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叁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叁)

  根據錄音整理 尚未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前輩、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昨天我們講到“入”,入是證入的意思,既是證入不思議境界。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菩薩行願爲能入。就是我們要得到普賢菩薩行願的加持,能夠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境界是佛的境界,這種佛的境界首先要破除我法二執。所以你證入真空,就象我們曾經所說過的進入空性。但是衆生是貪著的,我們所有的人或多或少的依舊有貪著。所以被境所轉。一迷一切迷,認爲有一個真實的自我;認爲有一個真實的外境,所以才隨境所轉。

  事實上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有十方無量世界,無量的佛土;我們見不到的,爲什麼?

  因爲貪、嗔、癡;不用說別的,一張紙就能把我們的眼睛擋住。所以有一句成語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要有一片葉子把你的眼睛障礙住了,連泰山你都見不到,更何況十方無量佛土呢?十方世界呢?正是因爲如此呀!我們看不到事情太多了,所以把自己的心作爲道場。不應該用我們的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馳騁,因爲那是六賊,它奪走了我們的法身慧命。但是事實上我們常常又不自覺的羨慕外境,向往外境,向往一些奇異的事情。

  據說曾經有一只青蛙,(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不是特別恰當,但是事實上說明一個問題。)它在水塘裏看到人來人往都到寺院裏拜佛的時候,他想佛是慈悲的,我也去求求吧!所以它就一心的求:“看到人都兩條腿,我是四條腿,讓我兩條腿吧!我像人一樣走路多好呢!”它求來求去呀,佛是如如不動的,有一個天神就被感動了。“給我兩條腿吧,我象人一樣走路多好呢”!于是呀,天神就滿足了它的願望,就讓它變成兩條腿。那麼在池塘旁邊有一片草地,有一條毒蛇,這條毒蛇突然間侵擾了青蛙的領域啊!這些青蛙都紛紛的跳入水中,最後只有這兩條腿的青蛙跑不了,因爲它不能正常……所以學佛人人要正常,一定要正常,不要異想天開,不要胡思亂想,不要你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你又何必要做到呢?你的眼睛不如貓、不如貓頭鷹,你的耳朵不如蝙蝠,但是之所以行的,是我們的思維觀念可以轉變。我們有“人”的思維觀念,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啓示。

  那麼佛無我故,佛無我法二執,所以他能縱覽叁世,融彙十法界無所障礙。

  經典裏說“日月光豈不明也,而盲者不見。”因爲見不到十方佛土,所以覺得沒有十方佛土。我們的信心隨之而淡化,無論是叁世還是十法界都是以空性而議。所以叁世十法界由隱而顯。它能隱起來,它又能夠顯現;若你證得空性,一切都不再成爲困難。由空來示現,既能空有不礙;這個空是真空,有是妙有。若能除去貪、嗔、癡,那麼證入真空,妙有自然顯現。那麼如是則能事事無礙,這樣的境界誰能思議啊!

  所以一般的人能夠考慮到一個佛教徒的追求嗎?很難……然後他說你是因爲這樣的事出家的,你是因爲那樣的事出家的。反正你總的有故事,佛教不否定我們面對的一些因緣,但是事實上,不是有人甯可自殺也不相信佛教麼?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因緣麼?

  所謂普賢菩薩行願品。其中“品”是利別的意思,而“普賢行願”有通別二意。

  就通意而言,叁世諸佛共同之因行,叁世諸佛都要修普賢行願。就別意而說,是指華嚴會上釋迦如來的長子。(如來的長子,有人會說佛怎麼會有兒子?如來呀!是他的法身的長子;法父——法身之父;是法王子。這是從法的空性去探討的,不是我們世間所說的那種血肉之軀的眷屬。)

  那麼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這一品是全部《華嚴經》的關鍵——入法界品;文字簡單,含義卻異常豐富,可以作爲規範,要有普賢十大行願,並且我們可以依之而行持。

  如果我們不能受持全部《華嚴經》,也應當受持此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爲自己的早晚功課,完全可以的。當然有人說我早晚有功課,沒關系,這一品可以作爲功課。其中《大方廣佛華嚴經》屬于經題,《入不可思議解脫界普賢菩薩行願品》屬于品題。

  就是說這一品稱爲——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

  此書有叁種譯本。

  第一種是東晉佛陀跋陀羅法師,也叫覺賢法師。他翻譯過來是五言頌,五言頌的每一句都是五言的。

  第二種是唐代大殿正法師譯,是七言頌。

  第叁種是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般若法師奉昭譯。那麼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四十華嚴,此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那麼所謂唐罽賓叁藏般若奉昭譯。此中,罽賓是北印度迦屍彌羅國的別名。北印度也就是北天竺,梵語迦屍彌羅。此雲,阿賊入,處于山中兵亂不能達到。爲什麼?因爲城牆堅固而得名,兵荒馬亂之年,城池太堅固了攻不下這個城。所以叫阿賊入,是法師的故國。般若叁藏,叁藏般若,般若是法師的名字;叁藏是指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師之大崇福寺譯成。

  四十卷華嚴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及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這是經文。

  經文的意思是在上一品末接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稱贊如來殊勝功德已經結束之際。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殊勝功德,結束的那一刹那,普賢菩薩告訴于會大衆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所謂男子既是丈夫。能發菩提心,即是善男子;能通大方廣,即是大丈夫。那麼如果女人能夠發普提心,能夠通達大方廣的,盡管是女人,那麼心已然是丈夫了。所以丈夫是根據發心而言,不是根據外表,但是我們的外表常常影響我們的發心,所以女中丈夫就更是稀有難得。可見即使是男子,如果不發菩提心,不通達大方廣的話,實在也不能算是丈夫。當然我們不能夠與世間的家庭的丈夫相提並論,那是另一回事,因爲那已經把丈夫世俗化了。其實丈夫是從佛教中來。那麼如來的功德贊歎稱頌不可窮盡,不僅是做爲人贊歎稱頌不可窮盡,就是果地佛也同樣難以說盡;果地的佛也沒有辦法說盡,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久遠的時間,非常非常久遠的時間,相續演說即日以繼日不停的說…….不停的說……也不能說盡。佛陀的功德“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及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把所有的佛刹每一粒的微塵把它變成一劫,日已繼日的永遠永遠的說下去,都沒有辦法說盡如來的功德。

  八十卷華嚴末有偈贊如來功德:“塵刹心念可數之”——像無量的微塵刹的心念,都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飲盡”——大海中的水可以喝幹了;“虛空可量,風可系”——虛空可以去衡量,風可以把它拴住的話;“無能說盡佛功德”——我們也沒有辦法把佛的功德說盡。所以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此中釋迦佛與諸佛互爲主伴,如諸佛贊歎釋迦佛爲主,如是諸佛中可隨意一佛爲主,則釋迦佛爲伴,也同樣是稱頌贊歎,他也不可窮盡。只要隨便舉出一個佛,那麼大家來贊歎,他也不可窮盡。

  下面的經文是“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當年華嚴會上,如果要成就如來殊勝微妙的功德法門,應當如我所修十種廣大行願。即依空發願,依願力行。

  那麼在《無量經》第五節裏面(康生楷譯本)曾說“法藏比丘因地時于定自在王如來學佛,定自在王如來給法藏比丘示現二百二十億諸佛刹土。那真是不可思議,當時法藏比丘看了之後都不是很滿意,所以他五劫思維空性,最後成就自己的極樂世界,接引娑婆世界的衆生。”

  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向大家介紹自己修行的經驗。說如果要成就如來殊勝微妙的功德法門,應當如我所修十種廣大行願,把自己修行的經驗布施給大家。

  所以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最好的供養是佛法。那麼如來殊勝微妙的功德——不期望圓成而自然圓成。所以你期望圓成,你有這樣的行願了,你自然就會圓成。所以多殊勝啊!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就會這樣子。多殊勝啊!

  《華嚴經》的原經文“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王大家都是應該清楚的,肯定是清楚的。讓我們來探討:

  一者,禮敬諸佛,禮者即身禮拜;敬者既以意恭敬,說話思想裏面,意識裏面深深的恭敬。或禮拜過去佛,或禮拜現在佛,或禮拜未來佛都無非是就事相而說的。所以禮拜是就事相而說的。如果就法性佛而言,則是爲了分別,沒有過去佛,沒有現在佛,也沒有未來佛,都是平等一如。當然是就法性佛而言的,事相上講曆曆分明,只是禮拜法性佛,不離事相佛,所以空和有之間不能夠中間有界限,他們本來是平等的。事相佛不障礙法性佛,也就是空性空王;同樣法性佛也不障礙事相佛,禮事相佛不離開法性佛,如是禮法身佛也就是禮報化佛;法身佛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同時也就禮敬了報身佛和化身佛;因爲衆生的根基是有差異的,所以《華嚴經》講的小使、中、頓圓的判教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禮拜也是不同。

  勒那法師有七種禮拜,歸峰大師加上叁種禮拜共爲十種禮拜。十種禮拜:

  第一種是我慢,非常功高我慢;我慢的那種禮拜毫無疑問是不恭敬的,爲色身所障,不能五體投地,故爲我慢禮。他根本低不下這個頭,世俗中人剛剛學佛的人,你讓他去拜佛,他根本就低不下這個頭啊!強大的我慢。

  第二唱和禮,雖也五體投地,而身不端正嚴肅;意業不淨,別人拜某佛,既應事而拜,稱爲唱和禮;就像遊客一樣,他進來之後嘻嘻哈哈的,別人說“你拜佛吧!”他就拜佛,他心根本沒有一點點恭敬,一般的學佛也是差不多,真正的身口意去相應拜佛的人確實不多見。所以都是應付…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