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事,當然是唱和禮。
第叁是恭敬禮,五體投地用心觀想,整個身都匍匐在地下,以我最尊之頭,禮佛最下之足,用我們的雙手來接佛足叁業,虔誠屬不教之禮;盡管如此,從《華嚴經》判教而言,依然是屬于小教之禮,它還不是圓教。
第四種是無相禮,深入法相,離自他相,觀自本性,離自他相是空性,而離自相觀佛本性,而離佛相,也沒有佛相,也沒有自己的相;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了。此屬使教之禮,剛剛開始還沒有圓成。
第五是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沒有能禮的佛和所禮的我,雖然沒有能禮所禮,而能普蘊身心,隨法性身普遍啓用;但可以從空除有,生起妙有,那沒有關系,即所禮成性,與空性相應,啓用的佛多,能禮成性也就是說與空性相應的起用的身體多。“我此道場如地珠,常住叁寶影現中。”也就是說我們的道場拜下去之後,就象過去帝王,冕留冠上的那個珠子一樣多,那麼珠珠相應,無量的道場,無量的佛有無量的我一直在拜。當然這個是不可思議了,那麼如是就是稱體起用,理事無礙,屬中教之禮,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但是並不圓滿。
第六是內觀禮,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不二;若能悟的清淨心,即是心佛不二。以我心中衆生,禮我自性中佛。是啊!平等了就是這樣,清淨心,就是自己的心中之佛,身相空處,既法性身,能夠如此的話,那就證得法性身,也屬于中教之禮,小使中也是中教之禮。
第七是實相之禮,實相無相以無相彙通實相,無相並不是斷滅相;無相只是沒有實在相,既是頓教之理。彙通不得,即是使教之禮;內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無能所;如此既是頓教禮拜。
第八是大悲禮,觀大地一切煩惱衆生皆在我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衆生忏悔,大地衆生都在我的一念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衆生忏悔,消災祈福,由大悲中攝一切衆生既是同體,同體大悲嘛!同一身體,所以我能代一切衆生去忏悔業障,否則的話,也就沒有辦法;所以同體大悲是最關鍵的,所以人溺己溺,人家遇到水淹了與我被淹一樣的感受;所以你能代衆生受苦,否則的話悲心無法生起,否則的話他是他我是我,你可能生起悲心嗎?你只能在可能的情況下生起悲心。你根本不可能生起同體大悲;他高興了,我也高興;他痛苦了,我也痛苦;這是不可能的,只有佛教的法性身是可以的。
第九是總射禮;總射,前面六種禮爲一觀故,平等觀、能禮所禮做平等觀。
第十是無盡禮;我此一拜,既是普賢行願遍塵刹依正二報,乃至極小毛孔一微塵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也無有窮盡,視爲普賢之禮。
行彌法界稱“普”,就是遍法界稱“普”;末臨即稱之“賢”,所以叫“普賢”。
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沒有文殊智盲修瞎練;所以普賢從行而著名,普賢一定是有文殊智的。但是我們常常沒有。我們可能會盲修瞎練,所以這需要有智慧,有了智慧還要去實踐;沒有普賢行也不行。就象我們昨天說的諸佛兩足尊,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兩者之間不可偏廢。那麼既有根本智,知真空理;又有差別智,如妙有智;這個就很難了。
這個佛經裏《圓覺經》《大智度論》裏他把根本智比作金子,金子是非常珍貴的,珠寶麼
金銀珠寶麼?金子首先是第一的,非常珍貴,所以我們證得根本智,證得空性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應該給以贊歎。但是不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是你要把金子製成各種精美的首飾。那麼我們想想看,這個金子馬上就增值了,這一增值比原來的金子就要貴了,所以根本智容易得,方便智是最難得的,妙有之智是最難得的。所以我們常常說方便智,常常說隨緣,這個方便可能是隨便,那個隨緣大概也是一種隨便;根本就不是從空除有,若能從空除有的話,一定是圓融無礙的,得大自在,法身無邊,智也無邊;因爲法身就是空性,那麼由空性而生,所以是法身。那智慧也自然無邊了,以乘性之智與法身相應相契的智慧禮乘性之佛。相應相契的佛,依正轉成光明藏,依正完全平等,這個時候大光明藏而生起,所以能禮所禮無窮無盡啊!
拜佛也是一種修行,有人把拜佛認爲不是修行是錯誤的,在這裏你一定要明白,能把佛拜好了就是一種很好的修持。只是第叁恭敬禮,有病的人不能五體投地,恭敬禮要落到實處,你要五體投地的,有的是年老體衰,人或身體有病的,不能五體投地,也可以開方便。佛法是隨緣的,佛法這個時候是隨緣的,是可以方便的。所以佛法是活生生的,活潑潑的,讓我們感覺到很有生命力,因爲它可以開方便。那麼可以置高凳拜墊,把那個拜墊高一點,自己稍微彎著腰也可以,與五體投地是一樣的,是因爲身體不好,是有原因的不是無原因的。五體投地禮敬諸佛,五體投地禮敬諸佛的作用是可以除去我慢的障礙。我們的我執是很難打破的,我們都不願意彎下腰來,不願意低下頭去。所以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示權貴。”當然他那種所謂不彎腰,是一種氣節,有一種骨氣,事實我們感覺到還是一種我執,我慢在作怪,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活在世界沒有這個尊嚴,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能夠除去我慢的話,就自然會報得尊重身。因爲你自己不尊重別人,別人又會怎麼對你呢?別人又怎麼能夠尊重我們呢?所以佛爲衆生的福田,種福又增慧,禮拜可以這樣。
所謂二者稱贊如來,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禮敬諸佛,禮敬是很難的禮敬,的確是這樣的。當年的常不青菩薩給所有衆生頂禮,《法華經》裏講,因爲他就要去除我慢,所以他說“我不敢輕視汝,汝等未來皆當作佛。”當然有人就戲語他,向他投石頭,他跑了很遠,他還說“我不感輕視汝,汝等未來世皆當作佛。”但是,我們去拜佛的時候對佛是沒有問題,回到現實我們有又幾個人能夠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去恭敬衆生呢?對佛恭恭敬敬,掉過頭來你就跟人吵架,這是不應該的,這是不平等,這絕對不平等。當然你可能說他不是佛,至少在事相上不是。但是你也沒有必要不恭敬于他。
第二稱贊如來,佛的名號是由佛的德行所成就,所以念佛的名號就是稱贊如來的德行。讀誦稱贊如來的德行,我們念到名號,比如說阿彌陀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或者南無釋迦牟尼佛,無疑就是贊美如來的德行了;那麼毫無疑問的,那麼稱贊如來的德行是不是只限于持頌名號呢?不一定,讀頌大乘經典同樣是一種贊佛。如果你能讀誦,就等于認同。同時能自身受用,同時也影響他人。以一切經中無不稱贊佛的功德,也是贊佛。而稱贊如來,有贊因佛,有贊果佛;當然他有區別。比如說稱贊萬德洪名是贊果佛,比如說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是贊果佛;而說人人具有大方廣,既是稱贊因佛,每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因地的沒有被開發的。開發的是證果的。因地之因和果地佛那是不同的。我們常說我們都有佛性,這是因地的。果地的,是你證得的才是果地。但是我們常常的又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有佛性變成了好像自己真的是佛一樣,那自然是不同的。這個需要澄清的,也會造成一種誤導。稱贊如來能夠除惡口障,得辨才無礙的果報,所以我們前邊說禮敬諸佛將來可以的尊重身,讓別人尊重你。那麼現在的稱贊如來呢?就會出去惡口障,我們的口業就不會造了,惡口就不會有了。因稱贊如來,將來必得辨才無礙的果報,辨才無礙可以說法,可以度衆生,可以讓人家尊重佛法啊!我覺得這個報很好。如是因如是果,還是因果不昧啊!就是這樣的。
那麼所謂叁者廣修供養,供養有財供養、法供養。就財供養而說,財物是衆生受用必須之物,沒有錢也不行,做不了車、買不了食品、也蓋不了房子,有人說我不用錢,但是你不用錢你的勞動力價值還是用錢去衡量的,當然還有物啊!財物必須之物,因爲是衆生受用必須之物,那你能夠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既能有大福報,當然現在我們去面對現實的時候,有一種感覺,善財難舍、善門難開,是極其艱難的,他會怎麼樣去布施。當他有事兒的時候,當他需要你的時候,當他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它需要你能夠幫他化解,他可能會拿錢出來布施,否則的話他甯可在娛樂場啊一擲萬金,他也不會拿錢去布施給需要的人。他甚至會找一種借口說:“哎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呀!”所以這個是很可悲的,若你真的去布施,你不會想得這麼多,因爲你一直感覺到他需要你,感覺到他可憐,你的慈悲心的生起我覺得是至關重要的。
不能用商人的一本萬利,當然我們現在商人(指做買賣的)佛教徒布施,用來把布施當作一種經營,當作一種買賣的行爲來做的,因爲佛教不是一種交易,說我現在拿一塊錢,我存在銀行裏,我將來得什麼萬利。舍一得萬,其實不應這樣講,因爲舍是把我執在舍出來,非常關鍵的,是把我們的我執和我慢把他舍出來。事實上,我們現在有這樣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布施的過程中,不但沒有把我執和我慢布施出去,反而一個更大的我執我慢産生了,應該說這是一種布施的失敗,或者這是什麼?這是一種花錢買來的我執我慢,這是一種交易,是一種商人的行爲。或者有人說我也布施了,佛怎麼不關照我呢?這不是商人的行爲嗎?那麼商人是什麼?當然商人有一個人給他定義,商人就是傷害別人的人,這種說法有他的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因爲經商要有規則,但是在沒有規則的時代,肯定去傷害別人,欺負別人嘛!我們希望商人能夠合理合法的經營,真的能夠利己利他,這樣才是商人,否則的話是損人不利己。
當然據說在西藏,上師經常會收到一些,他不需要的東西,比如說婦女用的繡花鞋,還有所繡的針線包或者一些首飾。這些東西上師根本就不需要,但是上師也依然把他們收下來。上師的解釋是這樣的,其實這是他們他把他們最珍貴的東西拿給我了,同時他也將這種我執我慢布施出來。我認…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