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湛然《授菩薩戒儀》初探▪P3

  ..續本文上一頁賢觀受戒法,身似高位人自譬受法,今不具列。

  《梵網》受法,是盧舍那佛爲妙海王子受戒法。釋迦從舍那所受誦,次轉與逸多菩薩。如是二十余菩薩,次第相付。什師傳來,出律藏品。先受叁歸雲:“我某甲,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歸依常住佛、歸依常住法、歸依常住僧。”(叁說)次叁結已(叁說)。次悔十不善業(更起叁拜)。次贊歎受約,敕谛聽(叁說)。直說十重相,問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後結撮贊歎發願。余所未解問或師(便散)。後文言,欲受戒者,應香火請一師至佛前受。師應問:“能忍十事不?”割肉饴鷹、投身餓虎等(恐性地已上方能此製)。亦雲,十裏內無師,許佛像前自誓受,叁歸、忏悔、說十重,如前無異,出口爲別耳。

  

  不過,這裏所說叁歸、忏悔、說十重等次第,乃是一般通常的作法。《地持經》所明授法則是:

  

  二《地持經》,相傳是彌勒說,原本是燈明佛說,蓮華菩薩受持,次第叁十余菩薩傳化。後有伊波勒菩薩,應迹托化,傳來此土。然《地持》是昙無谶所譯,疑谶即是伊波勒。第四戒品出受戒法:若菩薩發無上菩提願已,于同法菩薩已發願者--有智有力,善義能誦能持--于此人所,先禮足已,作是言:“我某甲,從大德乞受菩薩戒。大德于我,不憚勞苦,哀愍聽許。”(叁說)次起禮十方諸佛,更請師雲:“雅願大德授我某甲菩薩戒。”(叁說)次生念,不久當得無盡無量大功德聚。師應問言:“汝是菩薩不?已發菩提願未?”問竟應言:“法弟聽,汝欲于我受一切菩薩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戒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能。叁說)師應起自禮佛竟,作是言:“某甲菩薩,于我某甲菩薩前,叁說受菩薩戒,我爲作證。一切十方無量諸佛,第一無上大師,于一切衆生一切諸法現前見學者,證知某甲菩薩于我某甲菩薩前叁說受菩薩戒。”(叁說)然後結撮贊歎便散席。依經本受法如此。

  

  這裏所述授法,不過是請師、正受、證明、結撮贊歎等,比較簡單。相比之下,高昌本所述授法則比較完備:

  

  叁高昌本者,或題暢法師本,原宗出《地持》而作法小廣。先請師雲:“族姓大德,我某甲,今從大德乞受菩薩戒,唯願大德忍許聽受,憐愍故。”(叁說)次乞戒雲:“族姓大德,今正是時,願時與我受菩薩戒。”(叁說)次問遮法(凡十問)。師應起爲白諸佛唱言:“一切諸佛及大地諸菩薩僧聽,此某甲菩薩,欲從諸佛菩薩僧乞受菩薩戒,此某甲已是真實菩薩,已發菩提願,能生深信;已能舍一切所有,不惜身命。唯願諸佛菩薩僧,憐愍故,施與某甲菩薩戒。”(叁說)次問受戒者言:“汝某甲聽,一切諸佛菩薩僧,受菩薩戒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如過去菩薩已學,未來菩薩當學,現在菩薩今學。汝如是學汝能持不?”(答能。叁說)次白竟唱言:“此某甲菩薩,于一切佛菩薩前從我某甲菩薩邊,已第二第叁說受菩薩戒竟,我某甲菩薩爲作證人。此受戒菩薩名某甲。”複白:“十方無量諸佛第一勝師,及柔和者一切衆生軟覺者,此某甲菩薩于某甲菩薩前,已叁說受一切菩薩律儀戒竟。”(叁說)次說十重相竟,結撮贊歎。(便散)自齊宋已來多用此法。所以題作高昌本者,尋《地持》是昙無谶于河西所譯,有沙門道進求谶受菩薩戒,谶不許,且令悔過。七日七夜竟,詣谶求受,谶大怒不答。進自念:“正是我障業未消耳。”複更竭誠禮忏,首尾叁年。進夢見釋迦文佛授己戒法,明日詣谶欲說所夢,未至數十步,谶驚起唱:“善哉!已感戒矣,我當爲汝作證。”次第于佛像前更說戒相。時有道朗法師,是河西高足,當進感戒之時,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爲法弟。于是後進受者千有余人。河西王沮渠,蒙遜子景環,後移據高昌,既奉進爲師,進亦隨往。值高昌荒餓,進生割己身,以救饑者,因此舍命。進弟子僧遵,姓趙。高昌人,傳師戒法。複有比丘昙景,亦傳此法。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又元嘉末有玄暢法師,從魏國度在荊囑之門,宣授菩薩戒法,大略相似,不無小異,故別有暢法師本。此出昙無谶而小廣《地持》,恐谶誓願,發起人情,有此重複也。

  

  此處所說請師、乞戒、問遮法、請戒、正受、示戒相、結撮贊歎等步驟,已經相當完整。《璎珞經》所述授法是:

  

  四《璎珞經》受菩薩戒法,前禮叁世叁寶。(叁說)次受四不壞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戒。(叁說)次忏悔十惡五逆等(叁說)。次說十重戒,犯者失四十二賢聖法,問能持不(答能),然後結撮叁歸,重騰前十重戒,贊歎發願言:“受菩薩戒者,超度四魔,越叁界苦,生生不失,常隨行人,乃至成佛。若不受戒,不名有識,畜生無異。常離叁寶海,非菩薩,是邪見外道,不近人情。勸化人受戒功德,勝造八萬四千寶塔。有戒犯者,勝無戒不犯。”若真佛菩薩前受者,名上品戒。若佛滅後千裏內無法師,從佛菩薩像前自誓受者,名下品戒。

  

  則此本次第爲禮叁寶、受四不壞信、歸依叁寶和戒、忏悔、示戒相、結撮贊歎。其中受四不壞信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戒的提法,均未見于他本。近代諸師所集的新撰本所述授法是:

  

  五新撰本者,是近代諸師所集,凡十八科:第一師初入道場禮佛,在佛邊就座坐。第二弟子入道場,禮佛胡跪。第叁師請叁寶。第四令起心,念叁寶如在目前。第五忏悔十不善業。第六請諸聖作師。第七請現前師。第八師贊歎弟子能發勝心。第九正乞是戒。第十教發菩薩心。第十一問遮法(有十五問)。第十二想念得戒。第十叁發戒時立誓。第十四受菩薩叁歸(以此叁歸發戒。十五文缺)。第十六結竟。第十七師還坐勸學。第十八說十重相,結撮贊歎,作禮便去。

  

  新撰本可以說最接近現在流傳的各種授菩薩戒儀,從其特點來看,一是組織完備,內容沒有缺少的。二是作法系統,便于實際操作。後世各種儀式,與此往往大同小異。雖然僅僅只有十門或者十二門,但不過是分門別類時未列得那樣詳細罷了,其實內容全部都有。只是此本現在沒有存世者,故其具體內容不得而知。而且,尚缺第十五門。其述製旨受戒法僅言分出家、在家兩種:

  

  六製旨受戒法,備有在家、出家方法,文廣不列也。

  

  《菩薩戒義疏》所述六種授菩薩戒的方式,都是在智顗生活的時代流行的。其中談到的梵網菩薩戒的授法極爲簡略,實在無法得知智顗傳授菩薩戒時所用儀軌情況。不過,湛然《授菩薩戒儀》開篇即雲:“依古德及《梵網》、《璎珞》、《地持》、並高昌等文,授菩薩戒行事之儀,略爲十二門。雖不專依一家,並不違聖教。”可見,湛然所述之儀軌,也是參考諸家而成的,對照智顗所述當時所傳的六種授菩薩戒儀,其受《梵網》本、高昌本和新撰本叁種方式的影響最多。結合唐·明曠《天臺菩薩戒疏》中所列菩薩戒授儀來看,大致可以推斷智顗當時傳戒所用的儀軌,應該也是綜合各家而成的。

  

  (叁)明曠《天臺菩薩戒疏》所述授菩薩戒儀

  明曠,臺州黃岩(浙江黃岩)人。生卒年不詳,初遊東南問道,年二十住剡邑,受具足戒後,入天臺山國清寺,于荊溪湛然處修學天臺,孜孜鑽研十余年。著有《般若心經疏》、《天臺菩薩戒疏》、《金錍論記》、《天臺八教大意》等等。據其《天臺菩薩戒疏》後之“敘”稱,此《疏》作于大曆十二年(777),則其生活的時代,與湛然相同。

  明曠在其所著《天臺菩薩戒疏》中所列菩薩戒授儀,共分十二門,:

  

  四明受法者。謹依《璎珞》、《地持》、高昌等文,總作一十二門分別:第一開悟,第二叁歸,第叁請師,第四忏悔,第五發心,第六示相問遮,第七授戒,第八證明,第九現相,第十陳持犯,第十一明廣願,第十二教持戒。

  

  這與湛然《授菩薩戒儀》中所述十二門次第相同,而且名目也大體相當:

  

  依古德及《梵網》、《璎珞》、《地持》、並高昌等文,授菩薩戒行事之儀,略爲十二門。雖不專依一家,並不違聖教。第一開導,第二叁歸,第叁請師,第四忏悔,第五發心,第六問遮,第七授戒,第八證明,第九現相,第十說相,第十一廣願,第十二勸持。

  

  筆者認爲,明曠所述授儀,雖然所列十二門相同,甚至各門內容也頗有近似,但不能證明明曠所據乃湛然之《授菩薩戒儀》,而當爲智顗所傳。

  首先,從這十二門名目來看,湛然之本,顯然經過了組織,故均爲二字一門,而明曠所述,或二或叁或四字不等,較爲粗糙。

  其次,從內容來看,兩者同中之異,尤其能說明問題。在《授菩薩戒儀》第一開導門中,湛然說明得戒必須具備的六個條件:

  

  一者,能授人,謂能授戒者,須預知頒類,及以人數,于中幾許。中國邊方,余道雜類,雖得人身,無有安樂;八苦交逼,四蛇競煎;四大危脆,念念不住;六賊爭驅,新新生減。設受余戒,雖報人天,不免沈沒。二乘小果,永住涅槃。故須虔誠,誓求極果。

  二者,所依處,先須谘白,無內外障;安置壇場,莊嚴清淨;皆令地鋪,使受者安隱。

  叁者,高座秉法。

  四者,專求大道。

  五者,生希有心,如貧如饑,如病如怖;得寶得食,得醫得安。不生一念散亂之心。若無懇誠,徒勞彼此。

  六者,專爲利他求戒。以菩薩發心,利物爲本。發大勇猛,不惜身命。誓與衆生,同入真如法界大海。

  

  而明曠《天臺菩薩戒疏》中無此內容。

  又如第四忏悔門,湛然《授菩薩戒儀》說:

  

  次運心者,雖從戒師說罪名種,然須先運逆順十心,重罪方滅。故天臺大師于《大止觀》忏淨文中,具立此方,成四叁昧。彼具解釋…

《湛然《授菩薩戒儀》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唐叁藏”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