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我們的下手處。所以說,來與沒有來過的,或旁觀者叁者之間是平等的;是運用。所以華嚴經有這樣的一句話“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爲什麼沒有差別?,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若不建立空性的話,他們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只有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他們之間才能徹底的平等。打破他們之間的界限,這種界限是很難打破的。
所以我們總是認爲人就是人,狗就是狗,佛就是佛;我們回過頭可能對智者大師的像頂禮膜拜,掉過頭來我們可能對衆生橫眉立目。我覺得若智者大師有知的話,他一定很不高興。爲什麼?他說你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怎麼能包住我而不能包住衆生呢?更何況《華嚴經》說:“若無衆生,既無如來可成呢!”怎麼可這樣做呢?他們之間的空性是平等的,不能夠去選擇的;只有平等的時候,你才可能有成就。正是因爲如此,我們說:“雖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爲圍繞。”如如不動都是空性,看到張叁是空性,看到李四還是空性,王二是空性,男的,女的也是空性。所以經典裏說:“佛見一切諸法,非男非女。”-若你見諸法非男非女,那你的心還會有貪得嗎?不會有了,因爲你看到的是本質;不再是外表的假相,但我們常看到的是假相,這個人很漂亮,五官端正,因爲我們有一個觀念,把他設計的很可愛;另一個人五官並不端正,我們馬上覺得他很醜陋;事實上這都是我們自己規定的。你長的漂亮,一只鳥飛過來了,被嚇跑了,它不認爲你漂亮。所以這種價值觀念還是建立在我們人性的基礎上的,不是佛性,佛性是什麼?是空性,佛性是第一義谛也就是真谛,只有你跟真谛相應了,你的佛性就現前了。
事實上,佛教徒必須面對萬事萬物,面對現實不能做逃跑者,就是因爲沒有學好,才比較消極。也有人說佛教比較消極,它是比較消極,對殺、盜、淫、妄確實比較消極,不願幹壞事。對于幹壞事比較消極,的確如此。有人說佛教比較悲觀,是啊!悲——是悲能拔苦,他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恨不能替他,這也是一種悲觀,“悲觀”的真正意義來自于此。所以佛教是很悲觀,這種悲觀是慈悲心,而不是悲觀厭世,是勇敢的面對現實。就向普賢菩薩曾經說過的“事日已過,命已隨減,如少水魚身斯有何樂?”看起來佛教把人生都看透了,一天天過去。就象少水的魚一樣,一點樂趣也沒有,所以這個佛教是悲觀的,記住還有下一句話:“大衆當勤精進。”諸位啊!一定要精進。“如就頭燃,慎勿放逸,”就象我們救自己頭發著火一樣,不要放逸,否則你的頭發就著光了,可能你自己也要受傷害,整個生命都難以保留,這就是現實。那麼面對萬物,目的是什麼呢?來曆煉、來修煉、鍛煉自己的無住生心這樣的資糧。你能生心嗎?無住生心,你是不是執著了?你若執著了的話失敗了。沒關系,佛法永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叫百折不撓;我失敗了一次、兩次……可以……可以繼續曆煉,不斷的曆煉,不要後悔,只要向過去再見也就是慚愧吧!這個時候,我們一點點會成就的,那麼正如讀萬卷書,還須走萬裏路。我們讀了很多經典,但還得走路啊!你得看看書上說的對不對,如果不走路只是閉門造車的話,是不行的;閱讀經典可能越自我陶醉,我執越大,覺得外面的人不如自己。但是當你看到經典裏的內容和你生活中能銜接好的話,這就叫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否則的話,又怎能知道書上所說的道理呢?所以必須要面對現實,面對現實的時候你可以轉悟啊!
過去虛雲和尚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公案,他說:“曾經有一個屠夫在肉攤上賣肉,大家都爭著搶著說買精肉;這個屠夫急了,把刀往肉案子上一插說:哪一個不是精肉?旁邊有一個和尚正好經過,馬上開悟了。你說:那一個不是精肉?”是啊!哪一個不是佛法?哪一個不是空性,所以廣博無涯啊!哪一個不是呢?都是,因爲我們有障礙,我們總是說:“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其實都是;只是從最初開始的時候,我們進入了廟裏,以爲這就是道場,到最後你認識到心才是道場;你認識到心是道場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哪裏都是道場,不然你會選擇的、分別的。
總而言之,大、方、廣是一心具備叁意。有體、有相、有用。那麼既不限于體大,不能夠局限于體大,相也是最大的,用也是最大的。所以才稱爲大,不限于相方,體用也方,不限于用廣,體相也廣。所以皆隨方就圓,沒有障礙。
佛法是什麼?左右逢圓,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就有障礙,所以我們就警記兩個東西對我們的啓示。
一種是鏡子,所以有一句話:“鏡知自明,而醜人不弄”。我們站在鏡子面前,就連再醜陋的人也不會罵鏡子,爲什麼呢?因爲鏡子只是如實倒來而已,最美的人站在鏡子前也一樣,他總是如實的反映出來。當然這個醜陋是我們的價值觀念,需要去調整;同時水也一樣,放在方的杯子裏它是水,在圓的杯子裏它還是水呀!所以要叫隨方就圓,圓融無礙。所以在修學的旅途中,如果我們能用鏡子和水作爲借鑒的話,我們的學佛應該有很長足的進步。我們常常消化不了很多情緒,很多問題,就學一學水吧,學一學鏡子,相信我們會得到某些啓示。
再舉一個例子,體相用,天上有一個月亮是體,地上有水,這是相;水能夠映出月亮,這是用;所以沒有水不行,就像我們的信仰一樣,什麼叫感應?心裏沒有水,怎能映出月亮呢?所以要有一汪信仰的水,沒有這個水,是沒有辦法的。我們一定要使自己的信仰,信心將成爲一汪水,映出佛祖,永遠把佛放在自己心裏,“水能現月”叁而一其實就是一個月亮,那個月亮是真的嗎?它是因爲天上的月亮而顯現的。所以不是真的,是幻現,如果認爲水中的那個月亮是真的那就錯了。一而叁,又如法報化叁身同樣是一而叁;叁而一,法身是無始無終的,報身是有始無終的,化身是有始有終的;看起來叁者之間是有區別的,但是化身是映化的身不真實的,報身通過修行得來的,法身是認識空性的感受的。所以他們之間也是沒有區別的。有人說是釋迦牟尼活80歲,佛陀圓寂了,以爲佛陀的身體就是消失了。但是佛陀以另一種映化身而出現,只是你無緣,你若有緣,你一定會同智者大師當年一樣,靈山一會因緣未散,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爲什麼沒有呢?沒緣!只有證得才能知其然。整個一個過程。大——方——廣,只有證得體相用,你才能夠知道。否則沒辦法知道,你可以跟別人說,但別人沒辦法理解,可能對于佛教徒來講,這些經典會有某些相應之處;但就世俗人而言,他們不理解我們在幹什麼,心裏對我們有很多評價。當然,我們不會因爲這些評價改變我們的信仰,我們想影響他們,但自己先應該把自己的事做好。這就如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據說當年玄奘法師未到印度之前,有一位戒賢律師當時在整個印度探討,證悟的境界是什麼?開悟是什麼樣的感受?最後戒賢律師說:“言忘慮絕,無有言說。”就算你開悟了,喋喋不休的說,但別人不清楚你到底在講什麼?當時大家以爲這是最圓滿的答案了!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這不圓滿;“言忘慮絕,無有言說”。又是一種什麼境界呢?玄奘法師到了印度,最後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就象飲水一樣,冷熱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能有半點虛假的。所以對佛教徒來講,不可以“以不正言正”來招搖世人,那麼如佛教持戒的不妄語戒更是針對那些不見言見,不正言正的人。所以真正那些下地獄的種子是那些沒有成佛,然後跳出來說自己成佛了的人。有這樣的人,關門閉了幾年關,然後跳出來說自己大徹大悟了,招搖衆生。這種人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著了魔了;第二種就是成了騙子;這樣的人很可悲的,而“大、方、廣”是就世俗谛而說的,實則就是一真法界。
用華嚴的思想,來分爲四種法界,這四種法界:
第一個是理法界,所謂的空性啊!
空理——理法界,萬事萬物無非空理啊!就象我們所說過的無論裙子、帽子、圍巾都是一塊布,那就是空性,是理法界。
事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從理法界而言呢,就是一個“大”字,“大”——博大,既是塊“布”也就是裙子、帽子、圍巾的本質是什麼?是一塊布,那麼從事法界而言呢,是“方、廣”二字,即是指裙子、帽子、圍巾等,當然還有很多麼,這是事,事相法表現出來的。表現出來的理也就是“布”,也就是空性。
就理事無礙法界而言呢!即是指“大、方”二字,也就只是布與裙子、帽子、圍巾等沒有差別。他們之間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裙子、帽子、圍巾都是一塊布,跟帽子沒有沖突,他們之間沒有區別,所以理事無礙法界。
從事事無礙而言呢,就是個“廣”字,廣是指無量的差別相,無量,很多很多…….廣博無涯,沒有邊際;可以說是裙子、帽子、也可以說窗簾、也可以說布鞋、任何一個事物上體現出來的都是空性,何妨任何一件事物沒有關系,所以叫“事事無礙。”
《華嚴經》的四境界是很了不起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這是華嚴的境界。
所以真正能夠達到那種“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正如《華嚴經》有個金獅子章,金子和獅子的關系是什麼?獅子是表象的——是事,理是什麼?是金子,通過獅子認識到是金子。舉一個例子,六道輪回是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六道,他們的本質是什麼?是空性。我們估且把它也用泥或用金子製造出六道輪回,他們的本質都是金子。如永嘉禅師證道歌裏說:“夢裏明明有六趣,絕後空空無大千”我們其實在做夢啊!在夢裏,一會兒西方,一會兒北方,一會兒天津,一會兒上海,一會兒北京,溜來蕩去,就在夢裏再轉。如果你真正醒來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並沒有去南京或是北京,也沒有去上海,有人說我去了,對不起!你那是在做夢…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