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美的事?”
子四、破除认为假有的事物有谛实性的所依(假必依实)这种观点:
或言轮有实所依 若不尔者如虚空
若唯识师言:“轮回等假有的一切遍计诸法需要有实有的事物作为它的所依。譬如当把一条花绳子错认为蛇时,虽实无蛇可言,但一定要有实在的绳子作为发生错乱的地方(错乱处、令人发生错乱的地方)。同样,错乱显现的轮回等法需依靠实有的错乱处,否则,由于没有了实有的所依,就如同无为的虚空,成为非实有的事物,这样的话,束缚于轮回或从轮回中解脱二者都不合道理。”
若不实法依实因 云何有能生果者
汝心无二取助伴 应唯自知及自明
若时心离于二取 一切众生已成佛
若已如是复何须 观于唯识有何益
中观师曰:“我们没有这样的过失。你宗正有这样的过失。你宗认为无实有的轮回假法是依于实有法,把实有法作为错乱处,那么,如何会具有束缚、解脱的业果作用呢?因为作为所依处的实有法,是无法以量证成的呀!
“另外,对于汝唯识宗来言,心无显现为能所二取的错乱等作为助伴(心无二取的错乱显现),应成为一个自证自明的独立体。因为没有外境,前已破除了境为心体,(这样的话,境是一种与识没有任何关系的其它事物,即便有色等境相的染污,但也不会染污识的本质);又汝承许识为谛实成就的一,则成为根本无异的一,由此助伴与有助伴的分类都不合理。
“而且自证自明的独立体是不合理的。因为若某时,一切有情的心远离能取所取二现的分别垢,这时,一切有情即已成佛,不待励力即已解脱。若是这样认为,那么,为了证得佛果,以教理之门,抉择唯识宗义,施设承许能取所取异体空,内外诸法无非心的体性,又有什么功德意义呢?毫无意义。一切有情都早已成佛了。”
戊二、断于道——空性之诤,分二:
己一、起诤;
己二、答辨。
初者:
虽已知如幻化事 云何能遮诸烦恼
若时于所幻化女 幻师亦能生贪等
唯识师等诤言:“虽然抉择并明白了一切法没有自性,犹如幻化,又有什么用处?毫无用处可言,徒劳无益。”
中观师答曰:“有着断烦恼的用处。”
唯识师复言:“这是不对的。仅仅证悟一切法无实如幻是如何遮止烦恼的呢?是不能的。犹如幻师变化出幻化女的时候,虽然他明白幻化女并不是真的女子,是空的,但还是会想入非非。对于幻化女,连幻师本人都会生起贪染的心。这种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说,你证悟空性,也就是作作闻思的事情而已,别无用处。”
己二、答辨,分二:
庚一、开示由于幻师没有断除实执,会生起习气;
庚二、开示由串习证空慧,能断除烦恼习气。
初者:
彼幻师于所知境 烦恼习气不能断
由实执力见彼时 空性习气微劣故
中观师答曰:“幻化女的造作者——幻师,由于自身烦恼的习气实执一点也没有断除,执一切法实有的原因,对于所知境——幻化女,虽然知道幻化女并不是真的女子,是空的,但在见到她时,幻师本人证悟空性的习气微劣的原故(还没证悟无实空性),是不能遮止烦恼的生起的。”
庚二、开示由串习证空慧,能断除烦恼习气:
由修空性薰习力 能断执实之习气
谓毕竟无而修习 无实实执后亦断
对于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证悟后一再串习,就能断除执着“有法”(注:有法是指具有法性的缘起诸法,包括有为、无为法)谛实的执实习气。又由抉择串习“无谛实的法性亦毕竟无谛实”,这样,执着无谛实为谛实有的实执,也在断除对“有法”的实执后被断除。
若依何法说为无 所观实法无所缘
其时不实离所依 于观慧前云何住
依于诸实法(注:此处实法不是谛实法的意思,统指作为法性依处的有法——有为无为诸法),说其无谛实性。因为如果被观察的实法有丝毫谛实性,就应被量观察到,缘到,而却观察不到,这样自然就证悟了无谛实的道理。这时,如果作为差别处——谛实的实法是不存在的,那么,法性的谛实,在证悟(法性的)所依处——“有法”远离谛实,是无谛实的空慧前又如何会站得住脚呢?因为在“有法”远离谛实的情况下,“法性”是不可能谛实有的。
若时或实或非实 于观慧前皆不住
尔时别无所执相 无所缘故极寂静
若某时,不管是作为“有法”的实法,还是作为“法性”的非实法,二者的谛实性在证空慧前都无法安住。彼时,在空慧前又没有显现任何其它异于此二种谛实行相的第三种情况,由此证悟没有丝毫的执实所缘,一切谛实显现的戏论究竟息灭。(现证空性的补特伽罗对于二现的戏论也息灭,以总义证悟空性的补特伽罗,虽未遮止二现,但遮止了谛实的戏论。)
戊三、断于果——利他之诤:
牟尼宝珠如意树 云何悉满诸希愿
所化愿力自在故 如来现身亦如是
唯识师等诤言:“若于佛地,息灭了一切的分别,又可作出广大的利生事业,如说法等。是不合道理的。”
中观师答曰:“比如牟尼宝珠,或如意树,它们没有什么起心动念的分别心,但是人天等众生若向其祈祷的话,都会满足各自的任何愿望。同样的道理,诸佛虽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也没有丝毫的造作,但是若是所化的众生值遇佛身等的福德因缘成熟,再加上佛陀往昔学位时为利他人的发心,并曾发下如此的大愿:愿我当来成佛时,不待分别励力,任运成就他人的利益!由此愿力,诸佛即可随所化有情的因缘,示现佛身而为说法等利生大行。”
亦如《现观庄严论》中说:
“若善因成熟,於彼彼所化,
爾時能饒益,即於彼彼現。”
譬如大鹏金翅鸟 消毒灵塔昔曾修
久成过去仍感报 能息现前诸毒害
随顺于诸菩萨行 修成如来灵塔身
菩萨虽已般涅槃 亦能作诸义利事
若复诤言:“发那样大愿的人是过去的菩萨,他已过去非常久远的时间,怎么还会在佛果位时如愿实现呢?是不对的。”
中观师答曰:“无过。如婆罗门“普布”或“香格”,为了消除一切毒害,以明咒修成大鹏金翅鸟的灵塔。虽然那位婆罗门自己已去世很多年,但那座灵塔直至现在还有消毒的作用。同理,诸位菩萨随顺于佛子大行,广积二种资粮,修成如来的色身灵塔。虽然菩萨自身证得无住大涅槃已经非常久远的年代,遮止了一切的分别,但依然能任运成办所化有情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
如《现观庄严论》中说:
“如是事廣大,故說佛為遍,
即此無盡故,亦可說為常。”
若供无分别心者 云何亦能得果报
经言住世或涅槃 供养福德均等故
断除于彼产生的诤论。
声闻部有人诤言:“你所认为的佛,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那么,向他供养时,他也不会有“为我所用”的分别心,供养的人又如何会得到广大的福德果报呢?是不可能的。”
中观师答曰:“那样的佛虽无分别心,但作供养自会出生广大的福德。为什么呢?如《弥勒狮子吼经》中说,不管是供养现前住世的佛陀,还是不住世已示现涅槃的佛陀肉身舍利,所感得的福德同等无别。”
如《绕塔经》中说:
“若供现在佛,或于涅槃身,
平等具信心,福德亦无别。”
世俗胜义供养佛 经言均能生果报
如汝许于谛实佛 供养得果亦如是
从供佛中出生福德的情况者:供养的对境——佛陀,不管是就世俗或名言上成就的佛陀,还是如你认为的那样胜义成就的佛陀,只要对佛陀作供养,就会出生广大的福德果报。这是佛陀于经中亲口所说的。我们二宗都应承许才对。
若念:“虚幻的东西如何安立因果道理呢?”
是可以的。比如,你认为供养谛实的佛能出生广大的福德果报。同样,在我的宗义中,供养无实如幻的佛一样会出生广大的果报。一切因果的安立顺理成章。
丁三、证成大乘的殊胜,分二:
戊一、证成大乘经是佛说;
戊二、证成空性道是真对治。
初者:
见四谛等即解脱 求见空性有何益
他宗人有作是说:“当见到粗分四谛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并一再串习,即可得到解脱,证得阿罗汉果。见到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又有什么用处呢?”
经云未得此道时 不成三乘菩提故
中观师答曰:“若未证得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是无法证得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解脱。原因何在呢?在《般若经》等经中,佛说若无证悟诸法自性空之道,则不能证得三种菩提。”
如《十万颂》中说:“若有实想,则无解脱。欲学声闻地,亦当学般若波罗密多。”如是等等,其义是说,三世圆满正觉,预流乃至独觉,皆依修此般若波罗密多而证得。
在这里,引用《般若经》为证,引起小乘的诤论,从而开示证成大乘为佛说的理由。
若谓大乘非汝许 汝小乘教云何成
何故二者独许此 此汝初生亦未许
以何因缘信解彼 此于大乘亦相等
若二共许即谛实 吠陀等亦成实有
声闻部人言:“我们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所以不承认它是圣言量,你把大乘经作为证成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大乘人反问说:“你们声闻部人又是如何证成小乘经是佛说的呢?”
声闻部人答言:“因为我们辩论的双方都承认小乘经是佛说的。”
大乘人曰:“那么,你最初生下来后,还未对佛语闻思趣入的阶段,对你而言,并未证成小乘的这些经典是佛语,彼时,即有认为小乘经非佛说的过失。待到后来,证成为佛说的原因者,是因为所宣说的戒定慧三学依次出现于律、经、论三藏中,无有违背,以此等方便因缘才相信小乘经是佛说,堪为圣言量。而以符合三学作为证成的原因,在大乘经中亦同样具备,所以大乘经亦是佛说。若是仅以二者共同承认为由,即能使其真实地成为圣言量的话,如《歌咏吠陀》等内外道共同的论典,亦应成为真实的佛语。”
于大乘有争论故 小乘教与诸外道
及余部亦自他争 是有争故亦当舍
声闻部人言:…
《入行论智慧品略释(隆莲法师 译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