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坐着,我说你喝水,我不喝水就是喝水,哎呀!这个很奇怪,哎呀!我一看这个人……这个人……怎么这样呢?我就问她?那请问,你要给我如实给回答,你去厕所的时候你去男厕所还是女厕所?她说:“我去女厕所啊!”马上就把眼睛睁开了,我说那你还是不够勇敢,因为你若真的勇敢的话,你说我去男厕所就是去女厕所。你应该这样去说,你不能,因为你还是有挂碍,你不是能与事物真相完全相应,你若真相应,你在世俗地上一定是历历分明。
所以最后我们因为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如后面第九大愿—恒顺众生,世间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我们是要遵守的。因为那是个游戏,你一定会做的很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不能随便的就说我们就是解脱了。也不能说空,也不能说有,因为什么?因为什么?是不即不离,不是原来的又不离开原来的,那这里面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你的观念要去改造啊!修行其实修行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改变了,那你的行为也随之而改变。如果你的想法从来也没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了,那你非常痛苦。你一定非常痛苦……比如说持戒,持戒,你说如果你真的悟到空性,你把这个游戏做的非常好。你如果不能悟到空性的话,你持戒就非常痛苦,因为你的贪嗔痴一直同你外在的表现形式在争斗,所以那你就非常笨,也非常难。所以说不即不离,不是现在的,外在的假象,但又不离开这个假象。不离开这个肉团心,不是肉团心,也不是分别心。缘引的分别心,缘引就是幻化的。好像是有的,其实是没有,就想我们今天说如来,也可以叫如去,为什么叫如来呢?似来似去。只是幻化的来幻化的去,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执著来,也不执著去。但是它还是叫如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根据众生所以才叫如来。根据众生的需要所以叫如来,因为众生喜欢来不喜欢去,其实也可以叫如去。如果你明白了似来似的话,那来去对你何关啊!有什么关系呢?应该是自在的,但是确很难!所以呢不即不离。不是肉团心和分别心……缘引的分别心,但又不离开它,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那么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就会感受到真心随缘不变。都是空性。
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的时候,当我们走上佛法这条路时,你可能是开始,你也可以是结束。
为什么?你可能永远都是开始,都是空性。你如果一走上这条路,你一开悟,马上你就会觉得那是目的,那已经是目的了。但是何妨你再走下去呢!
因为你已经是局外人了,当局内的人在争执,在争执,比如说六祖坛经所说的那句话:“在法性寺,两个出家人在争论,那个风吹幡动啊!一个争论说是幡在动,一个争论说是风在动。所以六祖来到这儿,就说了!告诉他们两个人,非幡动,非风动,乃仁者心动”。是你在分别,你若不分别的话,也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风和幡配合,那叫缘起,缘起能不是性空吗?所以你执著缘起的这个假象呢?你若执著缘起这个假象,那你永远还是轮回。走出来是很难的,你得承认存在,你同时还得承认它不是真实的。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走出来。实在很难。我一再说它难,为什么?人们在改造自我一相情愿,久远劫来人们普遍的那种价值观念的时候。确实不容易。确实不容易。
所以人们怎么样呢?就要不断的训练,一回生两回熟。然后慢慢慢慢的就是你走出来了,刚开始你可能道貌岸然的,修行吗!一定是这样的,但到最后你终于正常了。你和大家一样了,你的心里……心里状态、你的想法和别人是不同的。但是这个很不容易,所以修行既是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就可以返往归真。返往归真,若是往的就是假的,若是假的就是空的,若是空的就不应该是障碍。就不应该去执著,但是呢!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道理我也懂。但是做起来却艰难,就不应该去执著。不相应,你没有训练过你自己的,你没有认真的对待过你面对的现实。
就象我们今天说……就像我们今天说我们坐禅了,但是呢?妄想非常非常多,当务之急是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解决一个我执的问题,而我执的问题又怎么样去面对呢?你不能去赶妄想、撵妄想、去控制妄想,你也控制不住。怎么控制不住呢?因为那是由于我执而引发出来的。就像我们这个坐车,坐车,我们不断的给车加油……不断的加油,然后你还在不断的抱怨,说这个车在走……其实是你让它走的,那你能够把握到这一点的话,那一定它不会走的。又怎么能够不让它走呢?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呢,他拿了一个馒头,在一个非常恶劣,糟糕的环境里,卫生条件极差,差极了,它拿一个馒头,他要吃……要吃这个馒头。然后呢,很多的苍蝇铺天盖地的涌来,然后它就在拼命赶苍蝇,”其实我们的修行过程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说做无畏的一种牺牲,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做着那种对抗。然后试图想把妄想转化,但是你考虑过吗?重要的问题不是苍蝇,是这个馒头。你把馒头吃掉了,苍蝇还追逐它吗?,没有落足之地。所以这个馒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执,把这个我执若能够消灭掉的话,我们的一切就可以改观。但所谓的这个消灭,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因为原来你认为是真的,认为自己是真的。认为自己是真的,所以你的心量很小。你很在意、很计较,别人说你什么的时候你自尊心很强,甚至你告诉别人,我就这样,我就这个脾气,但是学佛的之后你不能老自以为是了,你不能说这样做是对的,只有你去面对这种现实,去改变他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也许你最初不堪一击,你非常脆弱,但是随着学佛的深入,那你会感觉到,其实所谓的不堪一击还是你所谓的可怜的自尊心所导演的一个故事。那么你这个自尊心为什么会存在呢?
我执,当务之急还是打破我执的问题!
所以在我们返往归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我执是不真实的。就象佛经里说的,大集经说过:“我今不求因介入,无量劫来虚妄故。若有贪求如是我,世人终不得解脱。”就是说你真的认为它是主宰的,它是真实的,那它无量劫来一直都在虚妄啊!如果你一定要抓住它,那你就永远没有办法得解脱。
所以这样的一个观念它影响着我们。
它也提醒着我们,要从那种自我中走出来,因为我们不能在向原来那样的思维,那样的情绪化的考虑佛法。所以你不能说你今天学佛了,然后你还在按照你原来的观念去想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就象我们今天的有很多念佛的人……很多念佛的人……说是想去西方净土,但是学来学去,你就会发现它非常怪异。他到处宣传:“哎呀!现在来不及了,这个只有念佛才能往生”。其实佛教讲八大宗派,哪个人不可以往生呢?哪个门派不能往生呢?都是可以的。为什么会导致成这样呢?一种强烈的,狭隘的我执导致的。它认为只有这样的话它可能才会积累一点往生的资粮。它忽略了一点,一个往生资粮的这种的积累是一定要去除贪嗔痴的,不应该是狭隘的。那么经典里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那么我们今天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价值观念能够,就是说你的正知见能够安立的话,那你能够面对死亡。如果你不能够建立一个正知见,你可能面对死亡的时候你就会手足无措。
佛法不是学死的,它是学生的。有人说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的死亡不是很重要吗?是,但是训练的过程是在生中训练的,而死又不是死,因为你如果说是死的话那就是断灭。所以死其实是生……其实是生啊!不应该是死。
所以佛法的死亡叫圆寂,圆寂是什么?
是不生不灭,是你终于成就正果了,达到那种不生不灭的境界,就象我们刚才所说的空性,法身相应的。当然这很不容易,那么返往归真的过程固然艰难,但是它是一条光明的路。如果不面对现实,很多人回避现实,这一点我给予更多的理解,为什么更多的理解,是因为你还没有抵抗力,没有免疫力的时候,你很难面对现实。你面对现实的时候你眼花缭乱,眼花缭乱然后你胡思乱想然后导致你可能会胡作非为。那怎么办呢?你先净下心来。你先隐藏起来,那么怎么样?然后是积累足够的资粮,然后是面对现实,因为那个时候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力。然后你面对现实的时候,你又能够在现实中来厉练自己。也就是历世练心,历法观心。所以在此呢!我们就看到,这个返往归真的过程,是我们所有佛教徒面对的一个现实呀!
那么我们现在来解释“方”,那么前面是体,法的体是空性,来自我们的清静心的认同。那么所谓方,是就法相而言。
就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言,那么相本来无相,所以在我们佛教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本无相,只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永恒的、永远不变的、自性的那样的一个相而已。并不是说存在的相给与否定。
相是假的“相”——那么虽无自性实在的相,而又幻有。
就妙有的福德智慧而言,不能够否认外在的幻化之相;只是要求我们心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们不停留在相上,不会以为相是真实的,所以那个相是可以的。那个时候的相是什么呢?是不增不减的,就象我们今天去拜佛,拜佛的时候,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现实,你去拜佛的时候,我们总是有一个能所,有一个能所就会有分别;有一个分别,就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观点。
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句,福增无量。
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一个能所,产生一个能所,就会有增有减。事实上我们就发现有这样一个道理,佛是不增不减的;而你想想看,你去拜下去,佛增加了什么吗?佛是如如不动没有增加什么;你不拜他佛减少了什么吗?没有减少什么;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拜呢?因为作为一种训练的过程,训练自己的过程。在“相”上的表现,还是要去做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还要坐船去走啊!所以这里需要一个妙有的“相”,就象有人说:“西方净土有没有呢?”针对“有”的人我们就说“有”;针对执“空”的人,我们说“空”;但是空有不矛盾,空也就是有,有也就是空;两者之间那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一种结果。
“相”——那么虽无自性实在的相,而又幻有。
就妙有的福德智慧而言,不能够否认外在的幻化之相;只是要求我们心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们不停留在相上,不会以为相是真实的,所以那个相是可以的。那个时候的相是什么呢?是不增不减的,就象我们今天去拜佛,拜佛的时候,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现实,你去拜佛的时候,我们总是有一个能所,有一个能所就会有分别;有一个分别,就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观点。
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句,福增无量。
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一个能所,产生一个能所,就会有增有减。事实上我们就发现有这样一个道理,佛是不增不减的;而你想想看,你去拜下去,佛增加了什么吗?佛是如如不动没有增加什么;你不拜他佛减少了什么吗?没有减少什么;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拜呢?因为作为一种训练的过程,训练自己的过程。在“相”上的表现,还是要去做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还要坐船去走啊!所以这里需要一个妙有的“相”,就象有人说:“西方净土有没有呢?”针对“有”的人我们就说“有”;针对执“空”的人,我们说“空”;但是空有不矛盾,空也就是有,有也就是空;两者之间那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一种结果。
初校 :慧智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