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录其文如下: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谓凡夫烦障故生种种异见不
成圣法而假立也 当知四种唯依心立即是
异生无相定无相事灭尽定此四六七识断灭时立
成不成言成者云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
因果等法通凡圣者圣者及仏亦种上起现行
行蕴摄者为是行故因何义得不相应 答夫是
相应须为有体此不相应是无体又不与心识同根
心所与同心故 又此不与心王同一剎那起名不相
应又不与心同生同灭
这段文字的内容,解释的是《百法明门论》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的有关问题。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这是为唐/昙旷所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作的注释。现将两者对照如下:
如:《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说:
七,唯依心不得分位建立一种,谓异生性。依见惑种,令心、心所不成圣法,而假立故。
浙敦099则说: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谓凡夫烦障故,生种种异见,不成圣法,而假立也。
结合《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前面的解释,可见浙博099所说不谬:
异生性者,谓诸圣者皆名同生,而诸凡愚名曰异生。由见所断二种障故,令诸凡愚异见而生,异趣而生,异类而生,即二障种未永害位,能障圣道,名异生性。是异之生,异生之性,皆依主释。由此性故不得圣法,故小乘中别名非得。
如:《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说:
当知四种唯依心立,二十通依色心假说。由此亦通凡圣位有,故唯识论所引经说:补特伽罗成就善恶,圣者成就十无学法。又说:异生不成就圣法,诸阿罗汉不成就烦恼。成不成,言显得非得。亦说堕在圣同分故。其灭尽定圣者得故。因果等法通凡圣故。五蕴之中,皆行蕴所摄,说此皆是不相应行故。亦是法处法界所收,余不摄者,皆此摄故。诸余门义如理应思。
浙敦099则说:
当知四种唯依心立,即是异生、无相(想)定、无相(想)事、灭尽定此四。六七识断灭时立。成不成,言成者,云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因果等法通凡圣者,圣者及佛,亦种上起现行。行蕴摄者,为是行故,因何义得不相应?答:夫是相应,须为有体。此不相应,是无体。又不与心识同根,心所与同心故。又此不与心王同一剎那起,名不相应。又不与心同生同灭。
不过,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无法知道这一批注的作者是谁,只能等待将来有更多的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注疏
9、浙敦100(浙博075)佛经残片(47)
案:原件共12行,每行20字。今录其文如下:
道告诸众生 一切悉听之 吾与人民等 同受无量□
行之如追蹇 驾力可得其 游豫入三徒 功永三减成
天尊不虚说 彰业必显名 功就不居之 退身不处之
但行无厌惓 果感云舆迎 玄台六合室 自然登举行
无为漡政场 设之于苦新 应化示天庭 功修百行足
通达无上京 以子不才知 见诫胡疑生 泄本无为志
孤侃示火中 见徒入火终 心腹自谓是 变化紫炁□
群狩对门坐 自睹不得入 心怀怨叹之 泣哭师闻□
引道得睹之 同犮紫金颜 回业三天地 (后残)
于金诸来群 勿使习斯之 用之便感(后残)
苦亦不得惮 一心奉无疑 行□(后残)
无量不思议 遥睹三天基 □(后残)
从内容来看,这显然不是佛经残片,而是道经残片。文中“道告诸众生”、“天尊不虚说”、“功就不居之,退身不处之”、“玄台”、“云舆”、“紫炁” 等典型的道教用语可证。
故此件可拟名为:道经残片
10、浙敦106(浙博081)佛经残片(48)
案:原件存7行,每行16字至19字不等。今録其文如下:
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为上首又与无量虚空
神江海神泉原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
舍宅神水神火神风神土神山神地神宫殿
等神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
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
界皆作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
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
考其内容,抄写的是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一段:
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为上首。又与无量虚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风神、土神、山神、石神、宫殿等神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49)
故此件可拟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残片(50)
11、浙敦126(浙博101)佛经残片(51)
案:原件存12行,今録其文如下:
罗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远离是
法行檀波罗蜜是则照明菩萨道如是须菩提
菩萨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萨道具足已能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等十八一诸佛身无
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
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
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
切身业随智能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能行十五
一切意业随智能行十六智能知见过去世无阂
无障十七智能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
智能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考其内容,抄写的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释照明品第八十一”(卷第九十一)和“释四念处品第十九”(卷四十八)中的内容。原文如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萨道,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具足菩萨道、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罗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远离是法,行檀波罗蜜,是则照明菩萨道。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萨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52)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能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能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能行。十六智能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十七智能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十八智能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53)
原件在第5行“亦如是”3字下,加一墨线表示上下文之区别,可见,抄者先抄写了“释照明品”中的内容后,又抄写了前面“释四念处品”中对“十八不共法”的解释。当然,前段原本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具足品第八十一”中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先抄写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段落,然后再抄写《大智度论》中的解释。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智度论抄本残片(54)
12、浙敦162(浙博137)讲经次第(55)
案:此件拟题不当。原件存上中下三段,依次録文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
后入文正释三
初总摽
后别释四
初结前生后
次正诵戒相二
后结劝修学
初释轻垢
二明制意
三明广略
四科其文
初科判
后随释
从内容来看,这不是讲经的次第,而是典型的佛经科文(科判)。所谓科文,就是注释者为方便解释经论而将内容分成数段,再以精简扼要的文字标示出各部分之内容,是我国古代疏释经论者常用的诠释方式。依据分科可以获知该书之简明内容及义旨脉络,并能定出注释者对于该书之大体见解。这一方法,始于东晋/道安。现按照科文的规则,加数字标识(表示标题级数)整理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1)
初总摽(2)
后别释四(2)
初释轻垢(3)
二明制意(3)
三明广略(3)
四科其文(3)
后入文正释三(1)
初结前生后(2)
次正诵戒相二(2)
初科判(3)
后随释(3)
后结劝修学(2)
从内容来看,这是为梵网菩萨戒的轻垢罪篇作的科文。如新罗/太贤《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说:
《经》:佛告诸菩萨至四十八轻今当说。述曰:此下别诵轻戒。此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次第诵出,后结劝奉行。此初也。此诸轻戒随其意乐,有犯、无犯,是染、非染,耎中上品,应当了知。(56)
日本凝然为唐/法藏的《梵网戒本疏》作的《梵网戒本疏日珠钞》卷五十也说:
上轻垢罪释文之初科为三段:初结前生后,二正显戒相,三结劝修学。彼第三者,今此经戒总结段也。(57)
不过,因科文内容有限,目前不能断定这究竟是为《梵网经》作的科文还是为唐/法藏《梵网戒本疏》作的科文。
故此件可拟名为:梵网菩萨戒轻垢罪篇科文
13、浙敦170(浙博145)佛经残片(58)
浙敦171(浙博146)佛经残片(5…
《《浙藏敦煌文献》佛教资料考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