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師下佛前跪唱雲”、“一時唱雲”等要求,顯得格外與衆不同。
不過,與知禮所述儀式一樣,遵式的《授菩薩戒儀式十科》,沒有受湛然影響的痕迹,同樣可以證明湛然之儀軌,確實在宋代已經失傳
四、《授菩薩戒儀》在日本的流傳
盡管《授菩薩戒儀》在中國失傳,但早在唐代中葉,即由日本來華求學的傳教大師最澄帶回日本。最澄(767-822),日本佛教天臺宗創始人。亦稱睿山大師、根本大師、山家大師、澄上人。俗姓叁津首,幼名廣野,近江國(今滋賀縣)人。十四歲出家後,改名最澄。延曆四年(785),于奈良東大寺受具足戒。後入比睿山創建根本中堂,788年改草庵爲寺(後稱一乘止觀院、延曆寺)。804年作爲“入唐請益天臺法華宗還學生”,率弟子義真入唐。從天臺宗九祖湛然之弟子修禅寺道邃、佛隴寺行滿受天臺教義,並天臺教籍82卷,成爲接受湛然教系傳法的第一個日本人。又從天臺山禅林寺翛然受牛頭禅,並從道邃受大乘菩薩戒。離天臺山後,又至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順曉受密教灌頂,並抄寫許多經疏。翌年攜帶經書章疏230部460卷及金字《妙法蓮華經》、圖像、法器等回國。最澄回國後,受到日本桓武天皇的重視,在其支持下,獲准設天臺宗“年分度者”(按年限定出家人數),正式創立日本天臺宗。864年,清和天皇追贈傳教大師谥號,爲日本有大師號之始。著作主要有《守護國界章》、《內證佛法自脈譜》、《山家學生式》、《顯戒論》等,近代輯有《傳教大師全集》。
日本東大寺沙門凝然述《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二雲:
延曆二十叁年甲申,傳教大師最澄,遠往大唐,值道邃、行滿二德,學天臺宗,獲叁觀法;兼傳真言,習菩薩戒。乃以延曆二十四年乙酉歸朝,大赍臺宗章疏而來。荊溪章記、諸余諸記、諸章疏等,皆悉赍來。傳教大師入唐已前,久研臺宗,乃依鑒真和尚將來章疏也。即于高雄寺,聚衆講《文句》等。而義理仿髴,書典不具,故發願奉诏,往唐傳之。比睿山者,最澄和尚幼年草創之處。歸朝之後,即于彼山,大弘臺教。雖天臺根由始于鑒真將來,廣敷之事,專在傳教大師傳來。自爾已來,一天四海,皆悉習學;花夷都鄙,無不弘敷。
最澄《傳教大師將來臺州錄》記載,其帶回國的典籍中,就有“受菩薩戒儀一卷(荊溪和尚撰,十一紙。)”而其戒律傳承,按日本法然《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十“大乘律宗”所述爲:
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逸多菩薩--天竺鸠摩羅什叁藏--靈山聽衆南嶽慧思大師、靈山聽衆天臺智者大師--章安灌頂大師--缙雲智威大師、東陽慧威大師--左溪玄朗大師--荊溪湛然大師--琅琊道邃大師--大日本國比睿山前入唐受菩薩戒沙門最澄--前入唐受菩薩戒沙門義真(道邃弟子)
最澄回國後,對于菩薩戒的傳授可謂不遺余力。他向朝廷明確提出,日本天臺宗僧人不受聲聞乘戒,只受大乘戒,也就是梵網菩薩戒。819年,最澄上奏天皇,欲創建大乘戒壇于比睿山,這一要求,遭到奈良七大寺和僧綱的強烈反對,他因此撰《顯戒論》3卷、《顯戒緣起》2卷上之于天皇,仍未被允許。直到逝世後,日本天臺宗方獲准在比睿山設大乘戒壇。設立大乘戒壇的時間雖然較晚,但最澄在世的時候,顯然不止一次在比睿山爲僧衆傳授過菩薩戒。要傳戒,自然需要應用的儀軌,因此,最澄將從中國帶回的湛然《授菩薩戒儀》作了一番補充後,用于傳戒之中。與湛然本相比,最澄改寫本主要有這麼幾點不同:
第一,增加了突出天臺宗圓教思想的內容。如其謂:
今既不求人天果,不求聲聞辟支佛果,不求小乘人所見佛果,不求通教叁乘佛果,不求別教獨菩薩佛果,唯欲專求圓教所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是對湛然本“今既不求人天小果,唯欲專求無上菩提”一句的擴充。又如:
先當繼念十方諸佛爲所期果。是故經雲:若能念佛,得見佛心。佛心複以慈悲爲本,慈悲乃以弘誓居先,是故弘誓爲菩提因。
圓融十界諸衆生我今發誓必濟度
圓融五住諸煩惱我今發誓必斷除
圓融四門諸道品我今發誓心盡知
圓融法性真佛道我今發誓必顯得
“先當繼念十方諸佛,爲所期果。……是故弘誓爲菩提因”一段,是湛然本舊有的。但後面的“圓融”四句,則是最澄新增入的。
第二,將此儀軌專門用于爲出家衆授戒。
因爲梵網菩薩戒原本是出家、在家通受的,所以湛然本中,並沒有指明是出家菩薩受還是在家菩薩受。而最澄本則改爲:
敬白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此(某甲)等,求我白諸佛菩薩,欲從諸佛菩薩乞受出家菩薩戒。此(某甲)等,已發大願,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願諸佛菩薩憐愍故,施與(某甲)等菩薩戒。(叁說)
其“欲從諸佛菩薩乞受出家菩薩戒”一句,湛然本作“欲從諸佛菩薩乞受菩薩戒”。
第叁,將大唐國改爲日本國。
湛然本中所有涉及地名之處,如“大唐國某州某縣某僧伽藍中”,最澄本均改爲“大日本國山城州乙訓縣山本僧伽藍中”。這當然也是出于傳戒的需要。
五、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湛然《授菩薩戒儀》乃承智顗所傳授菩薩戒儀軌而來,是天臺宗菩薩戒問題研究重要的資料,不僅對于研究天臺宗菩薩戒傳授方式的變化有重要參考價值,對研究中日佛教尤其是天臺宗交流史,也有著實物見證的意義。日本古寫本《授菩薩戒儀》的公布,爲整理這一寶貴文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值得關心天臺宗和戒律的學人作進一步深入研究。爲便于研究工作的開展,筆者以日本古寫本爲底本,以《卍續藏經》本和最澄改寫本(簡稱最澄本)爲校本,新校訂了《授菩薩戒儀》,提供給大家參考。校勘體例如下:
一、對于底本和校本(《卍續藏經》本)的文字差異,采取有異即錄的方式,爲研究者提供比照的資料。
二、底本有脫訛的,據校本補足、改正,出校記說明。
叁、底本不誤而校本(《卍續藏經》本)誤的,出校記說明。
四、底本、校本均誤的,據其它資料校改,出校記說明。
五、原作雙行小字夾注的內容,一律加圓括號,附于相關文字後。
限于時間和水平,疏漏之處,請方家指正是幸。
六、附錄:新校訂本《授菩薩戒儀》
天臺沙門湛然述
依古德及《梵網》、《璎珞》、《地持》、並高昌等文,授菩薩戒行事之儀,略爲十二門。雖不專依一家,並不違聖教。第一開導,第二叁歸,第叁請師,第四忏悔,第五發心,第六問遮,第七授戒,第八證明,第九現相,第十說相,第十一廣願,第十二勸持。
第一,開導者,應先問言:欲受何戒?佛法大海,深廣無涯,唯信能入。由有信故,叁學可成,菩提可至。故叁學中,以戒爲首。菩提曠路,戒爲資糧;生死大海,戒爲船栰。叁途重病,戒爲良藥。然戒有多種,五、八、十、具、菩薩律儀。五戒報人,八、十報天,出家大戒,感小解脫。叁明六通,無余永寂。菩薩律儀,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報得佛果;叁身四德,相好不共,一切功德。今既不求人天小果,唯欲專求無上菩提,須具六法,方可得戒:
一者,能授人,謂能授戒者,須預知頒類,及以人數,于中幾許。中國邊方,余道雜類,雖得人身,無有安樂;八苦交逼,四蛇競煎;四大危脆,念念不住;六賊爭驅,新新生減。設受余戒,雖報人天,不免沈沒。二乘小果,永住涅槃。故須虔誠,誓求極果。
二者,所依處,先須谘白,無內外障;安置壇場,莊嚴清淨;皆令地鋪,使受者安隱。
叁者,高座秉法。
四者,專求大道。
五者,生希有心,如貧如饑,如病如怖;得寶得食,得醫得安。不生一念散亂之心。若無懇誠,徒勞彼此。
六者,專爲利他求戒。以菩薩發心,利物爲本。發大勇猛,不惜身命。誓與衆生,同入真如法界大海。
第二,叁歸者,應教言:弟子某甲,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叁說)弟子某甲等,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叁說)從今已往,稱佛爲師,更不歸依,余邪魔外道,唯願叁寶,慈悲攝受。慈愍故。(應須廣明一體叁寶,爲所依境。複知此境,有于別相、住持等用之也。)
第叁請師,唯合自陳,恐汝不解,我今教汝:我某甲等,今從大德求受菩薩戒,大德于我,不憚勞苦。慈愍故。此但是請傳教之師。
次請衆聖爲授戒師。先請和上,詞雲:弟子某甲等,奉請釋迦如來應正等覺爲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禮一拜)文殊師利菩薩爲羯磨阿阇梨,彌勒菩薩爲教授阿阇梨,一切如來爲尊證師,一切菩薩爲同學等侶。(詞句具如和上)
當知聖師神信道眼,皆悉見聞,如對目前。是故行者,請得師已,雖對凡師,恒如睹聖。准高昌本,自此已後,無有忏悔,但更加乞戒,亦先教其從傳教師乞雲:族姓大德,今正是時,願時施我菩薩戒法。次,戒師應起,爲白聖師雲:敬白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此某甲等,求我白諸佛菩薩,欲從諸佛菩薩乞受菩薩戒,此某甲等,已發大願,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願諸佛菩薩憐愍故,施與某甲等菩薩戒。(叁說)
第四忏悔者,無始已來,誰能無罪?或有重罪,障戒不發,故須忏悔,故昙無谶叁年始獲。故有上根上行之人,宜應靜處,別置道場,事理合行,精誠懇倒,上品相現,戒品自成。今此通方被時行事,利根之仕,逐語想成,宿種現加,成辦前事。故今略出濟世生善利物之儀。于中爲叁:先明忏意,次明運心,叁正說罪…
《湛然《授菩薩戒儀》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