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P3

  ..续本文上一页贤观受戒法,身似高位人自譬受法,今不具列。

  《梵网》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受戒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转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相付。什师传来,出律藏品。先受三归云:“我某甲,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归依常住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三说)次三结已(三说)。次悔十不善业(更起三拜)。次赞叹受约,敕谛听(三说)。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后结撮赞叹发愿。余所未解问或师(便散)。后文言,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割肉饴鹰、投身饿虎等(恐性地已上方能此制)。亦云,十里内无师,许佛像前自誓受,三归、忏悔、说十重,如前无异,出口为别耳。

  

  不过,这里所说三归、忏悔、说十重等次第,乃是一般通常的作法。《地持经》所明授法则是:

  

  二《地持经》,相传是弥勒说,原本是灯明佛说,莲华菩萨受持,次第三十余菩萨传化。后有伊波勒菩萨,应迹托化,传来此土。然《地持》是昙无谶所译,疑谶即是伊波勒。第四戒品出受戒法:若菩萨发无上菩提愿已,于同法菩萨已发愿者--有智有力,善义能诵能持--于此人所,先礼足已,作是言:“我某甲,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苦,哀愍听许。”(三说)次起礼十方诸佛,更请师云:“雅愿大德授我某甲菩萨戒。”(三说)次生念,不久当得无尽无量大功德聚。师应问言:“汝是菩萨不?已发菩提愿未?”问竟应言:“法弟听,汝欲于我受一切菩萨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戒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能。三说)师应起自礼佛竟,作是言:“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前,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一切十方无量诸佛,第一无上大师,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现前见学者,证知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前三说受菩萨戒。”(三说)然后结撮赞叹便散席。依经本受法如此。

  

  这里所述授法,不过是请师、正受、证明、结撮赞叹等,比较简单。相比之下,高昌本所述授法则比较完备:

  

  三高昌本者,或题畅法师本,原宗出《地持》而作法小广。先请师云:“族姓大德,我某甲,今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唯愿大德忍许听受,怜愍故。”(三说)次乞戒云:“族姓大德,今正是时,愿时与我受菩萨戒。”(三说)次问遮法(凡十问)。师应起为白诸佛唱言:“一切诸佛及大地诸菩萨僧听,此某甲菩萨,欲从诸佛菩萨僧乞受菩萨戒,此某甲已是真实菩萨,已发菩提愿,能生深信;已能舍一切所有,不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僧,怜愍故,施与某甲菩萨戒。”(三说)次问受戒者言:“汝某甲听,一切诸佛菩萨僧,受菩萨戒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如过去菩萨已学,未来菩萨当学,现在菩萨今学。汝如是学汝能持不?”(答能。三说)次白竟唱言:“此某甲菩萨,于一切佛菩萨前从我某甲菩萨边,已第二第三说受菩萨戒竟,我某甲菩萨为作证人。此受戒菩萨名某甲。”复白:“十方无量诸佛第一胜师,及柔和者一切众生软觉者,此某甲菩萨于某甲菩萨前,已三说受一切菩萨律仪戒竟。”(三说)次说十重相竟,结撮赞叹。(便散)自齐宋已来多用此法。所以题作高昌本者,寻《地持》是昙无谶于河西所译,有沙门道进求谶受菩萨戒,谶不许,且令悔过。七日七夜竟,诣谶求受,谶大怒不答。进自念:“正是我障业未消耳。”复更竭诚礼忏,首尾三年。进梦见释迦文佛授己戒法,明日诣谶欲说所梦,未至数十步,谶惊起唱:“善哉!已感戒矣,我当为汝作证。”次第于佛像前更说戒相。时有道朗法师,是河西高足,当进感戒之时,朗亦通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于是后进受者千有余人。河西王沮渠,蒙逊子景环,后移据高昌,既奉进为师,进亦随往。值高昌荒饿,进生割己身,以救饥者,因此舍命。进弟子僧遵,姓赵。高昌人,传师戒法。复有比丘昙景,亦传此法。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又元嘉末有玄畅法师,从魏国度在荆嘱之门,宣授菩萨戒法,大略相似,不无小异,故别有畅法师本。此出昙无谶而小广《地持》,恐谶誓愿,发起人情,有此重复也。

  

  此处所说请师、乞戒、问遮法、请戒、正受、示戒相、结撮赞叹等步骤,已经相当完整。《璎珞经》所述授法是:

  

  四《璎珞经》受菩萨戒法,前礼三世三宝。(三说)次受四不坏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戒。(三说)次忏悔十恶五逆等(三说)。次说十重戒,犯者失四十二贤圣法,问能持不(答能),然后结撮三归,重腾前十重戒,赞叹发愿言:“受菩萨戒者,超度四魔,越三界苦,生生不失,常随行人,乃至成佛。若不受戒,不名有识,畜生无异。常离三宝海,非菩萨,是邪见外道,不近人情。劝化人受戒功德,胜造八万四千宝塔。有戒犯者,胜无戒不犯。”若真佛菩萨前受者,名上品戒。若佛灭后千里内无法师,从佛菩萨像前自誓受者,名下品戒。

  

  则此本次第为礼三宝、受四不坏信、归依三宝和戒、忏悔、示戒相、结撮赞叹。其中受四不坏信和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戒的提法,均未见于他本。近代诸师所集的新撰本所述授法是:

  

  五新撰本者,是近代诸师所集,凡十八科:第一师初入道场礼佛,在佛边就座坐。第二弟子入道场,礼佛胡跪。第三师请三宝。第四令起心,念三宝如在目前。第五忏悔十不善业。第六请诸圣作师。第七请现前师。第八师赞叹弟子能发胜心。第九正乞是戒。第十教发菩萨心。第十一问遮法(有十五问)。第十二想念得戒。第十三发戒时立誓。第十四受菩萨三归(以此三归发戒。十五文缺)。第十六结竟。第十七师还坐劝学。第十八说十重相,结撮赞叹,作礼便去。

  

  新撰本可以说最接近现在流传的各种授菩萨戒仪,从其特点来看,一是组织完备,内容没有缺少的。二是作法系统,便于实际操作。后世各种仪式,与此往往大同小异。虽然仅仅只有十门或者十二门,但不过是分门别类时未列得那样详细罢了,其实内容全部都有。只是此本现在没有存世者,故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而且,尚缺第十五门。其述制旨受戒法仅言分出家、在家两种:

  

  六制旨受戒法,备有在家、出家方法,文广不列也。

  

  《菩萨戒义疏》所述六种授菩萨戒的方式,都是在智顗生活的时代流行的。其中谈到的梵网菩萨戒的授法极为简略,实在无法得知智顗传授菩萨戒时所用仪轨情况。不过,湛然《授菩萨戒仪》开篇即云:“依古德及《梵网》、《璎珞》、《地持》、并高昌等文,授菩萨戒行事之仪,略为十二门。虽不专依一家,并不违圣教。”可见,湛然所述之仪轨,也是参考诸家而成的,对照智顗所述当时所传的六种授菩萨戒仪,其受《梵网》本、高昌本和新撰本三种方式的影响最多。结合唐·明旷《天台菩萨戒疏》中所列菩萨戒授仪来看,大致可以推断智顗当时传戒所用的仪轨,应该也是综合各家而成的。

  

  (三)明旷《天台菩萨戒疏》所述授菩萨戒仪

  明旷,台州黄岩(浙江黄岩)人。生卒年不详,初游东南问道,年二十住剡邑,受具足戒后,入天台山国清寺,于荆溪湛然处修学天台,孜孜钻研十余年。着有《般若心经疏》、《天台菩萨戒疏》、《金錍论记》、《天台八教大意》等等。据其《天台菩萨戒疏》后之“叙”称,此《疏》作于大历十二年(777),则其生活的时代,与湛然相同。

  明旷在其所着《天台菩萨戒疏》中所列菩萨戒授仪,共分十二门,:

  

  四明受法者。谨依《璎珞》、《地持》、高昌等文,总作一十二门分别:第一开悟,第二三归,第三请师,第四忏悔,第五发心,第六示相问遮,第七授戒,第八证明,第九现相,第十陈持犯,第十一明广愿,第十二教持戒。

  

  这与湛然《授菩萨戒仪》中所述十二门次第相同,而且名目也大体相当:

  

  依古德及《梵网》、《璎珞》、《地持》、并高昌等文,授菩萨戒行事之仪,略为十二门。虽不专依一家,并不违圣教。第一开导,第二三归,第三请师,第四忏悔,第五发心,第六问遮,第七授戒,第八证明,第九现相,第十说相,第十一广愿,第十二劝持。

  

  笔者认为,明旷所述授仪,虽然所列十二门相同,甚至各门内容也颇有近似,但不能证明明旷所据乃湛然之《授菩萨戒仪》,而当为智顗所传。

  首先,从这十二门名目来看,湛然之本,显然经过了组织,故均为二字一门,而明旷所述,或二或三或四字不等,较为粗糙。

  其次,从内容来看,两者同中之异,尤其能说明问题。在《授菩萨戒仪》第一开导门中,湛然说明得戒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

  

  一者,能授人,谓能授戒者,须预知颁类,及以人数,于中几许。中国边方,余道杂类,虽得人身,无有安乐;八苦交逼,四蛇竞煎;四大危脆,念念不住;六贼争驱,新新生减。设受余戒,虽报人天,不免沉没。二乘小果,永住涅槃。故须虔诚,誓求极果。

  二者,所依处,先须谘白,无内外障;安置坛场,庄严清净;皆令地铺,使受者安隐。

  三者,高座秉法。

  四者,专求大道。

  五者,生希有心,如贫如饥,如病如怖;得宝得食,得医得安。不生一念散乱之心。若无恳诚,徒劳彼此。

  六者,专为利他求戒。以菩萨发心,利物为本。发大勇猛,不惜身命。誓与众生,同入真如法界大海。

  

  而明旷《天台菩萨戒疏》中无此内容。

  又如第四忏悔门,湛然《授菩萨戒仪》说:

  

  次运心者,虽从戒师说罪名种,然须先运逆顺十心,重罪方灭。故天台大师于《大止观》忏净文中,具立此方,成四三昧。彼具解释…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唐三藏”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