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今略列名,以爲行者,作滅罪良緣。
先言順流者,謂無始來,隨順生死,自微至著,不逾斯十:一者妄計人我,二外加惡友,叁不隨喜他善,四縱恣叁業,五惡心徧布,六晝夜相續,七覆諱過失,八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十撥無因果。(亦須略教,依名運念,令罪消滅也。)
次明逆流者,所言逆者,謂逆生死。依前順流次第逆上。如欲破賊,先須知賊根源窟穴,故知必須從後向前。如人倒地,還從地起。一正信因果,二自愧克責,叁怖畏惡道,四發露瑕玼,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守護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須一一釋對破所以,故知無始罪障不可率除,如伐樹得根,炙病得穴,故須逆順觀其罪,由見罪性空,方爲永謝。)
這裏,湛然將智顗《摩诃止觀》中所述“順逆十心”詳細列出,而且強調“天臺大師”,但是明曠《天臺菩薩戒疏》中則僅僅只有一句話:
故須先運逆順十心爲忏悔本。
如果明曠所據,乃是智顗傳授之本,其中當然不會出現自稱“天臺大師”的字樣。是不是明曠認爲這些內容不重要而刪去了呢?筆者以爲不然。因爲明曠的《天臺菩薩戒疏》中,也有一些不見于湛然《授菩薩戒儀》的東西。一是濃厚的天臺宗色彩,如:
菩薩戒者,則五十一位圓菩薩乘之律儀也。
唯圓妙覺究盡無明,故發圓心而希圓行,知因感果,驚覺常情。故名開悟。
心體覺知名佛,性體離念名法,心體無诤名僧。
今依圓佛發圓道心,圓道心者,我心、佛心及衆生心,叁無差別。理雖無別,事證天殊。故學佛慈悲,發佛弘誓;滅惡生善,功唯菩提。
二是大量引用的經典。《天臺菩薩戒疏》計引經典《薩遮經》、《月燈叁昧經》、《華嚴經》、《涅槃經》、《璎珞經》、《密藏經》、《法華經》等多種,而湛然《授菩薩戒儀》僅引《梵網經》、《法華經》等極少數幾種。從這些迹象來看,明曠《天臺菩薩戒疏》中所述菩薩戒授儀,傳自智顗。而湛然則在智顗所傳儀軌的基礎上作了較大調整,使其更符合傳戒的實用。所以,湛然《授菩薩戒儀》之源,還是在智顗那裏。
(四)知禮《菩薩戒儀》所述授菩薩戒儀
知禮(960-1028),俗姓金,字約言,四明(今浙江鄞縣)人。又稱“法智大師”、“四明尊者”。七歲時依汴京太平興國寺洪選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專研律部。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天臺教觀。淳化二年(991),受請住四明幹符寺,大開講習,學徒雲集。宋真宗鹹平二年(999)以後,專以講經、修忏爲事。講《法華玄義》七遍、《法華文句》八遍、《摩诃止觀》八遍、《大涅槃經疏》一遍、《淨名經疏》二遍、《金光明經玄疏》十遍、《觀音別行玄疏》七遍、《觀無量壽佛經疏》七遍,其數繁多。又修《法華忏》,並燃叁指供佛;造佛像、寺院等,不計其數。又每歲啓建念佛施戒會,結合僧俗男女一萬人,同修念佛、發菩提心,求生淨土。著述頗多,如《金光明經文句記》、《解謗書》、《大悲忏儀》、《修忏要旨》、《光明忏儀》、《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觀音別行玄義記》、《觀音別行疏記》、《十不二門指要鈔》、《別理隨緣二十問》、《十義書》及《觀心二百問》等。仁宗天聖六年,稱念阿彌陀佛數百聲而示寂,世壽六十九。天臺宗人尊爲第十七祖。門下弟子著名者有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等叁十余人。
據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所載《菩薩戒儀》,知禮也開列十二門,但名目次序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第一求師授法,第二策導勸信,第叁請聖證明,第四授叁歸依,第五召請聖師,第六白佛乞戒,第七忏悔罪愆,第八問無遮難,第九羯麼授戒,第十略說戒相,第十一發弘誓願,第十二結撮回向。
可見,知禮首先在把原本第叁的“請師”中的請傳教師和授戒師分列兩門,先列“求師授法”,請傳教師,理由是“夫欲受此菩薩戒者,必先請師策導開解,于一切境起慈悲心。若非此人,戒無由發。”而將請授戒師的內容,分列第五招請聖師和第六白佛乞戒。接著又在第叁將原本屬于第八證明、第九現相中的一部分內容單獨提出,開列“請聖證明”門。再將原本屬于第五發心門的內容,並入第十一發弘誓願門。整個次序作了較大調整,已經不複智顗、湛然授菩薩戒儀的舊觀了。
不過,知禮的《菩薩戒儀》次第雖與湛然、明曠所述有異,但就其內容來看,知禮顯然是參考了明曠的《天臺菩薩戒疏》。對于叁寶,《天臺菩薩戒疏》解釋說:
略明叁種叁寶爲所歸依,一住持、二別相、叁一體。一住持叁寶者,人能弘道,萬代之所流傳;道藉人弘,叁寶于斯常住。則剃發染衣爲僧寶,黃卷赤軸爲法寶,泥木素像爲佛寶。二明別相叁寶者,十方叁世法、報、應化爲佛寶,所說法門爲法寶,除妙覺外菩薩二乘爲僧寶。叁一體叁寶者,實相圓理名爲一體。即一而叁,無非秘藏。如世珍奇,故通名寶。何者?心體覺知名佛,性體離念名法,心體無诤名僧。凡聖始終此叁具足,佛已修已證應物現形,別相住持功由一體。我等理是,如冰在水。若欲融冰,善須方便。擬趣佛果,非修不成。今始覺知正向此叁,爲歸依處。
知禮則雲:
然叁寶者有乎多種,一曰住持叁寶、二曰別相叁寶、叁曰一體叁寶。言住持者,泥龛塑畫是佛寶,黃卷赤軸是法寶,剃發染衣是僧寶。言別相者,修行契證妙覺果德,法、報、應化名佛寶。所說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名法寶。等覺已還、叁乘聖賢名僧寶。言一體者,上至諸佛,下至蠢動,無不具此叁寶也。所謂實相妙體即一而叁,名秘密藏。如世珍琦,通名爲寶。即今諸人本有覺性是佛寶,此性無染清淨是法寶,此性柔和無诤是僧寶。今勸諸人,不得自輕,人人本具斯理,一一鹹得成佛。如來由修證此一體叁寶故,而能運大神通,興諸佛事。此之叁寶在汝身中,如水凝冰。棄冰求水,無有是處。若欲融冰,善宜方便。擬趣佛果,非修不克。今既覺知此體,正向此寶,作歸依處。
然而,這段內容在湛然的《授菩薩戒儀》中,僅有“應須廣明一體叁寶,爲所依境。複知此境,有于別相、住持等用之也”這麼一句。結合《授菩薩戒儀》不傳于中國的情況分析,筆者懷疑此文在唐代傳入日本後即失傳,知禮很有可能根本沒有見過。而明曠所述之儀軌,畢竟過于簡略,在傳戒時使用起來,有很多的不便,所以知禮纔據之另造一本。
(五)遵式《授菩薩戒儀十科》所述授菩薩戒儀
除知禮的《菩薩戒儀》外,宋代天臺宗尚有慈雲遵式的《授菩薩戒儀式十科》傳世,收于宋·遵式述、宋·慧觀重編的《金園集》卷上中,見《卍續藏經》第101冊第217頁至223頁。
遵式(964-1032),字知白,臺州甯海人。俗姓葉。又稱天竺忏主、慈雲忏主、慈雲尊者、靈應尊者。初從義全出家,二十歲于禅林寺受具足戒。翌年,從守初學律。後入天臺山國清寺,于普賢菩薩像前燃一指,誓傳天臺之道。雍熙元年(984),從寶雲寺義通修學天臺宗典籍,盡其奧秘,與同門之知禮成爲山家派中心人物。及義通示寂後,繼掌寶雲寺,宣講《法華》、《維摩》、《涅槃》、《金光明》諸經。並結交道俗,專修淨業,撰《往生淨土忏願儀》、《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往生淨土忏願儀》等。其後,曆住浙江天臺山、杭州昭慶寺、蘇州開元寺等,大設法席,講經修忏。登門從學者逾千人。宋真宗幹興元年(1022),敕賜“慈雲”之號。天聖二年(1024),奏請天臺教文編入《大藏經》內。並撰《教藏隨函目錄》,略述諸部大義。仁宗明道元年示寂,世壽六十九。門下著名的弟子有妙果文昌、明智祖韶、法喜清鑒等。遵式著述頗多,除上述有關淨土念佛忏儀之著作外,另有《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一卷、《大乘止觀釋要》四卷、《天竺別集》叁卷、《金園集》叁卷等,及《采遺》、《靈苑》二詩集。宋·志盤撰《佛祖統紀》卷第十有傳。
但此儀式與前面所述內容差異很大。知禮之作,基本上是參考明曠本而來。而遵式則乃是根據一般性的授菩薩戒方式自己創作而成,故與前面所述數種儀式有很明顯不同。如其開列十門(科),而不是十二門:
第一開導信心。第二請叁寶諸天加護。第叁歸依叁寶。第四請五聖師。第五下座佛前乞戒。第六發四弘誓願。第七開遮問難。第八叁番羯磨。第九請佛證明。第十示持犯戒相。
從比較可知,遵式《授菩薩戒儀》次序,大略與知禮所述相同,而與湛然不同。就其內容來看,遵式也參考了明曠的《天臺菩薩戒疏》,如對于叁寶的解釋,也采用了《天臺菩薩戒疏》的說法。但遵式的儀軌,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第一,各本均有的“忏悔”這一內容,在遵式儀軌中被省略了。這是叫人非常不可理解的。
第二,“第一開導信心”中,提出受菩薩戒後,能于凡夫身中得“五種利益”、“八種殊勝”。其中“八種殊勝”一段,內容全同慧思的說法,知禮之文中也用到過。“五種利益”的說法則在其它儀式中均未見。所謂五種利益是:
一者,得諸佛諸大菩薩心心護念、時時記持。二者,得煩惱斷除,佛心明朗。智能辨才,漸漸增長。叁者,得現在人見心生歡喜,一切善心,倍加恭敬。四者,得備萬行,猶如妙華莊嚴,凡夫位齊古佛。五者,臨命終時,心無悔惱,神識安然,舍此報身,直生佛淨土。
第叁,新增了唱誦這一形式。在以往各種授菩薩戒儀式中,僅有念誦而沒有唱誦,但遵式充分發揮自己精通忏法的專長,將唱誦引入授戒儀式中,將一部分白文改成唱文。如其中可見“隨我聲唱”、…
《湛然《授菩薩戒儀》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