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经(二)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老前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今天上午讲到“方”,所谓“方”是从法相而言的。
其实呢?没有真实的相,都是无常变幻的。任何一种所谓事物的现象,都是没有主宰的;正是因为不能永恒的,没有主宰的。实在的相没有,我们承认是没有的。但是而就“幻有”幻化的相还是有的一个过程。那么也就是妙有的福德智慧。从这一点而言,不能够否认。我们常常一旦认为有就认为是自性的有,永远有……所以我们贪得,我们苦恼;一旦认为空的,我们就认为是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很多人误解佛法的空与有,要说空就是空,要说有就是有,这是众生的偏执;不能够认识到——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就像心经所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两者之间无二无别,那么妙有的福德智慧是佛的双足。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所以我们要修行;一足是慧,一足是福;福德和智慧才能成就佛道。那么不能否认,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福慧双修上去下手。一个妙有的过程既是心无所住,尽管是幻有的,是妙有的;允许它有,但是你要心无所住,才能够成就妙有;若心有所住,那就成了执著,成了自性执。如果我们能够心无所住的话,那么也就是不增不减,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
所以有一句话:“能容回忆风中过,坐看烟云彼底穿。”
无所畏惧、不在意、不挂碍、那么随处逆顺之境,我们如果能够真的不增不减的话,我们虽然所在逆境之中,却也坦然;处在顺境之中,却也安然;为什么?因为人在顺逆之中,常常身不由己,不是得意忘形,就是悲观沮丧。那么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如如不动。因为一切都是幻化的,顺逆都已然成为过去;能够去除执著就是如如不动,那样的话就能成就心无所住。
不像我们啊!凡夫众生,心如猿猴,猿猴一样,不会安份啊!上窜下跳,不得安宁,那么对此要对之以“菩提树下锁心猿”;老是“心猿意马,胡思乱想”,才成就了我们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心猿意马造成的,总是胡思乱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带给自己更多烦恼。
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方”是一种方法,那么基于妙有的福德智慧法则,我们不能够摆脱现实;你要成佛,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去历炼,把他转化成妙有。
那么龙树菩萨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谛。”——也就是在世俗谛上去感受它的不真实性,它的虚妄性。你不执著,那又何妨世俗谛面对于你呢!面对我们所有的人呢?是可以。那么正是因为如此,因为这种妙有的福德智慧法则能够使众生因知而得解脱。所以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能够得自在,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所以我们就成就了第一义谛,就是所谓的——真谛。
正如法的定义是“轨生悟解。”“轨”是规范的意思,轨是一种路;因为有了这样一条路,众生随之而得解脱,所以叫“轨生悟解”。由此成就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因为有了一条路啊!
法身是什么?就是自性。
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空。
所以我们曾经说过“众缘所生法,世界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所以是空,法身即是自性空,此性以般若为生的。般若——因为空能够成就般若,你能够感受,空就是般若。比如说,三般若中第一是文字般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文以载道,它能说明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是空性,也就是实相般若;实相——所谓的就是空相,那么实相般若,用文字来诠释出来,那么诠释出来怎么办呢?接下来是第三个般若,就是观照般若,这是真般若,也就是我们学佛的实践。没有这个般若,我们学佛无有是处,这个般若对于我们的每个人来言是必须的,绝对必要的。所以就等于文字般若是船,实相般若是彼岸,观照般若就等于我们驾这船往对岸去行驶。这个过程不可缺少,如果我们不驾船往彼岸行驶,没有用啊!
“说食不饱”——数人家的财宝跟你何关!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此信以般若为生命,失去了般若的话,失去了我们般若的自性则法深虽不没而隐,法身啊!是空性;虽然在,但隐藏起来了。因为我们认为自性是有的,所以就不能发现我们的法身。般若智慧现前则能打的妄念死,允我法身活,念头不是说死,是因为不再停留下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妄念太多,妄觉真啊!妄是真的,因为没有自性所以你能够放不下;不再去执着,但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气——观念;我们总是觉得妄念是真的,事实上就像天上飞过的云彩一样,你不要理它,它也会过去;它不是真的会过去的,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但是我们有一种观念,总是怀疑,总是认为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说太阳没有了,太阳是没有了吗?是有的,只是暂时被乌云遮盖住了;那么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太阳是刚刚出来的吗?不是,太阳本来就有,那么可见,自性以般若智慧为生命,也就是观照般若了,这个很重要啊!虽然自性和般若是二,却是不二,因为般若与空性两者之间;空空相契,自性是空;般若要印证空,所以空空相见,二者之间二而不二。
那么,何而言之呢?佛教中我们常常说的“法身慧命”。如果没有了法身慧命,那我们学佛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收益,徒劳一场。那么我们进一步说,“方”则正是福德智慧,不偏不倚,不能只重视福德,而不重视智慧;或者也不能只重视智慧而不重视福德;为什么?因为两足尊吗。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知法常无性,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包括我们人自身,也是没有自性的,不然“心经”怎么会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呢?如果五蕴要有的话,我们永远不能解脱,穷劫不能出离。
所以正是因为“两足尊”建立诸法无自性的基础上,所以佛种从缘起上建立,因为缘起法是我们要深入的下手处。因为在经典里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如果你知道缘起法的话,你就会发现。一切法都是缘聚缘散的,一切法是缘聚缘散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所以变是正常的,不变是不正常的。我们的执著总是认为法是不变的,但是它已经变了,就像烦恼,别人骂了你,但是骂你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你为了什么把它留下来呢?是因为你执著,事物会因为你的执著而留下来了吗?没有,从来没有。所以如果你能够让它过去,你就是解脱。如果你不让它过去,那你就是轮回。所以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啊!
那么,如此看来,无疑是诸佛修行的正道。所以是福德智慧,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如果缺少了一个不可以。
过去有一句话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非常漂亮华美;又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所以两者之间相应的,要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只修福不修慧或者只修慧不修福;那都是偏,要修中道。既修正道的话应该福慧双修。所以“方”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下面探讨“广”
“广”——是法的用,就法的用而说的,有体必有相,有相必有用,而每一事物均有每一事物的用。
就象台灯,它能照明。而且它小巧玲珑,跟屋里开着的大灯相比,它更有妙用之处,因为它可以一个人用。大灯是有更多的人来用,所以每一物件有每一物件的用处。何况说乘性契理的清净心呢!所以“广”就是指我们的清净心的运用,能如是则能返妄归真,能够用它;不然的话光能认识到所谓的诸法实相,不去试你怎么能够感受到佛法呢?感受是至关重要的,感受就是一种实践,“用”也是一种实践,如果我们能够去实践的话,就能返妄归真。否则迷真住妄,迷惑了,然后本来是幻化的,我们去执着,然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空花水月。其实人生也是这样,真的是空花水月。没有得到的时候,你觉得得到是最美好的,一旦有一天你得到了,其实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而已。就像你没当过官,你突然有一天当了官,官是真的很难过的;没有发财,发财之后觉得也不过是这个样子了……
所以,一切都在得到之后变得不再珍惜。迷真住妄,于是就会口是心非,口说学佛,心里想的跟口上说的是不一样的,心口不一。
佛教徒应当把此清净心运用到“大、方、广”中去,广遍无涯,不能有任何障碍。所以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能包多少?我们不能包。要能够用。而且你知道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亲自感受一下,真的有容人之量吗?对一些重要的事,你永远也容不了,那你怎能够说是用呢?不是广,也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世间讲,宰相肚里能行船,佛教徒应该比这个更博大。心量要包太虚,要周沙界,那一定是最伟大的一种境界。所以说学佛的人的心量应该比天空,比海洋还要宽阔。如果能够如此的话,成佛才成为有可能。成佛是要历炼的,是要去实践的,不需要说的。说是不能说成佛的,说是不能有智慧的。喋喋不休的讲让人很怀疑你是不是喜欢“说”,或者以“说”为自己的职业。这是一个问题。那么“广”是指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再,所以才能成为“广”——广博。
那么广博无涯,推而广之,不出空性———清净心。
哪一个事物不尽是如此呢
所以有一句话:“我手何谓佛手,我脚何是驴脚”?我手和佛手是平等的,我脚和驴脚是平等的。
赵州禅师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曾经来过柏林寺的人,他说:“你喝茶去”那个人说“我也没有来过,”他说“你也喝茶去”,旁边的侍者很奇怪,说来过的也喝茶,没有来过的也喝茶。这“你也喝茶去,”就是平等的,这就…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