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们也承认这些小乘经典是佛说的,我们两家并无在这方面的争论。而对于大乘经典则不同,我们不承认它是佛说,由于存在着争论,所以大乘经典是有过失的。”
大乘人曰:“那么,对于小乘的经典而言,也存在着外道与你们声闻部人的争论,也应有了过失。而小乘十八部派内部,对于他部诸如宣说有中阴的经典,有的承认是佛说,有的则不承认,同样存在着自他部派的争论,这样的话,就成了不是佛说的,也应当舍弃。”
圣教根本为比丘 比丘亦难以安住
一切心有所缘者 亦难安住于涅槃
大乘人曰:“另外,圣教的根本是胜义的比丘——声闻阿罗汉。若如你认为的那样,比丘阿罗汉亦难以安住,不能证得。因为在没有证空性的情况下,心就会有执实的所缘境,也就是执实的贪著境没有以正理破除。如是一来,只要有执实的心存在的期间,不要说证得佛果,就连小乘的涅槃,亦定不能安住、不能证得。”
若由断惑便解脱 无间应成阿罗汉
彼等虽无现行惑 而犹见有业力故
对方小乘人于此争道:“仅为了证得涅槃,是不需要证得空性的,只要见到四谛的特法——无常等十六行相,再反复串习,就可证得断尽烦恼的解脱——阿罗汉的果位。”
大乘人曰:“如上下对法中所说的现行烦恼,那样的补特伽罗虽然暂时地断除了,但对于烦恼的种子而言,丝毫也没有断除。若你认为仅仅断除现行烦恼,就能证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应承认那样的阿罗汉在刚刚暂时地断除现行烦恼时,无间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而实际上不能这样认为,因为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虽暂时没有了烦恼的现行,但还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心续中,有着于后世结生相续的业的功能。”
或谓言无近取贪 所言无是决定义
此贪虽非烦恼性 如遍行痴云何无
小乘人曰:“看到引生后有的业功能是不成立的,因为那样的补特伽罗心续中没有丝毫烦恼的萌动,而且断除烦恼也不是暂时的,可以肯定地认为,根本没有摄取、造作引业的爱取等烦恼。”
大乘人答曰:“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的这种贪爱,虽不是对法论中所说的染污爱,但是,在对法论中说愚痴无明有染污、非染污两种,你也是承认的,同样,爱也有两种,一种是执著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的坏见所引生的染污爱,一种是执著补特伽罗自性有的坏见所引生的非染污爱。如对法中所说的非染污爱,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怎么会没有呢?应该有。”
以受为缘故有贪 受于彼等亦有故
凡有谛实境俱心 即有贪与俱现行
“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还存在着贪爱,为什么呢?因为,若他还没断除执著受为实有的执实心,一旦生起受,以此为缘,就会引生不欲离开乐受的贪爱,以及希望远离苦受的贪爱。正是由于彼等补特伽罗心续中还有执著受为实有的实执,所以会有贪爱。
若离开证空的智慧,就不能断除贪爱,因为在有情的心续中,只要有执著谛实所缘的心现行生起期间,那么,它所引生的现行贪爱也无法遮止。”
离于空性观证心 灭已仍复生起故
如人入于无想定 是故应当修空性
“若没有证悟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这样的心仅仅修习证悟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虽然由此可以暂时破除二种对法论中所说的现行烦恼,但由于没有断尽种子,还会再生起现行的烦恼。如住于无想定的补特伽罗。所以,要想证得解脱与一切智的果位,应当修习甚深的空性。”
若语入于经藏中 汝则许为佛说者
汝于多分大乘经 是否许同经藏摄
若唯由一经不解 一切皆成有过者
何不由一同是经 一切悉皆成佛语
所有甚深如来语 大迦叶等尚难测
由汝不能通达故 有智谁不勤受持
在(智作慧的)《大疏》中说:“此处出现“若语入于经藏中”等三颂,是证成大乘是佛说的文句,实应放在“圣教根本为比丘”的前面,但放于此处,前后不相连贯,应非论师本人所作原文。”
其义者:若某些语言存在于宣说三学的经藏中,就可以认为它是佛所宣说的,那么,从多数大乘经藏宣说三学这方面,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与你们的经典一样,同为佛说的呢?
大乘的经典虽然具足是佛说的条件,但若以你不能理解的一部经典为由,而认为一切大乘经典有过失的话,那么,为什么?不以一部大乘经典与你承许的经典相同的原因,而证成一切大乘经典是佛说的呢?
如广《般若经》极为甚深的经典,即便大迦叶尊者等都无法如实地测度,有智慧的人岂会因为寻思分别的你未能领悟,说其不是佛说为由,而否认大乘经典为佛说,不去受持大乘经典呢?
戊二、证成空性道是真对治:
为令愚迷受苦者 解脱贪著怖畏边
自能安住生死中 此即是修空性果
对于证得无住大涅槃的果位而言,需要证得空性。因为为了利乐由于愚痴而漂流生死的苦恼众生,圣者菩萨为利他人而受生轮回,一方面不能像异生那样,由于贪著蕴等而堕入轮回边,另一方面,也不能像声缘那样堕入常边,由于怖畏轮回之苦,唯求一己的解脱。菩萨应从此二边中解脱出来,以无住的状态安住轮回,利乐一切。这就是修习甚深空性的果报。
如是于空性品类 不应指责出其过
是故应当勤修行 令证空性无犹豫
对于解脱及一切智的果位而言,需要证得空性,以此为由,就不应该指责空性方面的过失,说什么“开示甚深空性的经典非佛说”的话语。因此也不要产生这样的怀疑:“仅证得声缘菩提是否需要证空呢?”而应当毫不迟疑地再再修习空性。
修习空性能对治 烦恼所知二障暗
欲速证得一切智 云何不勤修空性
另外,贪等烦恼障以及如二现错乱的所知障,这两种黑暗的对治法亦是证空的智慧,所以要想迅速地证得解脱及一切智,为什么不精进地修习空性呢?理当修习。(所知障的种子:究竟的烦恼习气;现行的所知障:显现诸法为谛实的显现分,但显现为谛实并非定是所知障。烦恼障:是障碍,对于解脱与一切智,主要障碍证得解脱;所知障:是障碍,对于解脱与一切智,主要障碍证得一切智。微细烦恼障:是前面的烦恼安立的习气,并且有功能生起后面烦恼的种子;现行烦恼障:即是烦恼又是心的同位基。遍计烦恼障:或由宗派力所出生的烦恼及其相应,或令其生起的种子随一种;俱生烦恼障:不受宗派的染污,由无始以来的自因习气之力,所出生的烦恼及其相应,或令其生起的种子随一种。现行所知障:其类生于无余断尽烦恼障的学位圣者心续中,对于自己的境色等显现为谛实成就的二现错乱分。微细所知障;由自因实执所安立的不共功用所出生,是自果二现错乱的近取因,其类生于无余断尽烦恼障的学位圣者心续中。)
实执乃是生苦因 理当于彼生怖畏
空性息灭一切苦 云何于彼怀恐惧
若回答说:“因为害怕空性,所以不修。”
实执才是生起轮回痛苦的主因,理应当对于实执生起害怕的心,为什么不害怕实执,反而害怕证空的智慧呢?证悟甚深空性的智慧是能息灭轮回的根本——实执以及一切的苦果的呀!
若有少分自性我 于任何境生怖畏
我性纤毫亦不存 谁复无义怀恐惧
若观察一下的话,如果有少分自性成就,或者说我成就的补特伽罗,由于对其贪著为我的原因,对于任何一种怖畏的境,都会生起怖畏的心。但若我或自性成就的补特伽罗丝毫亦无的话,那么,产生怖畏的真实的我或补特伽罗又会是谁呢?不会有谁。若了知到这个道理,证悟无我的空义,自然地会从一切怖畏中解脱出来。
丙二、串习修持,分二:
丁一、抉择人无我后修习情况;
丁二、抉择法无我后修习情况。
初者,分二:
丙一、修习俱生我空之理;
丙二、修习遍计我空之理。
初者:
毛发爪齿既非我 骨与血等亦非我
鼻涕痰涎非我身 黄水脓汁亦非我
我者既非脂与汗 肝肺等亦非我身
余脏腑等亦非我 我亦非是便溺等
皮肤肌肉既非我 暖及与风亦非我
身诸孔窍及六识 彼等一切皆非我
(若我自性有,则其事相或是五蕴聚、或是流、或是其支分、或五蕴外的事物,)补特伽罗或我的事相(事例),是否为自蕴的某一部分呢?若去寻找,亦是了不可得的。因为作为自蕴的一部分,如毛发、指甲、牙齿不是我。我的事相也不是骨头与血液,也不是鼻涕,同样,也不是痰涎。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自身中的黄水、脓汁也不是我。我的事相也不是脂肪与汗水。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肝肺也不是我,肠等其它的脏腑等也不是我。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我的事相亦不是便溺,自身的皮肤肌肉也不是我。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另外,自身的暖与风也不是我,口鼻等的孔窍(虚空界)亦非我,于一切时处,眼识等六识聚皆非我。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丙二、修习遍计我空之理,分三:
丁一、破“认为我是识”的情况;
丁二、破“认为我是无心物”的情况;
丁三、断除对于无我义的争论。
初者:
外道数论派认为有常、一、自在的我,即所谓的“我”、“识”、“明了的士夫”。其理如《入中论》中说:
“外计受者常法我,无德无作非作者。”
“我”具有五种特点:一、由于我受用苦乐,所以为“受者”;二、由于没有生灭的变化,所以为“常”;三、不是各种现象的造作者;四、没有情暗尘三种功德;五、周遍一切,没有作用。
另外,还认为我具有如下的特性:一、是识的体性;二、是无分的一;三、有着无边的性质。
其认为这样的我,在未证解脱的时候,是住在“总”(主、根本自性)的附近,一旦证得解脱,则单独存在。
破除它的情况如下:
若言声识是常者 一切时中应执声
所知无则无能知 依何而立能知名
如果数论师说:“受用、领纳声等境的我、识、明了的士夫是恒常的事物。”
这是不合理的。那…
《入行论智慧品略释(隆莲法师 译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