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传。

  据《宋高僧传》称,湛然的律学得益于昙一律师:

  

  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

  

  昙一(692-771)山阴人,俗姓张。景龙年间出家,精通内外之学。受具戒于丹阳玄昶律师,学《行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开元五年(717年)西游长安,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依崇圣寺檀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依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宣讲《四分律》凡三十五遍,《行事钞》二十余遍,度众达十万人,时称“人中师子”。兼弘相部律及南山律,复于道宣之《行事钞》,撰《发正记》,以阐扬其义理,使南山律宗大显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皆曾从其门习律。大历六年示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一。弟子有朗然、神皜、辨秀、道昂等。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四有传。

  但是,从昙一传记来看,他一生所弘,重在声闻律,湛然的菩萨戒思想是否受其影响,尚未见明显证据。但是,较之声闻戒,天台宗则非常明显更为重视菩萨戒的传授,要研究湛然的菩萨戒思想,还得从天台宗本身去找线索。

  

  (一)慧思《受菩萨戒仪》所述授菩萨戒仪

  从时间角度看,现存最早天台宗菩萨戒传授仪轨,应当是署名“南岳沙门释惠思”的《受菩萨戒仪》。

  慧思(515-577)俗姓李,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天台宗二祖师。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日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并投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从受禅法。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禅,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慧思乃最早主张“末法”者,故大力倡导阿弥陀佛与弥勒信仰。北齐天保五年(554),至光州,不分远近,为众演说,长达十四年。其间声闻远播,学徒日盛,嫉其德望或谤难是非者甚多。在郢州遭恶人在食物中置毒加害,徒众有三人因中毒致死。梁代承圣二年(553),率众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众日增,因此发愿写造金字《般若经》,四十四岁时(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实现了写金字经本并贮以宝函的心愿。此时,智顗不避战乱,远来光州从学,慧思后于大苏山传法予智顗,智顗成为慧思众弟子中最为杰出者。陈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岳),悟三生行道之迹,讲筵益盛,居止十年,遂有“南岳尊者”之称。太建九年示寂,世寿六十三。著作多半由门徒笔记整理而成,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等,自撰者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一卷。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有传。

  《受菩萨戒仪》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仅见于日本《卍续藏经》第105册。慧思此文未见于经录记载,日本最澄、圆仁携归的书目中,也没有记录。那么,此本从何时、由何人、通过什么渠道传入日本,均未可知。但是,慧思此仪式在日本流传,乃是不争的事实。《大正藏》所收最澄《授菩萨戒仪》后,抄了一段关于持十重戒(也称十无尽戒)所得果报的内容,抄者注明“已下文出南岳大师戒仪”,从“汝持如是十重戒”到“令一切众生,一时悟道,皆得成佛”,见《受菩萨戒仪》示戒相部分,《卍续藏经》第105册第6页下至第7页下。从“善男子、善女人等,吾今以为十无尽戒竟”到“用此功德与十方法界众生,共同菩(后原缺)”,见《卍续藏经》第105册第8页上至第8页下。此抄本后有跋云:“延宝三年(乙卯)闰四月二十五日书写毕。/景苏庵可云。延宝三年为,可见。”

  只是《卍续藏经》所据底本的刊刻(或抄写)时间似为元代,文中有戒师为受戒者作白的一段话说:”大元国某州某县某乡里某处伽蓝佛像前,有众多弟子,来于我所,求受菩萨戒竟。唯愿诸佛为作证明。“《卍续藏经》本”大元“二字上有眉注云:”大元一作某。“从这点来看,慧思此仪式在元代尚有流传。但此文何以不见着录,甚至天台宗人的著作中都未曾提起,仍然使人费解。

  此仪式有很明显的受《般若经》影响的痕迹,如最后云:

  

  戒文已终,普请在会男子(女)弟子,同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愿得如所愿。

  

  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做法,在慧思之后,整个天台宗的授菩萨戒仪中完全看不到踪迹。这一独特的现相,乃是慧思特重《般若经》的结果,也说明此仪式非慧思而余人不能为也。

  慧思的仪式没有分门,但整体眉目还是很清晰的。现归纳如下:

  第一,请传戒师,第二,传戒师开导,第三,观五法。第四,兴三愿,第五,发四弘誓。第六,请戒师。第七,请尊证师。第八,受三归依。第九,问难法。第十,忏悔。第十一,问七遮。第十二,正受戒。第十三,示戒相。第十四,证明。第十五,现相。第十六,回向发愿。

  从与湛然《授菩萨戒仪》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二者次序不同,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其主体部分还是一样的。而且,湛然仪式中存在明显受慧思仪式影响的痕迹。如:

  

  第五发心者,……发弘誓已,复加四心,以成弘誓:一者,观于一切众生,如佛无异;二如国王,三如父母,四如大家。何以故?佛为法王,是所求故。心、佛、众生,三无别故。王居国尊,亲在家尊,大家复为下类中尊。因中生于果上想故,若不尔者,何能度之?为度众生,立余三誓。

  

  慧思仪式则说:

  

  即先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圣人想。第二观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想。第三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师长想。第四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国王想。第五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奉大家想。

  

  两者相较,湛然仪式将“圣人”改为“佛”,去掉了“师长想”。

  

  又如,湛然仪式说:

  

  又复发四种心:一者,所作功德与众生共。二者,愿一切众生,过于烦恼生死大海。三愿共众生通达一切诸经了义。四共众生至于菩提。此亦四弘之别名,而以利生为本,故并俱于众生起想,以四弘誓利生为本。既发心已,三业清净,犹如明镜,内外清彻,堪受净戒。以此戒品具足三聚,遍收一切法故。

  

  慧思仪式则说:

  

  一愿自己三业所作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共。二愿我共十分一切众生,早度生死烦恼大海,到涅槃彼岸。三愿我与法界众生,通达十二部经文义,了了分明。一切善法因戒增长,具足六波罗密,三十七品,得深禅定,起六神通,放大光明,得一切种智,五眼具足,成就佛道故。

  

  两者区别仅仅在于第四,湛然所述简单而慧思所述复杂,但意思没有丝毫差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慧思仪式和湛然仪式外,这两个内容,其它授菩萨戒仪都没有,一般都只有常见的四弘誓愿的内容。只是湛然仪式中没有提到慧思的这个《受菩萨戒法》,湛然是否见过,只能存疑。

  另外,慧思仪式中还有些内容,同样见于后出的知礼、遵式仪式。如慧思仪式中“开导”部分,讲述了菩萨戒的“八种殊胜”,即:一者,趣道场殊胜。二者,发心殊胜。三者,福田殊胜。四者,功力殊胜。五者,灭罪殊胜。六者,受胎殊胜。七者,神通殊胜。八者,果报殊胜。这一内容,也见于知礼《菩萨戒仪》“第二策导劝信”和遵式《授菩萨戒仪式十科》的“第一开导信心。”不过,这些内容出自戒经,还不能证明是受慧思的影响。而且,知礼和遵式是否见过慧思的《受菩萨戒仪》,尚无明显证据。

  不过,从慧思仪式可以看出,授菩萨戒的仪式,在梁陈时代已经基本完备了。后人所作,不过只是修修补补而已。

  

  (二)智顗《菩萨戒义疏》所述授菩萨戒仪

  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陈。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十八岁依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往光州大苏山,依慧思学四安乐行,证悟法华三昧。光大元年(567)到建康弘禅,居瓦官寺八年,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至德三年(585)奉陈后主命,回建康讲《仁王般若经》等,次年太子从他受戒。祯明元年(587)于光宅寺讲《妙未能莲华经》,灌顶始从听讲,随闻随记,录成《法华文句》。陈亡后,移住庐山。隋开皇十一年(591),应晋王杨广之请到扬州为之授戒,受智者称号,人称智者大师。次年到荆州,于当阳造玉泉寺,说《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由弟子灌顶笔录成书。开皇十五年为晋王撰《净名经疏》。次年辞归天台,重整山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智顗仍勉强出山,至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示寂,世寿六十。主要著作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合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和《金光明玄义》各二卷,加上《金光明文句》六卷及《观经疏》,世称天台五小部。此外尚有《四教义》、《净名经疏》、《金刚经疏》、《阿弥陀经义记》及临终前口授的《观心论》等,共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一卷。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有传。

  智顗其传授的菩萨戒法,是梵网菩萨戒。在其所着《菩萨戒义疏》中,智顗列举了六种菩萨戒仪: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并分别略述了各本的授菩萨戒方法:

  

  次论法缘。道俗共享方法不同,略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优婆塞戒经》偏受在家,普…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唐三藏”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