都是一些名詞。求是落實的意思。在盡責中去落實內心的滿足,在義務中落實內心的安詳。相近的語句,可能各位也多次接觸過,但是在生活禅裏面,這幾句話有很高的立意。

  生命的價值,是在責任和義務中體現的。在責任和義務之外,是沒有辦法體現生命價值的。以佛法來說,要體現生命的價值,首先要定位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如何定位?佛教是以成佛作爲最高的定位。每個衆生都有佛性,每個衆生都可以成佛,這是我們生命最充分的、最圓滿的價值定位。有了這個定位,然後再把它落實到自己這兒。再宏大的目標,也必須落實到現實生活裏,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地實現它。所以修行,不是說在生活之外另有一個修行,在責任和義務之外另有一個修行。即使是燒香拜佛,那也只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修行的手段,不是目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有幾個理論,一個是人的需求理論,一個是自我實現的理論,還有一個高峰體驗理論。他的有些話可以借用來描述佛法。比如“高峰體驗”,接近我們說的禅定或者開悟,當然不完全等同。他的自我實現理論講到,他做過調查,發現自我實現比較完全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敢于面對責任,不逃避。我們如果把責任當成包袱,就會有壓力,有時候只是一念之間,把念頭轉一下,心境就完全不同了。你從消極的方面去對待責任,會有壓力,想逃開,覺得活著很累,想逃到一個地方去。但是我們逃到哪裏去呢?沒有地方可逃啊。其實你越逃越累,逃的狀態本身就是累的表現。轉身面對責任的時候,欸,不累了。不僅不累,而且面對責任、承擔責任的過程,有很多樂趣。逃避責任和義務,就有壓力;沒有落實責任和義務,心裏就有不平衡。這個不平衡,你想忘也忘不掉。只有在盡職盡責承擔義務的時候,心會平衡、會滿足,人生的價值會逐漸實現。以正面的眼光和心態去對待責任和義務,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無我中求進取。”我們要進步,必須不斷突破自我、超越原來的境界。我們執著于現有的境界,就沒有辦法突破。佛教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叫“人無我”。比如說明海,沒有一個東西叫明海。明海是誰呢?是他的頭?他的手?他的腳?他的嘴?他的眼睛?他的思想?沒有一個東西叫明海。所以這個明海,有豐富的可能性,他可能會成佛,也可能會下地獄,可能會成爲一個凡夫俗子,也可能成聖作賢。認識到這種無限的可能性,就敢于突破自己,就敢于在自己的心裏生起宏大的願望,給人生定位遠大的目標,賦予自己更大的責任。在這個過程裏面,明海就變了,不是原來的明海了,每天都在蛻變,以我們的行爲、語言、心態,不斷地塑造自己。生命原本就很活潑的,所以要在無我中進取,敢于面對挑戰,在無我中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佛教有一句話叫“難行能行”,一定要在你做不到的地方挑戰自我,如果老是待在能做到的地方,就永遠在原地。你能挑 100斤,就挑 110,你試試,慢慢你就能挑 110斤了;你能挑 …

《禅與企業管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