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美的事?”
子四、破除認爲假有的事物有谛實性的所依(假必依實)這種觀點:
或言輪有實所依 若不爾者如虛空
若唯識師言:“輪回等假有的一切遍計諸法需要有實有的事物作爲它的所依。譬如當把一條花繩子錯認爲蛇時,雖實無蛇可言,但一定要有實在的繩子作爲發生錯亂的地方(錯亂處、令人發生錯亂的地方)。同樣,錯亂顯現的輪回等法需依靠實有的錯亂處,否則,由于沒有了實有的所依,就如同無爲的虛空,成爲非實有的事物,這樣的話,束縛于輪回或從輪回中解脫二者都不合道理。”
若不實法依實因 雲何有能生果者
汝心無二取助伴 應唯自知及自明
若時心離于二取 一切衆生已成佛
若已如是複何須 觀于唯識有何益
中觀師曰:“我們沒有這樣的過失。你宗正有這樣的過失。你宗認爲無實有的輪回假法是依于實有法,把實有法作爲錯亂處,那麼,如何會具有束縛、解脫的業果作用呢?因爲作爲所依處的實有法,是無法以量證成的呀!
“另外,對于汝唯識宗來言,心無顯現爲能所二取的錯亂等作爲助伴(心無二取的錯亂顯現),應成爲一個自證自明的獨立體。因爲沒有外境,前已破除了境爲心體,(這樣的話,境是一種與識沒有任何關系的其它事物,即便有色等境相的染汙,但也不會染汙識的本質);又汝承許識爲谛實成就的一,則成爲根本無異的一,由此助伴與有助伴的分類都不合理。
“而且自證自明的獨立體是不合理的。因爲若某時,一切有情的心遠離能取所取二現的分別垢,這時,一切有情即已成佛,不待勵力即已解脫。若是這樣認爲,那麼,爲了證得佛果,以教理之門,抉擇唯識宗義,施設承許能取所取異體空,內外諸法無非心的體性,又有什麼功德意義呢?毫無意義。一切有情都早已成佛了。”
戊二、斷于道——空性之诤,分二:
己一、起诤;
己二、答辨。
初者:
雖已知如幻化事 雲何能遮諸煩惱
若時于所幻化女 幻師亦能生貪等
唯識師等诤言:“雖然抉擇並明白了一切法沒有自性,猶如幻化,又有什麼用處?毫無用處可言,徒勞無益。”
中觀師答曰:“有著斷煩惱的用處。”
唯識師複言:“這是不對的。僅僅證悟一切法無實如幻是如何遮止煩惱的呢?是不能的。猶如幻師變化出幻化女的時候,雖然他明白幻化女並不是真的女子,是空的,但還是會想入非非。對于幻化女,連幻師本人都會生起貪染的心。這種現象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說,你證悟空性,也就是作作聞思的事情而已,別無用處。”
己二、答辨,分二:
庚一、開示由于幻師沒有斷除實執,會生起習氣;
庚二、開示由串習證空慧,能斷除煩惱習氣。
初者:
彼幻師于所知境 煩惱習氣不能斷
由實執力見彼時 空性習氣微劣故
中觀師答曰:“幻化女的造作者——幻師,由于自身煩惱的習氣實執一點也沒有斷除,執一切法實有的原因,對于所知境——幻化女,雖然知道幻化女並不是真的女子,是空的,但在見到她時,幻師本人證悟空性的習氣微劣的原故(還沒證悟無實空性),是不能遮止煩惱的生起的。”
庚二、開示由串習證空慧,能斷除煩惱習氣:
由修空性薰習力 能斷執實之習氣
謂畢竟無而修習 無實實執後亦斷
對于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證悟後一再串習,就能斷除執著“有法”(注:有法是指具有法性的緣起諸法,包括有爲、無爲法)谛實的執實習氣。又由抉擇串習“無谛實的法性亦畢竟無谛實”,這樣,執著無谛實爲谛實有的實執,也在斷除對“有法”的實執後被斷除。
若依何法說爲無 所觀實法無所緣
其時不實離所依 于觀慧前雲何住
依于諸實法(注:此處實法不是谛實法的意思,統指作爲法性依處的有法——有爲無爲諸法),說其無谛實性。因爲如果被觀察的實法有絲毫谛實性,就應被量觀察到,緣到,而卻觀察不到,這樣自然就證悟了無谛實的道理。這時,如果作爲差別處——谛實的實法是不存在的,那麼,法性的谛實,在證悟(法性的)所依處——“有法”遠離谛實,是無谛實的空慧前又如何會站得住腳呢?因爲在“有法”遠離谛實的情況下,“法性”是不可能谛實有的。
若時或實或非實 于觀慧前皆不住
爾時別無所執相 無所緣故極寂靜
若某時,不管是作爲“有法”的實法,還是作爲“法性”的非實法,二者的谛實性在證空慧前都無法安住。彼時,在空慧前又沒有顯現任何其它異于此二種谛實行相的第叁種情況,由此證悟沒有絲毫的執實所緣,一切谛實顯現的戲論究竟息滅。(現證空性的補特伽羅對于二現的戲論也息滅,以總義證悟空性的補特伽羅,雖未遮止二現,但遮止了谛實的戲論。)
戊叁、斷于果——利他之诤:
牟尼寶珠如意樹 雲何悉滿諸希願
所化願力自在故 如來現身亦如是
唯識師等诤言:“若于佛地,息滅了一切的分別,又可作出廣大的利生事業,如說法等。是不合道理的。”
中觀師答曰:“比如牟尼寶珠,或如意樹,它們沒有什麼起心動念的分別心,但是人天等衆生若向其祈禱的話,都會滿足各自的任何願望。同樣的道理,諸佛雖沒有起心動念的分別心,也沒有絲毫的造作,但是若是所化的衆生值遇佛身等的福德因緣成熟,再加上佛陀往昔學位時爲利他人的發心,並曾發下如此的大願:願我當來成佛時,不待分別勵力,任運成就他人的利益!由此願力,諸佛即可隨所化有情的因緣,示現佛身而爲說法等利生大行。”
亦如《現觀莊嚴論》中說:
“若善因成熟,於彼彼所化,
爾時能饒益,即於彼彼現。”
譬如大鵬金翅鳥 消毒靈塔昔曾修
久成過去仍感報 能息現前諸毒害
隨順于諸菩薩行 修成如來靈塔身
菩薩雖已般涅槃 亦能作諸義利事
若複诤言:“發那樣大願的人是過去的菩薩,他已過去非常久遠的時間,怎麼還會在佛果位時如願實現呢?是不對的。”
中觀師答曰:“無過。如婆羅門“普布”或“香格”,爲了消除一切毒害,以明咒修成大鵬金翅鳥的靈塔。雖然那位婆羅門自己已去世很多年,但那座靈塔直至現在還有消毒的作用。同理,諸位菩薩隨順于佛子大行,廣積二種資糧,修成如來的色身靈塔。雖然菩薩自身證得無住大涅槃已經非常久遠的年代,遮止了一切的分別,但依然能任運成辦所化有情現前究竟的一切義利。”
如《現觀莊嚴論》中說:
“如是事廣大,故說佛為遍,
即此無盡故,亦可說為常。”
若供無分別心者 雲何亦能得果報
經言住世或涅槃 供養福德均等故
斷除于彼産生的诤論。
聲聞部有人诤言:“你所認爲的佛,沒有起心動念的分別心,那麼,向他供養時,他也不會有“爲我所用”的分別心,供養的人又如何會得到廣大的福德果報呢?是不可能的。”
中觀師答曰:“那樣的佛雖無分別心,但作供養自會出生廣大的福德。爲什麼呢?如《彌勒獅子吼經》中說,不管是供養現前住世的佛陀,還是不住世已示現涅槃的佛陀肉身舍利,所感得的福德同等無別。”
如《繞塔經》中說:
“若供現在佛,或于涅槃身,
平等具信心,福德亦無別。”
世俗勝義供養佛 經言均能生果報
如汝許于谛實佛 供養得果亦如是
從供佛中出生福德的情況者:供養的對境——佛陀,不管是就世俗或名言上成就的佛陀,還是如你認爲的那樣勝義成就的佛陀,只要對佛陀作供養,就會出生廣大的福德果報。這是佛陀于經中親口所說的。我們二宗都應承許才對。
若念:“虛幻的東西如何安立因果道理呢?”
是可以的。比如,你認爲供養谛實的佛能出生廣大的福德果報。同樣,在我的宗義中,供養無實如幻的佛一樣會出生廣大的果報。一切因果的安立順理成章。
丁叁、證成大乘的殊勝,分二:
戊一、證成大乘經是佛說;
戊二、證成空性道是真對治。
初者:
見四谛等即解脫 求見空性有何益
他宗人有作是說:“當見到粗分四谛的無常等十六行相,並一再串習,即可得到解脫,證得阿羅漢果。見到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又有什麼用處呢?”
經雲未得此道時 不成叁乘菩提故
中觀師答曰:“若未證得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是無法證得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的解脫。原因何在呢?在《般若經》等經中,佛說若無證悟諸法自性空之道,則不能證得叁種菩提。”
如《十萬頌》中說:“若有實想,則無解脫。欲學聲聞地,亦當學般若波羅密多。”如是等等,其義是說,叁世圓滿正覺,預流乃至獨覺,皆依修此般若波羅密多而證得。
在這裏,引用《般若經》爲證,引起小乘的诤論,從而開示證成大乘爲佛說的理由。
若謂大乘非汝許 汝小乘教雲何成
何故二者獨許此 此汝初生亦未許
以何因緣信解彼 此于大乘亦相等
若二共許即谛實 吠陀等亦成實有
聲聞部人言:“我們不承認大乘經是佛說,所以不承認它是聖言量,你把大乘經作爲證成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大乘人反問說:“你們聲聞部人又是如何證成小乘經是佛說的呢?”
聲聞部人答言:“因爲我們辯論的雙方都承認小乘經是佛說的。”
大乘人曰:“那麼,你最初生下來後,還未對佛語聞思趣入的階段,對你而言,並未證成小乘的這些經典是佛語,彼時,即有認爲小乘經非佛說的過失。待到後來,證成爲佛說的原因者,是因爲所宣說的戒定慧叁學依次出現于律、經、論叁藏中,無有違背,以此等方便因緣才相信小乘經是佛說,堪爲聖言量。而以符合叁學作爲證成的原因,在大乘經中亦同樣具備,所以大乘經亦是佛說。若是僅以二者共同承認爲由,即能使其真實地成爲聖言量的話,如《歌詠吠陀》等內外道共同的論典,亦應成爲真實的佛語。”
于大乘有爭論故 小乘教與諸外道
及余部亦自他爭 是有爭故亦當舍
聲聞部人言:…
《入行論智慧品略釋(隆蓮法師 譯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