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我们的下手处。所以说,来与没有来过的,或旁观者三者之间是平等的;是运用。所以华严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若不建立空性的话,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只有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他们之间才能彻底的平等。打破他们之间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很难打破的。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人就是人,狗就是狗,佛就是佛;我们回过头可能对智者大师的像顶礼膜拜,掉过头来我们可能对众生横眉立目。我觉得若智者大师有知的话,他一定很不高兴。为什么?他说你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怎么能包住我而不能包住众生呢?更何况《华严经》说:“若无众生,既无如来可成呢!”怎么可这样做呢?他们之间的空性是平等的,不能够去选择的;只有平等的时候,你才可能有成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为围绕。”如如不动都是空性,看到张三是空性,看到李四还是空性,王二是空性,男的,女的也是空性。所以经典里说:“佛见一切诸法,非男非女。”-若你见诸法非男非女,那你的心还会有贪得吗?不会有了,因为你看到的是本质;不再是外表的假相,但我们常看到的是假相,这个人很漂亮,五官端正,因为我们有一个观念,把他设计的很可爱;另一个人五官并不端正,我们马上觉得他很丑陋;事实上这都是我们自己规定的。你长的漂亮,一只鸟飞过来了,被吓跑了,它不认为你漂亮。所以这种价值观念还是建立在我们人性的基础上的,不是佛性,佛性是什么?是空性,佛性是第一义谛也就是真谛,只有你跟真谛相应了,你的佛性就现前了。
事实上,佛教徒必须面对万事万物,面对现实不能做逃跑者,就是因为没有学好,才比较消极。也有人说佛教比较消极,它是比较消极,对杀、盗、淫、妄确实比较消极,不愿干坏事。对于干坏事比较消极,的确如此。有人说佛教比较悲观,是啊!悲——是悲能拔苦,他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恨不能替他,这也是一种悲观,“悲观”的真正意义来自于此。所以佛教是很悲观,这种悲观是慈悲心,而不是悲观厌世,是勇敢的面对现实。就向普贤菩萨曾经说过的“事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身斯有何乐?”看起来佛教把人生都看透了,一天天过去。就象少水的鱼一样,一点乐趣也没有,所以这个佛教是悲观的,记住还有下一句话:“大众当勤精进。”诸位啊!一定要精进。“如就头燃,慎勿放逸,”就象我们救自己头发着火一样,不要放逸,否则你的头发就着光了,可能你自己也要受伤害,整个生命都难以保留,这就是现实。那么面对万物,目的是什么呢?来历炼、来修炼、锻炼自己的无住生心这样的资粮。你能生心吗?无住生心,你是不是执着了?你若执着了的话失败了。没关系,佛法永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叫百折不挠;我失败了一次、两次……可以……可以继续历炼,不断的历炼,不要后悔,只要向过去再见也就是惭愧吧!这个时候,我们一点点会成就的,那么正如读万卷书,还须走万里路。我们读了很多经典,但还得走路啊!你得看看书上说的对不对,如果不走路只是闭门造车的话,是不行的;阅读经典可能越自我陶醉,我执越大,觉得外面的人不如自己。但是当你看到经典里的内容和你生活中能衔接好的话,这就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否则的话,又怎能知道书上所说的道理呢?所以必须要面对现实,面对现实的时候你可以转悟啊!
过去虚云和尚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他说:“曾经有一个屠夫在肉摊上卖肉,大家都争着抢着说买精肉;这个屠夫急了,把刀往肉案子上一插说:哪一个不是精肉?旁边有一个和尚正好经过,马上开悟了。你说:那一个不是精肉?”是啊!哪一个不是佛法?哪一个不是空性,所以广博无涯啊!哪一个不是呢?都是,因为我们有障碍,我们总是说:“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其实都是;只是从最初开始的时候,我们进入了庙里,以为这就是道场,到最后你认识到心才是道场;你认识到心是道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哪里都是道场,不然你会选择的、分别的。
总而言之,大、方、广是一心具备三意。有体、有相、有用。那么既不限于体大,不能够局限于体大,相也是最大的,用也是最大的。所以才称为大,不限于相方,体用也方,不限于用广,体相也广。所以皆随方就圆,没有障碍。
佛法是什么?左右逢圆,没有障碍。我们今天就有障碍,所以我们就警记两个东西对我们的启示。
一种是镜子,所以有一句话:“镜知自明,而丑人不弄”。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就连再丑陋的人也不会骂镜子,为什么呢?因为镜子只是如实倒来而已,最美的人站在镜子前也一样,他总是如实的反映出来。当然这个丑陋是我们的价值观念,需要去调整;同时水也一样,放在方的杯子里它是水,在圆的杯子里它还是水呀!所以要叫随方就圆,圆融无碍。所以在修学的旅途中,如果我们能用镜子和水作为借鉴的话,我们的学佛应该有很长足的进步。我们常常消化不了很多情绪,很多问题,就学一学水吧,学一学镜子,相信我们会得到某些启示。
再举一个例子,体相用,天上有一个月亮是体,地上有水,这是相;水能够映出月亮,这是用;所以没有水不行,就像我们的信仰一样,什么叫感应?心里没有水,怎能映出月亮呢?所以要有一汪信仰的水,没有这个水,是没有办法的。我们一定要使自己的信仰,信心将成为一汪水,映出佛祖,永远把佛放在自己心里,“水能现月”三而一其实就是一个月亮,那个月亮是真的吗?它是因为天上的月亮而显现的。所以不是真的,是幻现,如果认为水中的那个月亮是真的那就错了。一而三,又如法报化三身同样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无始无终的,报身是有始无终的,化身是有始有终的;看起来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化身是映化的身不真实的,报身通过修行得来的,法身是认识空性的感受的。所以他们之间也是没有区别的。有人说是释迦牟尼活80岁,佛陀圆寂了,以为佛陀的身体就是消失了。但是佛陀以另一种映化身而出现,只是你无缘,你若有缘,你一定会同智者大师当年一样,灵山一会因缘未散,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为什么没有呢?没缘!只有证得才能知其然。整个一个过程。大——方——广,只有证得体相用,你才能够知道。否则没办法知道,你可以跟别人说,但别人没办法理解,可能对于佛教徒来讲,这些经典会有某些相应之处;但就世俗人而言,他们不理解我们在干什么,心里对我们有很多评价。当然,我们不会因为这些评价改变我们的信仰,我们想影响他们,但自己先应该把自己的事做好。这就如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据说当年玄奘法师未到印度之前,有一位戒贤律师当时在整个印度探讨,证悟的境界是什么?开悟是什么样的感受?最后戒贤律师说:“言忘虑绝,无有言说。”就算你开悟了,喋喋不休的说,但别人不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当时大家以为这是最圆满的答案了!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不圆满;“言忘虑绝,无有言说”。又是一种什么境界呢?玄奘法师到了印度,最后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就象饮水一样,冷热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能有半点虚假的。所以对佛教徒来讲,不可以“以不正言正”来招摇世人,那么如佛教持戒的不妄语戒更是针对那些不见言见,不正言正的人。所以真正那些下地狱的种子是那些没有成佛,然后跳出来说自己成佛了的人。有这样的人,关门闭了几年关,然后跳出来说自己大彻大悟了,招摇众生。这种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着了魔了;第二种就是成了骗子;这样的人很可悲的,而“大、方、广”是就世俗谛而说的,实则就是一真法界。
用华严的思想,来分为四种法界,这四种法界:
第一个是理法界,所谓的空性啊!
空理——理法界,万事万物无非空理啊!就象我们所说过的无论裙子、帽子、围巾都是一块布,那就是空性,是理法界。
事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从理法界而言呢,就是一个“大”字,“大”——博大,既是块“布”也就是裙子、帽子、围巾的本质是什么?是一块布,那么从事法界而言呢,是“方、广”二字,即是指裙子、帽子、围巾等,当然还有很多么,这是事,事相法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理也就是“布”,也就是空性。
就理事无碍法界而言呢!即是指“大、方”二字,也就只是布与裙子、帽子、围巾等没有差别。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裙子、帽子、围巾都是一块布,跟帽子没有冲突,他们之间没有区别,所以理事无碍法界。
从事事无碍而言呢,就是个“广”字,广是指无量的差别相,无量,很多很多…….广博无涯,没有边际;可以说是裙子、帽子、也可以说窗帘、也可以说布鞋、任何一个事物上体现出来的都是空性,何妨任何一件事物没有关系,所以叫“事事无碍。”
《华严经》的四境界是很了不起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这是华严的境界。
所以真正能够达到那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正如《华严经》有个金狮子章,金子和狮子的关系是什么?狮子是表象的——是事,理是什么?是金子,通过狮子认识到是金子。举一个例子,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六道,他们的本质是什么?是空性。我们估且把它也用泥或用金子制造出六道轮回,他们的本质都是金子。如永嘉禅师证道歌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绝后空空无大千”我们其实在做梦啊!在梦里,一会儿西方,一会儿北方,一会儿天津,一会儿上海,一会儿北京,溜来荡去,就在梦里再转。如果你真正醒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并没有去南京或是北京,也没有去上海,有人说我去了,对不起!你那是在做梦…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