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浙藏敦煌文獻》佛教資料考辨▪P4

  ..續本文上一頁9)

  案:原件兩頁,各存16行,今録其文如下:

  

  複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若唯世俗見如來者則不決定若以勝義

  見如來者是則決定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第六增上王染時染自取于無染不染染者名愚夫

  今此頌中第六增上王者謂心意識若有已

  度五暴流未度第六意暴流爾時其心隨逐

  諸定所有愛味故名染時複有補特伽羅于

  長夜染取爲己有于可愛法執藏不舍是故

  說彼爲染自取貪名爲染因貪所生當來世

  苦亦名爲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隨功用

  攝受遮止修意對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現

  法中無有染汙于無染心此染自取當來世

  中因彼諸苦亦無有染若有于彼隨作功用

  而不攝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對治作意□□

  此苦因長夜受苦于此苦因□(後殘)

  愚夫

  

  尊或弟子所設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

  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隨煩惱纏染汙其心尚

  不如實發露己過況能信解修諸善法如是

  當知于彼善說法毗柰耶相應善法二種心

  城皆不能入何況複能取爲己有

  複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在家出家總由四種雜染因緣失壞善說

  法毗柰耶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如龜藏支于自诮 苾蒭善攝意尋思

  無所依止不惱他 證般涅槃無所謗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舍叁惡尋所

  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舍初靜慮地諸善

  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于其自

  诮略攝尋思亦複如是無尋無伺定者應知

  此上乃至有頂彼于此定正安住時不生愛

  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和易可□□

  

  這兩殘頁原本爲一件而被人撕裂爲二,故字迹、紙質等特征完全一致。抄寫的是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中的內容:

  

  複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見如來者,則不決定。若以勝義見如來者,是則決定。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第六增上王染時染自取

  于無染不染染者名愚夫

  今此頌中,第六增上王者,謂心意識。若有已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爾時其心隨逐諸定所有愛味,故名染。時複有補特伽羅,于長夜染取爲己有,于可愛法執藏不舍,是故說彼爲染自取。貪名爲染,因貪所生當來世苦亦名爲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隨功用,攝受遮止修意對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現法中無有染汙,于無染心此染自取,當來世中因彼諸苦亦無有染。若有于彼隨作功用,而不攝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對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長夜受苦。于此苦因不能遠離,故名愚夫。複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遠離苦因所有勝利,及顯苦因能感自苦是愚夫性。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有城骨爲墉筋肉而塗飾

  其中有貪恚慢覆所任持

  今此頌中,所言城者,謂心意識。此城唯以骨充磚石,筋代蠅纴,肉當塗漫,爲形骸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違害善說法毗柰耶所有善法,四種惡法之所任持:二是在家諸受欲者,謂貪與瞋。二是惡說法毗柰耶中而出家者,謂慢與覆。由著諸欲,悕求諸欲,與鄙穢行不相違背,于善說法及毗柰耶尚不信受,況當修善。恃惡說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設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隨煩惱纏染汙其心,尚不如實發露己過,況能信解,修諸善法。如是當知,于彼善說法毗柰耶相應善法二種心城,皆不能入,何況複能取爲己有。複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總由四種雜染因緣,失壞善說法毗柰耶。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如龜藏支于自诮 苾刍善攝意尋思

  無所依止不惱他證般涅槃無所謗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舍叁惡尋,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舍初靜慮地諸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于其自诮,略攝尋思亦複如是。無尋無伺定者,應知此上乃至有頂,彼于此定正安住時不生愛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爲智人同梵行者欣樂共住,又複成就無違诤法。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于諸聖谛能入現觀及得漏盡,彼于諸法不由他信,獲得善淨勝智見故,如實了知法真是法,毗柰耶真是毗柰耶。由如是知故,終不依止諸見顛倒于法謗法,及于非法亦謗非法。終不顯示非法爲法,法爲非法。非毗柰耶爲毗柰耶,或毗柰耶爲非毗柰耶。(60)

  

  故此件可擬名爲: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殘片(61)

  

  14、浙敦176(浙博151)佛經殘片(62)

  案:原件存20行,今録其文如下:

  

  (上殘)□吽纥□(後殘)

  (上殘)□□轉諸障之母大千辟大頭百千俱胝眼

  無別□□□□剛杵叁界寬廣壇場內願我等及一切皆獲吉祥

  唵或遭王難或賊難或火難或水難或毒難或刀杖難或怨敵難或饑馑難

  或怨家難或霹雳難或橫死難或地動難或流星難或王刑罰難

  或龍難或電難或金翅鳥難或惡獸難或藥叉王崇或羅乞叉婆崇

  或毗舍遮祟或部多祟或鸠盤荼祟或布單那祟

  或揭咤布單那祟或塞建陀祟或阿波悉摩啰祟或狂鬼祟

  或□樸鬼祟或蠖罰(63)低祟如是等怖畏之中比丘等及一切衆生

  皆得安樂  食人顔色者 食胞胎者 食肉者 食脂者

  食髓者 食氣者 食命者 食吐者 食不淨者 食尿者 食糞者

  吃殘食者 食唾者 食涕者 食精者 食膿者 食撥散者 食華鬘者

  食香氣者 食熏氣者 食思相者食華者 食果者 食子者

  食燒灼者如是等神鬼所有咒述並皆禁斷 諸遊行外道所作咒術亦皆禁

  或厭蠱男或厭蠱女所有咒述悉皆禁斷 或大自在天所作咒術悉皆禁斷

  那羅延衆所作咒術亦皆禁斷 金翅鳥王共作咒術亦皆禁斷  摩诃

  迦羅及摩帝□所作咒術亦皆禁斷 髑髅外道作諸咒術亦皆禁

  諸作強勝諸作憍慢所欲成就一切事者辄作咒術亦皆禁斷四姊妹神所

  作咒術亦□□□□□□嘿□雲鬥戰神歡喜之主亦雲孔雀□□(後殘)

  

  考其內容,是爲唐/不空所譯《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所作的釋義,參考日本/明覺《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他缽怛啰陀羅尼勘注》可知。《勘注》原本先列梵文悉昙字,下面再以夾注方式作解釋,受計算機字庫限製,只能僅抄漢文解釋如下。解釋與解釋之間加圓括號表示區別,夾注中的悉昙字用“□”表示:

  

  (內也)(焰也)(無別異欤)(大也)(金剛杵廣也)(叁有也)(壇場也。連上雲:無別異火焰金剛杵叁界寬廣壇場之內)(略有五義:一歸命義。二驚覺義。叁攝伏義。四除障義。五供養義。又有叁義:一法身義。二應身義。叁化身義)(願我等及一切皆獲吉祥也。經雲與我平等。□□我也。□□□得也)(王難也)(賊難)(火難)(水難)(毒難)(刀杖難)(兵難)(饑馑難)(雹難)(非時也,亦橫也)(死也)(怖也。連上雲橫死難)(地也)(亦地也。合雲地)(動也)(連上雲地動難)(險路難)(王刑罰難)(龍難)(電難)(金翅鳥難也。□妙也。□□翅也。正雲妙翅)(藥叉崇也)(羅剎崇)(餓鬼崇)(廁神崇)(神鬼崇)(守宮婦女鬼崇)(臭鬼崇)(奇臭鬼崇)(九摩羅童子崇)(羊頭鬼崇)(狂鬼崇)(影鬼崇)(音謀鬼崇)(食生氣人色者。私雲:□□生也。引點即□也。□□□雲食也)(食胞胎者。□雲胎也)(食生氣者。□□雲生也)(食壽命者)(食血者。□□□雲血也)(食産者)(食肉者。□□雲肉也)(食脂者)(食髓者)(食出者。經雲食風者)(食不清淨者。□雲不。□□雲淨)(食心者。經雲質多)(如是衆等)(一切執神衆也。私雲:□執者神也。□是多聲,故雲衆欤也)(明咒也)(斷也)(我今也)(禁也)(我今也)(外道賊)(所作)(明咒也)(同上。連上雲:所作明咒我今禁斷也)(孤魅)(同上)(大自在天)(金翅鳥王)(同上)(大黑天神也。私雲:□□大也。□□黑也。□□母也。□□衆也)(同上)(髑髅外道)(同上)(勝也)(作也)(憍慢欤)(作也)(一切義利也。□□一切也。引點即□。□□雲義也)(成就也。連上雲:諸作強勝,諸作憍慢,所欲成就一切事者)(同上)(四姊妹神女也。□□□四也。□□□姊妹總名也)(同上)(鬥戰鬼)(外道)(孔雀王)(歡喜王)(64)

  

  不空翻譯《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時僅據梵語譯音,而未翻其意。(65)加之不空此陀羅尼曆代漢文大藏經未收,僅有日本保存的抄本,《大正藏》的底本即日本黃檗版淨嚴加筆本。據後之尊教尾注稱:“大唐青龍寺內供奉沙門昙貞建修真言碑本。元祿十六年二月六日以淨嚴和上之本再校了。”(66)可見,此陀羅尼乃是從中國傳入的。在浙敦176殘片發現以前,其釋義之作僅有日本/南忠《注大佛頂真言》和日本/明覺《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他缽怛啰陀羅尼勘注》。這次的發現,爲藏外佛教文獻增添了新的內容。

  

  故此件可擬名爲: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釋文

  

  15、浙敦177(浙博152)佛教文稿殘片(67)

  

  案:原件共11行,今録其文如下:

  

  歸命大智海 毗盧遮那尊 八萬四千藏 十地諸菩薩 我今博凡夫

  未有真實解 願以慈悲力 令得心眼開 持誦大乘經 聲

  遍十方界 凡是苦衆生 聞者皆解脫  金光經要毗

  正經五千 卅五言 叁十二分 二百五十七字 都合五千二百

  九十二字 佛七十四 世尊五十一 如來八十四 菩薩卅五

  何以故卅七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廿九 于意雲何叁十

  須菩提一百卅叁 叁千大千世界 卅二相十二 一合相五善男

  子善…

《《浙藏敦煌文獻》佛教資料考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