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企业管理▪P9

  ..续本文上一页110斤了,再挑 120斤,你慢慢就进步了。如果你停在原来的境界,认同了原来的 100斤,就永远是那样了。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高兴,机会来了!什么机会?突破自我的机会。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不要给自己划线——我就这样了。那不行。

  “在生活中透禅机。”前面我们讲的“无”,很多这样的禅机,怎样去透过它?在生活里透,在生活中转身。前面讲到,如何面对责任和义务,只是一个心态的转换、角度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只是一念之间。透禅机也是一样,并没有什么诀窍,同样只要心念一转变,眼光一转变,世界就变了。

  佛门里有一个故事,讲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二女儿嫁给卖伞的。天晴的时候,她很伤心,哭,因为她想到卖伞的姑娘家里生意会不好,没有人买她的伞。下雨的时候她也哭,也难过,因为她想到没有人去买大女儿的鞋。她总是想不高兴的一面,没有想高兴的一面,所以她每天总是在难过里,怎么都有理由难过。其实现在大家把眼睛闭上,想一想难过的地方,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出来,没有一个人找不出来的。最后你会发现即使每天用 24小时去难过,时间还不够用,有很多地方值得你担忧、伤心、后悔、焦虑,怎么都想不完。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这个老太婆每天都哭,后来有个师父问她,“你为什么哭?”她就告诉了师父。师父说,你应该每天都高兴。为什么?下雨的时候,你应该为卖伞的高兴;天晴的时候,你应该为卖鞋的高兴。哭婆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变成笑婆了。

  在生活中透禅机也是一样。要从对立中看到统一,从矛盾中找到和谐,从灭中找到生,从非中找到是。生和灭是一对。是和非是一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都要在生活中透过。

  “在保任中证解脱。”保任指什么?是指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有了好的体会,要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保护它,让它成长。任就是任运,让它成长,让它延续。我们静坐,一年有几天专修,如果内心有好的体会,应该把它用在工作中,用于公司的管理,用于解决矛盾,用在难办的事情上。不要把动和静割裂,不要把修行和工作割裂,不要把在静中得到的体验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割裂,要统一。在保任中证解脱,就是把修行中获得的良好心态在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出来,时时处处都有解脱自在。

  以上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落实生活禅的指导方针。修行生活禅的要领,概括地说,就是“把握当下,安住当下”。当下,是现在进行时,每时每刻。把握住现在进行时,把握住每时每刻念念现前的这个当下,我们就把握了生命的脉搏,抓住了改变命运的密钥,未来就在手中。未来不过是现在的延伸。所以当下是最现实的。我们在每一念的当下努力,投资在这个当下,未来才有希望;在每一个当下播种耕耘,未来才会有收获。每一个当下都是因,都是我们播种的机会,都是我们准备的机会。我们只要不断地准备自己,充实自己,收获会来敲门。你去找收获,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你没有去求,所以总有意外惊喜;你老是求、老是不知足,你永远贫乏,永远吃不饱。这是生活禅的主要思想。

  关于企业管理,我只是很简单地看过一些书,没有直接管理过。我管理的是寺院,跟企业不完全一样,不过有些地方大概也相通。我觉得禅是可以用在企业管理上的,比如说对员工心理素质的培训、工作态度的训练、团队精神的建设,也包括对企业家人格的塑造。

  现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企业里工资最高的是谁?总裁,总经理,首席执行官。在美国,他的工资是普通员工的几十倍、上百倍。为什么?因为一个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跟这个首席执行官有直接关系。这个总裁的人格、智慧开发的程度、应变能力,组织团队突破障碍开拓进取的精神,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虽说我们要法制、要制度化,要民主、要大家都参与,但是这个领导人还是很重要。

  现时代跟古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中国古人的人生观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先修养自己,然后是家庭,最后才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代社会的整合,是从人的自身修养和他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扩散开去,先有家,后有业。现在是先立业再成家。起码要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些资本,有住房,有一点存款,然后再成家。所以我觉得,从影响社会精神、陶冶人的心灵角度来说,企业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古代首先是把家庭作为很重要的元素,现代社会家庭也同样重要,但是企业对人心的影响,对一个人素质的培养,已经逐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本上,现在人在家里待的时间比较少,在企业里则是每天最少八个小时,还有一些时间是在社会上——酒店、饭馆等,几口之家聚到一起的时间很少。按照传统,人格教育的落实是要在家庭环境里,跟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但是现在,往往只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全家人才能会齐。所以说,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以及每一个企业领袖的影响,就很重要,他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比较古代来说,社会活动的重心,一方面是分散了,另外很大一部分由家庭转移到企业这个世界里面来了。在企业里面,可以对人进行再塑造、再教育。人格的提高与转化,在企业里面成为可能。

  再进一步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禅的训练方法,像打坐、参禅,以及禅的一些精神,比如说“大死一番”的精神,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呢?企业可不可以大死一番呢?我觉得有很多企业需要大死一番,对那些保守落后的东西进行清洗淘汰,然后注入新的血液,大死大活,全体承担,转身向上,不要满足,不断地前进,对所达到的境界不断地超越、不断地突破。从这个方面来说,我相信精通企业管理的人能懂一些禅文化,会有很大的作为。

  下面我想讲讲企业活动中的禅心。这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管理者,也针对每一个成员。从禅的角度来看,企业活动中有几个问题应该认真对待:第一,在工作中享受人生;第二,在逆境中开发心灵;第三,在团队中超越自我;第四,在人性中认识佛性。

  首先说在工作中享受人生。前面讲到生活禅的理念——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这是要我们转化工作态度。其实东方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对待工作跟西方人不一样。工作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很重要的内容。马克思说,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才会成为自由的劳动。人自主地选择劳动,心甘情愿地去劳动,不是被迫地劳动,不是为了谋生去劳动。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如果以禅的理念来说,不用等到未来,当下就可以实现。怎么实现呢?只要转化心态,具有享受工作、享受劳动的心态,就可以做得到。

  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工作里实现的,以正面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劳动,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手段,为了到月底领工资或获得很多物质条件的手段,工作本身就是目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人就活在那里面、安住在那里面、实现在那里面。心念一转换,工作就成为人生的享受。

  古代的禅宗寺院是有地的,出家人每天都要劳动,叫“出坡”。很多禅师都是在锄地、种茶等劳动中开悟的。前面讲到的香严智闲,就是很好的例子。又如百丈禅师的一位弟子,有一天大家都在地里劳动,到了要吃饭的时候,庙里就打鼓,这位师父听到鼓声,哈哈大笑,开悟了。他劳动的时候没有想工资,没有想利益得失,只是很专心地劳动,心里是空的,所以当他听到鼓声的时候,心灵上发生很大的突破,哈哈大笑,转身就走了。回到寺院以后,百丈禅师把他叫来,问“你刚才笑什么”,要勘验他一下,看他是真悟还是假悟。这个禅师说:“哎,没笑什么。因为我肚子饿了,一敲鼓,我很高兴,就回来吃饭了。”这是他的回答。还有一位禅师,他在田里翻地,先用犁耕起来,再把土坷垃砸碎。虽然在劳动,但他的心还是在修行状态里。他拿起工具,对着一块土坷垃砸过去,土坷垃碎了。就在这一击之下,他开悟了。禅僧的劳动,是在劳动中修行,在劳动中参禅。

  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位员工都去参禅,但是我们可以安住在当下,仔细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修行,就是生活禅的要点。你劳动就劳动,就享受你的劳动,观照你的劳动。在寺院,每天出家人都要扫地。师父教导我们说,你每天就把地扫干净,你扫地的时候就扫地,什么都不要想,那就是修行。所以每天我们就按照他说的去做。我们的寺院离石家庄只有一百里,有一天我接待一位在家人,他很激动地找我。我说你有什么事?其实他

  没有什么事,他只是想跟我说他的体验。他并不是佛教徒,但是那一天他到柏林寺,看见一位师父扫地,突然领悟到一种内心的宁静,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原来内心还有这样的一种宁静!可能他也没有看清那个师父的长相,也没有交流,也没有任何语言,只是看到那个师父专心致志地扫地,就使他的内心有所触动。所以劳动很神圣,工作很神圣。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作品,叫《晚祷》,画的是一个农民在地里收割小麦,远处教堂的钟声传过来,他就把手中的活停下来,倾听远处晚祷的钟声。这幅油画很美,也很有名。它的美、它的有名,与它的主题有关系。劳动在生活里,是形而下的、很具体的,然后有崇高、神圣、超越的晚祷在召唤,他在那个时候,非常宁静,非常安详。这幅画的魅力从这儿来,这是这幅西洋画所表现的。如果以禅的角度来看,那就不需要晚祷的钟声,每时每刻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做好你的工作,就很神圣,就足够了。每时每刻都是一幅《晚祷》,不需要等钟声响起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东西方的不一样在哪里。西方的神圣来自于外在的召唤,而在东方,我们自己的心性在当下的工作里,就在放光,就在体现,就在流露…

《禅与企业管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