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三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三)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前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昨天我们讲到“入”,入是证入的意思,既是证入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是所入,普贤菩萨行愿为能入。就是我们要得到普贤菩萨行愿的加持,能够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境界是佛的境界,这种佛的境界首先要破除我法二执。所以你证入真空,就象我们曾经所说过的进入空性。但是众生是贪着的,我们所有的人或多或少的依旧有贪着。所以被境所转。一迷一切迷,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认为有一个真实的外境,所以才随境所转。

  事实上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其实有十方无量世界,无量的佛土;我们见不到的,为什么?

  因为贪、嗔、痴;不用说别的,一张纸就能把我们的眼睛挡住。所以有一句成语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要有一片叶子把你的眼睛障碍住了,连泰山你都见不到,更何况十方无量佛土呢?十方世界呢?正是因为如此呀!我们看不到事情太多了,所以把自己的心作为道场。不应该用我们的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驰骋,因为那是六贼,它夺走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但是事实上我们常常又不自觉的羡慕外境,向往外境,向往一些奇异的事情。

  据说曾经有一只青蛙,(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是特别恰当,但是事实上说明一个问题。)它在水塘里看到人来人往都到寺院里拜佛的时候,他想佛是慈悲的,我也去求求吧!所以它就一心的求:“看到人都两条腿,我是四条腿,让我两条腿吧!我像人一样走路多好呢!”它求来求去呀,佛是如如不动的,有一个天神就被感动了。“给我两条腿吧,我象人一样走路多好呢”!于是呀,天神就满足了它的愿望,就让它变成两条腿。那么在池塘旁边有一片草地,有一条毒蛇,这条毒蛇突然间侵扰了青蛙的领域啊!这些青蛙都纷纷的跳入水中,最后只有这两条腿的青蛙跑不了,因为它不能正常……所以学佛人人要正常,一定要正常,不要异想天开,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你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你又何必要做到呢?你的眼睛不如猫、不如猫头鹰,你的耳朵不如蝙蝠,但是之所以行的,是我们的思维观念可以转变。我们有“人”的思维观念,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那么佛无我故,佛无我法二执,所以他能纵览三世,融汇十法界无所障碍。

  经典里说“日月光岂不明也,而盲者不见。”因为见不到十方佛土,所以觉得没有十方佛土。我们的信心随之而淡化,无论是三世还是十法界都是以空性而议。所以三世十法界由隐而显。它能隐起来,它又能够显现;若你证得空性,一切都不再成为困难。由空来示现,既能空有不碍;这个空是真空,有是妙有。若能除去贪、嗔、痴,那么证入真空,妙有自然显现。那么如是则能事事无碍,这样的境界谁能思议啊!

  所以一般的人能够考虑到一个佛教徒的追求吗?很难……然后他说你是因为这样的事出家的,你是因为那样的事出家的。反正你总的有故事,佛教不否定我们面对的一些因缘,但是事实上,不是有人宁可自杀也不相信佛教么?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因缘么?

  所谓普贤菩萨行愿品。其中“品”是利别的意思,而“普贤行愿”有通别二意。

  就通意而言,三世诸佛共同之因行,三世诸佛都要修普贤行愿。就别意而说,是指华严会上释迦如来的长子。(如来的长子,有人会说佛怎么会有儿子?如来呀!是他的法身的长子;法父——法身之父;是法王子。这是从法的空性去探讨的,不是我们世间所说的那种血肉之躯的眷属。)

  那么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这一品是全部《华严经》的关键——入法界品;文字简单,含义却异常丰富,可以作为规范,要有普贤十大行愿,并且我们可以依之而行持。

  如果我们不能受持全部《华严经》,也应当受持此普贤菩萨行愿品作为自己的早晚功课,完全可以的。当然有人说我早晚有功课,没关系,这一品可以作为功课。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属于经题,《入不可思议解脱界普贤菩萨行愿品》属于品题。

  就是说这一品称为——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此书有三种译本。

  第一种是东晋佛陀跋陀罗法师,也叫觉贤法师。他翻译过来是五言颂,五言颂的每一句都是五言的。

  第二种是唐代大殿正法师译,是七言颂。

  第三种是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般若法师奉昭译。那么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四十华严,此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那么所谓唐罽宾三藏般若奉昭译。此中,罽宾是北印度迦尸弥罗国的别名。北印度也就是北天竺,梵语迦尸弥罗。此云,阿贼入,处于山中兵乱不能达到。为什么?因为城墙坚固而得名,兵荒马乱之年,城池太坚固了攻不下这个城。所以叫阿贼入,是法师的故国。般若三藏,三藏般若,般若是法师的名字;三藏是指精通经、律、论的法师。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师之大崇福寺译成。

  四十卷华严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是经文。

  经文的意思是在上一品末接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称赞如来殊胜功德已经结束之际。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殊胜功德,结束的那一刹那,普贤菩萨告诉于会大众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所谓男子既是丈夫。能发菩提心,即是善男子;能通大方广,即是大丈夫。那么如果女人能够发普提心,能够通达大方广的,尽管是女人,那么心已然是丈夫了。所以丈夫是根据发心而言,不是根据外表,但是我们的外表常常影响我们的发心,所以女中丈夫就更是稀有难得。可见即使是男子,如果不发菩提心,不通达大方广的话,实在也不能算是丈夫。当然我们不能够与世间的家庭的丈夫相提并论,那是另一回事,因为那已经把丈夫世俗化了。其实丈夫是从佛教中来。那么如来的功德赞叹称颂不可穷尽,不仅是做为人赞叹称颂不可穷尽,就是果地佛也同样难以说尽;果地的佛也没有办法说尽,就是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久远的时间,非常非常久远的时间,相续演说即日以继日不停的说…….不停的说……也不能说尽。佛陀的功德“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把所有的佛刹每一粒的微尘把它变成一劫,日已继日的永远永远的说下去,都没有办法说尽如来的功德。

  八十卷华严末有偈赞如来功德:“尘刹心念可数之”——像无量的微尘刹的心念,都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中的水可以喝干了;“虚空可量,风可系”——虚空可以去衡量,风可以把它拴住的话;“无能说尽佛功德”——我们也没有办法把佛的功德说尽。所以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此中释迦佛与诸佛互为主伴,如诸佛赞叹释迦佛为主,如是诸佛中可随意一佛为主,则释迦佛为伴,也同样是称颂赞叹,他也不可穷尽。只要随便举出一个佛,那么大家来赞叹,他也不可穷尽。

  下面的经文是“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当年华严会上,如果要成就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法门,应当如我所修十种广大行愿。即依空发愿,依愿力行。

  那么在《无量经》第五节里面(康生楷译本)曾说“法藏比丘因地时于定自在王如来学佛,定自在王如来给法藏比丘示现二百二十亿诸佛刹土。那真是不可思议,当时法藏比丘看了之后都不是很满意,所以他五劫思维空性,最后成就自己的极乐世界,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

  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向大家介绍自己修行的经验。说如果要成就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法门,应当如我所修十种广大行愿,把自己修行的经验布施给大家。

  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供养是佛法。那么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不期望圆成而自然圆成。所以你期望圆成,你有这样的行愿了,你自然就会圆成。所以多殊胜啊!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就会这样子。多殊胜啊!

  《华严经》的原经文“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大家都是应该清楚的,肯定是清楚的。让我们来探讨:

  一者,礼敬诸佛,礼者即身礼拜;敬者既以意恭敬,说话思想里面,意识里面深深的恭敬。或礼拜过去佛,或礼拜现在佛,或礼拜未来佛都无非是就事相而说的。所以礼拜是就事相而说的。如果就法性佛而言,则是为了分别,没有过去佛,没有现在佛,也没有未来佛,都是平等一如。当然是就法性佛而言的,事相上讲历历分明,只是礼拜法性佛,不离事相佛,所以空和有之间不能够中间有界限,他们本来是平等的。事相佛不障碍法性佛,也就是空性空王;同样法性佛也不障碍事相佛,礼事相佛不离开法性佛,如是礼法身佛也就是礼报化佛;法身佛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同时也就礼敬了报身佛和化身佛;因为众生的根基是有差异的,所以《华严经》讲的小使、中、顿圆的判教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礼拜也是不同。

  勒那法师有七种礼拜,归峰大师加上三种礼拜共为十种礼拜。十种礼拜:

  第一种是我慢,非常功高我慢;我慢的那种礼拜毫无疑问是不恭敬的,为色身所障,不能五体投地,故为我慢礼。他根本低不下这个头,世俗中人刚刚学佛的人,你让他去拜佛,他根本就低不下这个头啊!强大的我慢。

  第二唱和礼,虽也五体投地,而身不端正严肃;意业不净,别人拜某佛,既应事而拜,称为唱和礼;就像游客一样,他进来之后嘻嘻哈哈的,别人说“你拜佛吧!”他就拜佛,他心根本没有一点点恭敬,一般的学佛也是差不多,真正的身口意去相应拜佛的人确实不多见。所以都是应付…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