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浙藏敦煌文獻》佛教資料考辨▪P3

  ..續本文上一頁錄其文如下: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謂凡夫煩障故生種種異見不

  成聖法而假立也  當知四種唯依心立即是

  異生無相定無相事滅盡定此四六七識斷滅時立

  成不成言成者雲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

  因果等法通凡聖者聖者及仏亦種上起現行

  行蘊攝者爲是行故因何義得不相應 答夫是

  相應須爲有體此不相應是無體又不與心識同根

  心所與同心故 又此不與心王同一剎那起名不相

  應又不與心同生同滅

  

  這段文字的內容,解釋的是《百法明門論》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的有關問題。經過研究,我們認爲這是爲唐/昙曠所撰《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作的注釋。現將兩者對照如下:

  如:《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說:

  

  七,唯依心不得分位建立一種,謂異生性。依見惑種,令心、心所不成聖法,而假立故。

  

  浙敦099則說: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謂凡夫煩障故,生種種異見,不成聖法,而假立也。

  

  結合《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前面的解釋,可見浙博099所說不謬:

  

  異生性者,謂諸聖者皆名同生,而諸凡愚名曰異生。由見所斷二種障故,令諸凡愚異見而生,異趣而生,異類而生,即二障種未永害位,能障聖道,名異生性。是異之生,異生之性,皆依主釋。由此性故不得聖法,故小乘中別名非得。

  

  如:《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說:

  

  當知四種唯依心立,二十通依色心假說。由此亦通凡聖位有,故唯識論所引經說: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亦說墮在聖同分故。其滅盡定聖者得故。因果等法通凡聖故。五蘊之中,皆行蘊所攝,說此皆是不相應行故。亦是法處法界所收,余不攝者,皆此攝故。諸余門義如理應思。

  

  浙敦099則說:

  

  當知四種唯依心立,即是異生、無相(想)定、無相(想)事、滅盡定此四。六七識斷滅時立。成不成,言成者,雲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因果等法通凡聖者,聖者及佛,亦種上起現行。行蘊攝者,爲是行故,因何義得不相應?答:夫是相應,須爲有體。此不相應,是無體。又不與心識同根,心所與同心故。又此不與心王同一剎那起,名不相應。又不與心同生同滅。

  

  不過,由于文獻的缺乏,我們無法知道這一批注的作者是誰,只能等待將來有更多的資料來解決這些問題。

  故此件可擬名爲: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注疏

  

  9、浙敦100(浙博075)佛經殘片(47)

  案:原件共12行,每行20字。今錄其文如下:

  

  道告諸衆生 一切悉聽之 吾與人民等 同受無量□

  行之如追蹇 駕力可得其 遊豫入叁徒 功永叁減成

  天尊不虛說 彰業必顯名 功就不居之 退身不處之 

  但行無厭惓 果感雲輿迎 玄臺六合室 自然登舉行 

  無爲漡政場 設之于苦新 應化示天庭 功修百行足 

  通達無上京 以子不才知 見誡胡疑生 泄本無爲志 

  孤侃示火中 見徒入火終 心腹自謂是 變化紫炁□ 

  群狩對門坐 自睹不得入 心懷怨歎之 泣哭師聞□ 

  引道得睹之 同犮紫金顔 回業叁天地 (後殘)

  于金諸來群 勿使習斯之 用之便感(後殘)

  苦亦不得憚 一心奉無疑 行□(後殘)

  無量不思議 遙睹叁天基 □(後殘)

  

  從內容來看,這顯然不是佛經殘片,而是道經殘片。文中“道告諸衆生”、“天尊不虛說”、“功就不居之,退身不處之”、“玄臺”、“雲輿”、“紫炁” 等典型的道教用語可證。

  

  故此件可擬名爲:道經殘片

  

  10、浙敦106(浙博081)佛經殘片(48)

  案:原件存7行,每行16字至19字不等。今録其文如下:

  

  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爲上首又與無量虛空

  神江海神泉原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

  舍宅神水神火神風神土神山神地神宮殿

  等神皆來集會時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

  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叁千大千世

  界皆作金色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

  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

  

  考其內容,抄寫的是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一段: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爲上首。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時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叁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49)

  

  故此件可擬名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殘片(50)

  

  11、浙敦126(浙博101)佛經殘片(51)

  案:原件存12行,今録其文如下:

  

  羅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遠離是

  法行檀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

  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

  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

  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等十八一諸佛身無

  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

  無不知舍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

  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

  切身業隨智能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能行十五

  一切意業隨智能行十六智能知見過去世無閡

  無障十七智能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十八

  智能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

  

  考其內容,抄寫的是姚秦/鸠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釋照明品第八十一”(卷第九十一)和“釋四念處品第十九”(卷四十八)中的內容。原文如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十八空、叁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薩道,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菩薩摩诃薩當雲何具足菩薩道、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羅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遠離是法,行檀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能,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52)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摩诃衍,所謂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一諸佛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能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能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能行。十六智能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十七智能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十八智能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诃薩摩诃衍,以不可得故。(53)

  

  原件在第5行“亦如是”3字下,加一墨線表示上下文之區別,可見,抄者先抄寫了“釋照明品”中的內容後,又抄寫了前面“釋四念處品”中對“十八不共法”的解釋。當然,前段原本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具足品第八十一”中的內容,也可以理解爲先抄寫的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段落,然後再抄寫《大智度論》中的解釋。

  

  故此件可擬名爲:大智度論抄本殘片(54)

  

  12、浙敦162(浙博137)講經次第(55)

  案:此件擬題不當。原件存上中下叁段,依次録文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

  後入文正釋叁

  

  初總摽

  後別釋四

  初結前生後

  次正誦戒相二

  後結勸修學

  

  初釋輕垢

  二明製意

  叁明廣略

  四科其文

  初科判

  後隨釋

  

  從內容來看,這不是講經的次第,而是典型的佛經科文(科判)。所謂科文,就是注釋者爲方便解釋經論而將內容分成數段,再以精簡扼要的文字標示出各部分之內容,是我國古代疏釋經論者常用的诠釋方式。依據分科可以獲知該書之簡明內容及義旨脈絡,並能定出注釋者對于該書之大體見解。這一方法,始于東晉/道安。現按照科文的規則,加數字標識(表示標題級數)整理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1)

  初總摽(2)

  後別釋四(2)

  初釋輕垢(3)

  二明製意(3)

  叁明廣略(3)

  四科其文(3)

  後入文正釋叁(1)

  初結前生後(2)

  次正誦戒相二(2)

  初科判(3)

  後隨釋(3)

  後結勸修學(2)

  

  從內容來看,這是爲梵網菩薩戒的輕垢罪篇作的科文。如新羅/太賢《梵網經古迹記》卷下末說:

  

  《經》:佛告諸菩薩至四十八輕今當說。述曰:此下別誦輕戒。此中有叁:初結前生後,次次第誦出,後結勸奉行。此初也。此諸輕戒隨其意樂,有犯、無犯,是染、非染,耎中上品,應當了知。(56)

  

  日本凝然爲唐/法藏的《梵網戒本疏》作的《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五十也說:

  

  上輕垢罪釋文之初科爲叁段:初結前生後,二正顯戒相,叁結勸修學。彼第叁者,今此經戒總結段也。(57)

  

  不過,因科文內容有限,目前不能斷定這究竟是爲《梵網經》作的科文還是爲唐/法藏《梵網戒本疏》作的科文。

  

  故此件可擬名爲:梵網菩薩戒輕垢罪篇科文

  

  13、浙敦170(浙博145)佛經殘片(58)

  浙敦171(浙博146)佛經殘片(5…

《《浙藏敦煌文獻》佛教資料考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