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P3

  ..续本文上一页。”师言:“然汝先何故言无违我语乎?”时我辞穷,不知何答。师又言:“如是汝须当知凡事,如意能作者,为往生令汝杀千人,而汝应即能杀之。然若无杀一人之业者,即不敢杀也。又不杀者,亦非汝心之善,或无杀心,有时亦敢杀百人千人,亦所不知。”

  我师如是之说,但为诫我等,不可对善而作我善,对恶而作我恶,作狭劣见解,而失落本愿不思议之救云。(《叹异钞》第十三条,后有长文难具引)

  宗舜驽钝,请高明解释此段之意究竟何在。

  答复:引慧净法师翻译的《叹异钞》第十三章 (怖畏罪恶之异义)供大家了解原意:

  以弥陀本愿之不思议,而不惧恶,谓之“本愿夸”,不得往生之说。

  此事者:既疑本愿,亦不知善恶之宿业也。起善心是宿善所催故,思恶事亦恶业使然也。

  亲鸾上人曰:应知造恶虽小如兔毛羊毛之尖端微尘,亦无非宿业。

  一时师问曰:唯圆!汝信我语乎?

  答曰:然也。

  师又问:若尔者,不违我语乎?

  因再问故,答以:谨领教言。

  师曰:先,往杀千人,可否?如此则往生一定。

  答曰:言虽如此,然以此身器量,即虽一人,亦不能杀得。

  师诘曰:若尔者,何故言不违亲鸾之语乎?以此可知:若凡事可以任心者,则所言之为往生故,令杀千人,即能杀之;然而,无杀一人之业缘者,不能杀害也,非我心之善而不杀;又虽思不害,亦有杀百、千人之事。

  师作此说者,为诫我等:不可谓心善是往生之助,心恶是往生之障,而不知本愿不思议之救度也。

  上人在世之昔,传闻有堕于邪见之人言:“为救度造恶者本愿故,而好故造恶业,以为往生业因,致受种种恶评。”上人致书严诫曰:“不可因药而好毒”。此为止彼之邪见也,绝非言恶是往生之障。

  若持戒持律方能信本愿者,我等如何能离生死;虽卑贱之身,得遇本愿者,诚然可夸赞也。虽如此,自身不具之恶业者,亦非随意可造也。上人又言:“在河海曳网垂钓为渡世者,在山野狩猎捕鸟为生计者、务农者、经商者,皆同因宿业故。应作之业缘若催时,任何行为亦作之。近顷,有后世者态之人,以为善者方能念佛;或于道场贴文示曰:”曾犯某某事者,不准入道场。“岂非外示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者乎!夸本愿而造罪,亦是宿业之催故;因此,善事、恶事皆任业报,唯专信本愿,方是他力。《唯信钞》亦言:”是否知弥陀仅有多少力量,而以为罪业之身难得救度乎?“亦惟有本愿夸之心,归凭他力之信心,方决定故也。

  凡断尽恶业之后,始可信本愿者,固可无本愿夸之念;然而烦恼若断,即已成佛;弥陀为佛思维五劫之愿,则毫无意义矣!

  以本愿夸诫人者,自身亦是烦恼、不净具足之人也,既如此,岂非本愿夸乎。究竟如何之恶是本愿夸,如何之恶非本愿夸?反而觉其幼稚也。

  [译注] ”后世者态“:故作修行者之态。

  宗舜按:居士但引全文,未作说明,宗舜不知道居士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只好又不惜眉毛了。此段文字的要害,在于认为今生的为善为恶,都是前世业因使然,即前文所谓”发善心,亦是宿善之所催;作恶事,亦是恶业之所然。“这话应该是对了一半,因为佛教不是定命论。佛教更强调今生的断恶修善,断除恶缘,使恶果不生;勤修善业,促使善缘成熟,使善果早熟。在《无量寿经》等中,这些话实在太多了。而净土真宗认为宿业既定,行善是过去的善因驱使,造恶也是过去的恶因驱使,所以不需要害怕造恶。而且如果过去没有恶因,今生想造恶也造不成,所以”善事、恶事皆任业报“。

  但是,佛教讲的因果并不是亲鸾所说的这种呆板的因果!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有宿业使然,也有新起的”一念无明“导致的新业。从十二因缘来看,修道者就是要认识人生痛苦的成立原因(流转门),进而修解脱道,灭除烦恼而证悟(还灭门)。导致众生流转之因,关键是烦恼。造业而不受报,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业“是亲因缘,”惑“是俱有缘。没有俱有缘,但靠亲因缘,”业“是不能生起的。阿罗汉断惑之后,宿业仍在,但不能生,也就不受报。《菩提道次第略论》明烦恼生起之相云:”能成流转之因,虽须惑业二者,然以烦恼为主。若无烦恼,昔所集业纵越数量,如无水土等之种子,不能生芽。于业,若无俱有因,亦不生苦芽故。若有烦恼,虽无先业,亦可于彼无间从新积集而取后蕴故也。“(卷三)比照上面所引亲鸾所说:”若凡事可以任心者,则所言之为往生故,令杀千人,即能杀之;然而,无杀一人之业缘者,不能杀害也,非我心之善而不杀;又虽思不害,亦有杀百、千人之事。“可以看出,亲鸾的”任业报“说是典型的定命论,是外道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既然造恶是宿业不可避免,就算纵情造恶,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无力对抗宿业呀。有善不为也没有可惭愧的,因为我们没有宿业呀。那么,结果只能鼓励大家消极行善,积极造恶。就算亲鸾自己苦口婆心地说”不可因药而好毒“,后果岂是他能控制的!源空当年创本愿念佛说,门下就大肆诽谤他宗,倡言念佛门无有戒行,让大家无恐造恶,弄的源空只好写了个《七条起请文》,规范门下的行为。但是,源空的弟子并没有认真遵守这七条禁戒,因为按照净土真宗的教义,既不可能不批评他宗,又不可能严持戒律。最后,源空弟子二人因私通宫女,引发朝廷禁止专修念佛,源空也被处以流放。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前车之鉴,能不深思!

  8、所引别时意趣,更是善导大师早已否定了的

  宗舜按:所谓别时意趣,是佛说法中四意趣之一,见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善导大师之批评,侧重于对十声是否往生的评判上。对五逆十恶的人来说,临终至诚恳切之十声,当然可以当下往生,并非别时。如说别时,是违经之谈,善导大师破斥有理(注意,这是有的”通论之家“的观点,并非无著菩萨的观点)。但是,弥陀既然成佛,我们(一切凡夫都在内)决定往生,这个往生,是不是当下?是不是别时意趣?如果我们还没有往生原因是什么?善导大师破的是什么,请再详细读《四帖疏》。

  答复:什么时候往生?无量寿经:”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宗舜按:佩服佩服,居士真高明,引一句经,就想将这个大关节蒙混过去(或者根本不懂宗舜说些什么?)。宗舜如今只好不惜眉毛,缠住不放,说得清楚些。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具足信愿的人什么时候(今生、他生。后者就是别时。)往生的问题,而是请教居士无信无愿的人什么时候往生的问题。

  一切众生最终当往生成佛,这话不错,否则,如经中所讲,”不取正觉“。但是,往生要靠信愿,有信愿才能往生。现在的情况是,有很多人如果现在还没有信愿,他们会不会往生?这一生都不信亦无愿,这一生会不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不是别时是什么?别时作为佛说法的一种意趣,善导大师有这个本事否定?如果不与事实经论相吻合,就是善导大师否定了,也不行!依人还是依法?何况善导大师并没有否定别时意趣,否定的是对临终十念即生的错误理解,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宗舜还是居士会错了《四帖疏》之意?请再读再读!

  9、所引杨仁山说正行杂行完全歪曲善导大师愿意

  宗舜按:请高明详谈所以,不要作此笼统蒙混之说。

  答复:善导大师: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宗舜按:居士所说,大概是指杨仁山居士”评《选择本愿念佛集》“和”评《真宗教旨》“等文中的几段话:

  ”《本集》(按,即《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云:“上辈之中,虽说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而本愿中更无余行,三辈俱依上本愿,故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一向者,对二向三向等之言也。……(中略)虽先说余行,后云一向专念。明知废诸行唯用念佛,故云一向。”

  (杨仁山评)此段所论“一向”之言,甚违经意。经中所说菩提心及诸功德,皆是念佛行门。良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摄一切法,方见纯杂无碍妙用,即得名为一向专念也。若如此中所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者,则经中有自语相违之过。何以故?经文明明一联说下,绝无废归之意也。且著衣吃饭,亦是杂行,便利睡眠,亦是杂行。必须不食不眠,一口气念到死,方合此《集》引证“一向”之言也?佛经何等深妙,而以浅见测之,岂不贻误后人哉?“(”评《选择本愿念佛集》“)

  ”又第十号云:“真俗之名,有重重之义。本宗假以安心门为真谛,以伦常门为俗谛。本宗既开许畜妻,不能无五伦。既有五伦,不能不履其道,是为俗谛。凡夫之罪虽大,较诸愿力,不啻沧海一粟,所以不问吃肉畜妻也。众生之善为有漏,弥陀之报土为无漏。有漏之善,不可以生于无漏土。”

  (杨仁山评)第十号所说,尽是杂行杂修,何以前文力扫诸行,岂所扫者是出世行,而不扫者是世间行乎?夫世间行长生死业,而出世行逆生死流。孰正孰反,必有能辨之者。

  伦常门是世善,世善尚不废,何为偏废出世善耶?一切世善,均在菩萨万行中摄,但能回向净土,则成往生业,否则人天果报而已。发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无漏;不发菩提心,虽修五度,总属有漏。“(”评《真宗教旨》“)

  ”原书云:“居士以著衣吃饭、便利睡眠为杂行,佛者之口气,须禁此不祥语矣!”

  (杨仁山评)宗门参禅者,每云除吃饭便利是杂用心,律中在著衣、吃饭、睡眠上,制戒数十条,何谓佛者不应说?岂不闻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乎?不祥之语…

《关于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