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艺术
(2007年7月24日)
我先介绍一下戒律在佛教中的历史渊源、地位和意义。海外有一位法师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说得很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要把众生从凡夫教育成圣贤,从有烦恼、有苦恼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转化和教育成没有烦恼、清净安详、吉祥快乐的生命状态。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乃至所制定的戒律,都是从慈悲心这个根本点出发的。戒律最早是释迦牟尼佛为僧团制定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 12年的时间里,僧团没有戒律。后来有出家人犯了错误,释迦牟尼佛于是召集僧众,召开民主会议,与大家商量说,你们看这样做合适吗?大家说不合适。那好,以后我们就不这样做了。每一条戒都是先有出家人犯了相应的过错,然后召开民主会议、经过僧团认可制定的。有的戒律是经过多次会议、反复修改,最后才确定的。这样随着时间的累积,戒律日益增多,最后定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也就是出家比丘戒律的由来。因此,佛教戒律的产生过程充满了民主精神——协商民主,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强加给出家人的,不是!也不是来自于一个超越的、主宰的神给我们的启示,所以说,戒律不是硬性要求,而是民主精神的要求。
那么,戒律在佛教的修行中处于什么地位呢?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体系里有三个重要的构成:第一个就是戒,第二个是定,第三个是慧,就是戒定慧,我们称之为三学。在戒定慧三学中,智慧是根本,是最重要的,是最后的目标。这最重要和最后的目标要达成,要从那最具体、最切近的事情开始做,也就是戒律。禅定则是中间重要的环节。所以戒律在三学中,是基础,就像房子的地基。因此我们真正要修行,一定要从戒律开始。
出家僧团有戒律,在家居士也有,整个佛教的教团都有。戒律是使这个教团和合、和谐的管理制度,同时它也是教育和转化我们身心的一个技巧。这个技巧在戒律里体现得很具体。前天有个营员问老师,为什么我在寺院里感觉很清净,回到红尘中就被裹挟着、不能自主?这恐怕也是与戒律有关,你在红尘生活的氛围中,很多修行的基本要求不能保证——具体的要求不能保证,具体的行为方式不能落实,有些规范做不到,于是我们就完全随顺了红尘,特别是你生活的那个环境的种种时尚做法。比如今天大家喝酒,这一桌九个人都喝,就你不喝,你觉得很孤立,身边的人也劝你,喝吧,没事!你就喝了。在这个具体的事情上你让步,慢慢地你就跟着世间潮流走了。所以,戒律是从具体的事情上入手来保障我们身心的净化的,是我们修行的基础。
通常现代人会把戒律理解为约束性的、使我们不自由的要求,实际上戒律恰恰是给了我们自由,保证了我们生命的自由和身心的自在,它不是消极地限制我们。戒律的要求,如前所说,最早来自于僧团的民主会议,另一方面,经过了释迦牟尼佛透彻了宇宙人生的大智慧的观察。依释迦牟尼佛的大智观察,这样做有利于你的生活、有利于你的修行、有利于你现在的安乐和未来的安乐,这样做你会欢喜、不会忧愁。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生命的规律,看到了什么行为[因]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果],于是就为我们制定了戒律,就像慈母指导她不懂事的子女一样,你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因为母亲知道哪样做对他好、哪样做对他不好。所以,我们依戒律去生活,身心会有安乐和自在。
如果违背戒律——不要说戒律,即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违背了,也会感觉到身心有负担,会不自在,有压力,或者有内在的焦虑、负罪感。这样打坐你就很难静下来,就不会有禅定。我们的心有一种记录我们言行的能力,在佛教心理学中叫阿赖耶识,在儒家叫良心、良知、良能。这些记录在我们心灵的底片上烙上了很多印痕,这种印痕如果是负面的话,我们就会觉得不自在、不舒服,也就是说,我们心灵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相反,如果我们依戒律去生活,就会觉得越来越自在,因为你没有犯什么错误,心灵没有负担,无悔无忧,光明坦荡。依戒律去生活就有这样一个功效:你会觉得无惧,没有害怕,既不害怕夜晚,也不害怕白天;既不害怕陌生人,也不害怕熟悉的人;既不害怕大自然,也不害怕人群;既不害怕别人,也不害怕自己;既不害怕现在,也不害怕未来,这叫“现在安乐、未来安乐,现在安稳、未来安稳”。
我经常打这个比喻:有一个湖在冬天结了冰,有的冰很厚,有的冰很薄。有一个人在湖上自由自在地散步,因为他知道湖上的冰哪一块厚、哪一块薄,应该怎么走,他心里有数,于是他就按那路线去走。我们看他很自在,也过去随便走,扑通一下掉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冰的厚薄,可能正好踩在那薄的冰上。你知道了行为的界限,你就得到了自由。又像我们开车在路上,我们知道这是快车道、这是慢车道、这是安全带、这是出口,开车就会很放松,不会担忧。戒律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给我们的身心以自由和自在。
第二个层面,戒律实际上也是在教授给我们一种生活的艺术,按戒律生活的人是在过一种最有教养的生活。我们那天看电影《一轮明月》,其中有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在一起吃饭喝水的镜头。我们这里行堂有给你们倒水吗?[有。]你们都喝下去了吧?[喝下去了。]你们是好样的。当然这不是戒律,注意,这不是来自于戒律的。戒律这个词的意义很严格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戒律一定是佛制定的,那么把饭吃完了倒些水涮一下碗喝掉,这是中国寺院出家人的一个好习惯。这个习惯的意义就是珍惜生命资源,不浪费粮食。你所拥有的东西,你碗里的一粒米,都是你的生命资源。珍惜我们生命中拥有的一切资源,其实就是佛教修行的一种精神。那么戒律既有很多粗线条的要求,也有很多细微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培养我们好的生活习惯,使你的生活不会给别人带来烦恼,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烦恼。这其实是个生活的艺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有问题呀?一定是你有些细节不注意,经常给别人带来烦恼,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就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受过戒律训练的修行人,他是自觉自律的、与众不同的。
下面我补充说明一点,佛教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按照佛教徒不同的身份制定的,也就是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出家男众有男众的戒,女众有女众的戒;出家沙弥有沙弥的戒,比丘有比丘的戒——事实上,沙弥之为沙弥,比丘之为比丘,就是因为他们受了不同的戒。所以,戒律的要求完全是以你的自觉自愿、以你的发心和身份来定的,不是一刀切的。我在家开始学佛的时候,经常有种极“左”的念头,就是我要用出家的戒律要求自己——很多学佛的居士都有过。其实这个不太符合佛的本意。你是什么身份,就按你的身份去做,你可以把它做得好、做得细致,但是你没有必要超越身份地去要求自己,这就有点过了。有些在家学佛的老居士喜欢这样,那会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秩序,给周围的人造成不便,给家里人带来烦恼。那不是佛法的意思,也不是释迦牟尼佛所主张的。
那么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在生活中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是最高级别的戒。菩萨戒的要求很复杂,因为菩萨不光要自利,还要利他,还要照顾别人。
五戒是我们做一个满分的人所应该守的,如果你把五戒守好,你将来一定可以做一个满分的人,今生今世、来生来世,你都会成为一个满分的人。满分的人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生活在人的境界,但是人跟人的差别很大,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有的人很有钱,有的人很穷;有的人有钱但家庭不幸福,有的人家庭和谐但是很穷;有的人有钱但身体很糟,有的人很健康但是很穷;有的人很聪明但是总不顺利,有的人很笨傻但是什么事都那么顺,好事都让他碰上了……诸如此类,人生的种种差异,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他一直以来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过去的因。如果我们想有一个比较完满的人生,就要从因上做起,就要严持五戒。
出家对你们来说,也许是很难理解或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这种生活和境界,是走一条出离之道。五戒是人就做人,出家、出离之道是要做什么呢?就是人要做神、要成佛,要拥有超越人的那部分境界,于是有一些人放弃世俗生活,去走出家修行的道路。如果出离之道只有这么窄,那么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又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八关斋戒上。他为在家修行人开辟了一条路——你有很多缠缚,不能出家,但你的身心仍然可以走出离之路,就是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的本质就是让在家人在短时间内体验出家生活,或一日一夜,或几日几夜等。这是绝对的现实主义。
也许你会说,我们的人生有几万个一天,这一天算得了什么?不然,这一天一夜的体验,可能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和颠覆你对自己和生命的认识,所以八关斋戒的意义很大。很多居士想出家当和尚,但是这个梦想实现不了,所以有时候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想下辈子出家吗?他说是。我说你多受八关斋戒,这样你下辈子肯定能出家。出家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需要资粮和本钱,而八关斋戒正是积累这种资粮的修行之道。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居士们在节假日都会到寺院去受八关斋戒,最严格的八关斋戒是在寺院受,这样比较好守。
那么什么是八关斋戒呢?关的意思,是关闭生死轮回之门。三皈五戒只能保住人身,八关斋戒则可以引导我们出离世间,关闭生死轮回之门。斋的本意是清净,这里是指过了中午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不吃饭。所以…
《戒律的艺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