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事,当然是唱和礼。
第三是恭敬礼,五体投地用心观想,整个身都匍匐在地下,以我最尊之头,礼佛最下之足,用我们的双手来接佛足三业,虔诚属不教之礼;尽管如此,从《华严经》判教而言,依然是属于小教之礼,它还不是圆教。
第四种是无相礼,深入法相,离自他相,观自本性,离自他相是空性,而离自相观佛本性,而离佛相,也没有佛相,也没有自己的相;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了。此属使教之礼,刚刚开始还没有圆成。
第五是起用礼,虽无能礼所礼,没有能礼的佛和所礼的我,虽然没有能礼所礼,而能普蕴身心,随法性身普遍启用;但可以从空除有,生起妙有,那没有关系,即所礼成性,与空性相应,启用的佛多,能礼成性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的起用的身体多。“我此道场如地珠,常住三宝影现中。”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场拜下去之后,就象过去帝王,冕留冠上的那个珠子一样多,那么珠珠相应,无量的道场,无量的佛有无量的我一直在拜。当然这个是不可思议了,那么如是就是称体起用,理事无碍,属中教之礼,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并不圆满。
第六是内观礼,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不二;若能悟的清净心,即是心佛不二。以我心中众生,礼我自性中佛。是啊!平等了就是这样,清净心,就是自己的心中之佛,身相空处,既法性身,能够如此的话,那就证得法性身,也属于中教之礼,小使中也是中教之礼。
第七是实相之礼,实相无相以无相汇通实相,无相并不是断灭相;无相只是没有实在相,既是顿教之理。汇通不得,即是使教之礼;内观自佛,外观他佛,同一实相,即无能所;如此既是顿教礼拜。
第八是大悲礼,观大地一切烦恼众生皆在我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众生忏悔,大地众生都在我的一念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众生忏悔,消灾祈福,由大悲中摄一切众生既是同体,同体大悲嘛!同一身体,所以我能代一切众生去忏悔业障,否则的话,也就没有办法;所以同体大悲是最关键的,所以人溺己溺,人家遇到水淹了与我被淹一样的感受;所以你能代众生受苦,否则的话悲心无法生起,否则的话他是他我是我,你可能生起悲心吗?你只能在可能的情况下生起悲心。你根本不可能生起同体大悲;他高兴了,我也高兴;他痛苦了,我也痛苦;这是不可能的,只有佛教的法性身是可以的。
第九是总射礼;总射,前面六种礼为一观故,平等观、能礼所礼做平等观。
第十是无尽礼;我此一拜,既是普贤行愿遍尘刹依正二报,乃至极小毛孔一微尘悉皆现身,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也无有穷尽,视为普贤之礼。
行弥法界称“普”,就是遍法界称“普”;末临即称之“贤”,所以叫“普贤”。
有普贤行必有文殊智,没有文殊智盲修瞎练;所以普贤从行而著名,普贤一定是有文殊智的。但是我们常常没有。我们可能会盲修瞎练,所以这需要有智慧,有了智慧还要去实践;没有普贤行也不行。就象我们昨天说的诸佛两足尊,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两者之间不可偏废。那么既有根本智,知真空理;又有差别智,如妙有智;这个就很难了。
这个佛经里《圆觉经》《大智度论》里他把根本智比作金子,金子是非常珍贵的,珠宝么
金银珠宝么?金子首先是第一的,非常珍贵,所以我们证得根本智,证得空性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应该给以赞叹。但是不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是你要把金子制成各种精美的首饰。那么我们想想看,这个金子马上就增值了,这一增值比原来的金子就要贵了,所以根本智容易得,方便智是最难得的,妙有之智是最难得的。所以我们常常说方便智,常常说随缘,这个方便可能是随便,那个随缘大概也是一种随便;根本就不是从空除有,若能从空除有的话,一定是圆融无碍的,得大自在,法身无边,智也无边;因为法身就是空性,那么由空性而生,所以是法身。那智慧也自然无边了,以乘性之智与法身相应相契的智慧礼乘性之佛。相应相契的佛,依正转成光明藏,依正完全平等,这个时候大光明藏而生起,所以能礼所礼无穷无尽啊!
拜佛也是一种修行,有人把拜佛认为不是修行是错误的,在这里你一定要明白,能把佛拜好了就是一种很好的修持。只是第三恭敬礼,有病的人不能五体投地,恭敬礼要落到实处,你要五体投地的,有的是年老体衰,人或身体有病的,不能五体投地,也可以开方便。佛法是随缘的,佛法这个时候是随缘的,是可以方便的。所以佛法是活生生的,活泼泼的,让我们感觉到很有生命力,因为它可以开方便。那么可以置高凳拜垫,把那个拜垫高一点,自己稍微弯着腰也可以,与五体投地是一样的,是因为身体不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原因的。五体投地礼敬诸佛,五体投地礼敬诸佛的作用是可以除去我慢的障碍。我们的我执是很难打破的,我们都不愿意弯下腰来,不愿意低下头去。所以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示权贵。”当然他那种所谓不弯腰,是一种气节,有一种骨气,事实我们感觉到还是一种我执,我慢在作怪,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活在世界没有这个尊严,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能够除去我慢的话,就自然会报得尊重身。因为你自己不尊重别人,别人又会怎么对你呢?别人又怎么能够尊重我们呢?所以佛为众生的福田,种福又增慧,礼拜可以这样。
所谓二者称赞如来,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礼敬诸佛,礼敬是很难的礼敬,的确是这样的。当年的常不青菩萨给所有众生顶礼,《法华经》里讲,因为他就要去除我慢,所以他说“我不敢轻视汝,汝等未来皆当作佛。”当然有人就戏语他,向他投石头,他跑了很远,他还说“我不感轻视汝,汝等未来世皆当作佛。”但是,我们去拜佛的时候对佛是没有问题,回到现实我们有又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去恭敬众生呢?对佛恭恭敬敬,掉过头来你就跟人吵架,这是不应该的,这是不平等,这绝对不平等。当然你可能说他不是佛,至少在事相上不是。但是你也没有必要不恭敬于他。
第二称赞如来,佛的名号是由佛的德行所成就,所以念佛的名号就是称赞如来的德行。读诵称赞如来的德行,我们念到名号,比如说阿弥陀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或者南无释迦牟尼佛,无疑就是赞美如来的德行了;那么毫无疑问的,那么称赞如来的德行是不是只限于持颂名号呢?不一定,读颂大乘经典同样是一种赞佛。如果你能读诵,就等于认同。同时能自身受用,同时也影响他人。以一切经中无不称赞佛的功德,也是赞佛。而称赞如来,有赞因佛,有赞果佛;当然他有区别。比如说称赞万德洪名是赞果佛,比如说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是赞果佛;而说人人具有大方广,既是称赞因佛,每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因地的没有被开发的。开发的是证果的。因地之因和果地佛那是不同的。我们常说我们都有佛性,这是因地的。果地的,是你证得的才是果地。但是我们常常的又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有佛性变成了好像自己真的是佛一样,那自然是不同的。这个需要澄清的,也会造成一种误导。称赞如来能够除恶口障,得辨才无碍的果报,所以我们前边说礼敬诸佛将来可以的尊重身,让别人尊重你。那么现在的称赞如来呢?就会出去恶口障,我们的口业就不会造了,恶口就不会有了。因称赞如来,将来必得辨才无碍的果报,辨才无碍可以说法,可以度众生,可以让人家尊重佛法啊!我觉得这个报很好。如是因如是果,还是因果不昧啊!就是这样的。
那么所谓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法供养。就财供养而说,财物是众生受用必须之物,没有钱也不行,做不了车、买不了食品、也盖不了房子,有人说我不用钱,但是你不用钱你的劳动力价值还是用钱去衡量的,当然还有物啊!财物必须之物,因为是众生受用必须之物,那你能够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既能有大福报,当然现在我们去面对现实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善财难舍、善门难开,是极其艰难的,他会怎么样去布施。当他有事儿的时候,当他需要你的时候,当他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它需要你能够帮他化解,他可能会拿钱出来布施,否则的话他宁可在娱乐场啊一掷万金,他也不会拿钱去布施给需要的人。他甚至会找一种借口说:“哎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呀!”所以这个是很可悲的,若你真的去布施,你不会想得这么多,因为你一直感觉到他需要你,感觉到他可怜,你的慈悲心的生起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
不能用商人的一本万利,当然我们现在商人(指做买卖的)佛教徒布施,用来把布施当作一种经营,当作一种买卖的行为来做的,因为佛教不是一种交易,说我现在拿一块钱,我存在银行里,我将来得什么万利。舍一得万,其实不应这样讲,因为舍是把我执在舍出来,非常关键的,是把我们的我执和我慢把他舍出来。事实上,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布施的过程中,不但没有把我执和我慢布施出去,反而一个更大的我执我慢产生了,应该说这是一种布施的失败,或者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花钱买来的我执我慢,这是一种交易,是一种商人的行为。或者有人说我也布施了,佛怎么不关照我呢?这不是商人的行为吗?那么商人是什么?当然商人有一个人给他定义,商人就是伤害别人的人,这种说法有他的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因为经商要有规则,但是在没有规则的时代,肯定去伤害别人,欺负别人嘛!我们希望商人能够合理合法的经营,真的能够利己利他,这样才是商人,否则的话是损人不利己。
当然据说在西藏,上师经常会收到一些,他不需要的东西,比如说妇女用的绣花鞋,还有所绣的针线包或者一些首饰。这些东西上师根本就不需要,但是上师也依然把他们收下来。上师的解释是这样的,其实这是他们他把他们最珍贵的东西拿给我了,同时他也将这种我执我慢布施出来。我认…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