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师下佛前跪唱云”、“一时唱云”等要求,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不过,与知礼所述仪式一样,遵式的《授菩萨戒仪式十科》,没有受湛然影响的痕迹,同样可以证明湛然之仪轨,确实在宋代已经失传
四、《授菩萨戒仪》在日本的流传
尽管《授菩萨戒仪》在中国失传,但早在唐代中叶,即由日本来华求学的传教大师最澄带回日本。最澄(767-822),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亦称睿山大师、根本大师、山家大师、澄上人。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近江国(今滋贺县)人。十四岁出家后,改名最澄。延历四年(785),于奈良东大寺受具足戒。后入比睿山创建根本中堂,788年改草庵为寺(后称一乘止观院、延历寺)。804年作为“入唐请益天台法华宗还学生”,率弟子义真入唐。从天台宗九祖湛然之弟子修禅寺道邃、佛陇寺行满受天台教义,并天台教籍82卷,成为接受湛然教系传法的第一个日本人。又从天台山禅林寺翛然受牛头禅,并从道邃受大乘菩萨戒。离天台山后,又至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从顺晓受密教灌顶,并抄写许多经疏。翌年携带经书章疏230部460卷及金字《妙法莲华经》、图像、法器等回国。最澄回国后,受到日本桓武天皇的重视,在其支持下,获准设天台宗“年分度者”(按年限定出家人数),正式创立日本天台宗。864年,清和天皇追赠传教大师谥号,为日本有大师号之始。著作主要有《守护国界章》、《内证佛法自脉谱》、《山家学生式》、《显戒论》等,近代辑有《传教大师全集》。
日本东大寺沙门凝然述《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二云:
延历二十三年甲申,传教大师最澄,远往大唐,值道邃、行满二德,学天台宗,获三观法;兼传真言,习菩萨戒。乃以延历二十四年乙酉归朝,大赍台宗章疏而来。荆溪章记、诸余诸记、诸章疏等,皆悉赍来。传教大师入唐已前,久研台宗,乃依鉴真和尚将来章疏也。即于高雄寺,聚众讲《文句》等。而义理仿髴,书典不具,故发愿奉诏,往唐传之。比睿山者,最澄和尚幼年草创之处。归朝之后,即于彼山,大弘台教。虽天台根由始于鉴真将来,广敷之事,专在传教大师传来。自尔已来,一天四海,皆悉习学;花夷都鄙,无不弘敷。
最澄《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记载,其带回国的典籍中,就有“受菩萨戒仪一卷(荆溪和尚撰,十一纸。)”而其戒律传承,按日本法然《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大乘律宗”所述为:
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逸多菩萨--天竺鸠摩罗什三藏--灵山听众南岳慧思大师、灵山听众天台智者大师--章安灌顶大师--缙云智威大师、东阳慧威大师--左溪玄朗大师--荆溪湛然大师--琅琊道邃大师--大日本国比睿山前入唐受菩萨戒沙门最澄--前入唐受菩萨戒沙门义真(道邃弟子)
最澄回国后,对于菩萨戒的传授可谓不遗余力。他向朝廷明确提出,日本天台宗僧人不受声闻乘戒,只受大乘戒,也就是梵网菩萨戒。819年,最澄上奏天皇,欲创建大乘戒坛于比睿山,这一要求,遭到奈良七大寺和僧纲的强烈反对,他因此撰《显戒论》3卷、《显戒缘起》2卷上之于天皇,仍未被允许。直到逝世后,日本天台宗方获准在比睿山设大乘戒坛。设立大乘戒坛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最澄在世的时候,显然不止一次在比睿山为僧众传授过菩萨戒。要传戒,自然需要应用的仪轨,因此,最澄将从中国带回的湛然《授菩萨戒仪》作了一番补充后,用于传戒之中。与湛然本相比,最澄改写本主要有这么几点不同:
第一,增加了突出天台宗圆教思想的内容。如其谓:
今既不求人天果,不求声闻辟支佛果,不求小乘人所见佛果,不求通教三乘佛果,不求别教独菩萨佛果,唯欲专求圆教所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是对湛然本“今既不求人天小果,唯欲专求无上菩提”一句的扩充。又如:
先当继念十方诸佛为所期果。是故经云:若能念佛,得见佛心。佛心复以慈悲为本,慈悲乃以弘誓居先,是故弘誓为菩提因。
圆融十界诸众生我今发誓必济度
圆融五住诸烦恼我今发誓必断除
圆融四门诸道品我今发誓心尽知
圆融法性真佛道我今发誓必显得
“先当继念十方诸佛,为所期果。……是故弘誓为菩提因”一段,是湛然本旧有的。但后面的“圆融”四句,则是最澄新增入的。
第二,将此仪轨专门用于为出家众授戒。
因为梵网菩萨戒原本是出家、在家通受的,所以湛然本中,并没有指明是出家菩萨受还是在家菩萨受。而最澄本则改为:
敬白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此(某甲)等,求我白诸佛菩萨,欲从诸佛菩萨乞受出家菩萨戒。此(某甲)等,已发大愿,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怜愍故,施与(某甲)等菩萨戒。(三说)
其“欲从诸佛菩萨乞受出家菩萨戒”一句,湛然本作“欲从诸佛菩萨乞受菩萨戒”。
第三,将大唐国改为日本国。
湛然本中所有涉及地名之处,如“大唐国某州某县某僧伽蓝中”,最澄本均改为“大日本国山城州乙训县山本僧伽蓝中”。这当然也是出于传戒的需要。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湛然《授菩萨戒仪》乃承智顗所传授菩萨戒仪轨而来,是天台宗菩萨戒问题研究重要的资料,不仅对于研究天台宗菩萨戒传授方式的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研究中日佛教尤其是天台宗交流史,也有着实物见证的意义。日本古写本《授菩萨戒仪》的公布,为整理这一宝贵文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值得关心天台宗和戒律的学人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便于研究工作的开展,笔者以日本古写本为底本,以《卍续藏经》本和最澄改写本(简称最澄本)为校本,新校订了《授菩萨戒仪》,提供给大家参考。校勘体例如下:
一、对于底本和校本(《卍续藏经》本)的文字差异,采取有异即录的方式,为研究者提供比照的资料。
二、底本有脱讹的,据校本补足、改正,出校记说明。
三、底本不误而校本(《卍续藏经》本)误的,出校记说明。
四、底本、校本均误的,据其它资料校改,出校记说明。
五、原作双行小字夹注的内容,一律加圆括号,附于相关文字后。
限于时间和水平,疏漏之处,请方家指正是幸。
六、附录:新校订本《授菩萨戒仪》
天台沙门湛然述
依古德及《梵网》、《璎珞》、《地持》、并高昌等文,授菩萨戒行事之仪,略为十二门。虽不专依一家,并不违圣教。第一开导,第二三归,第三请师,第四忏悔,第五发心,第六问遮,第七授戒,第八证明,第九现相,第十说相,第十一广愿,第十二劝持。
第一,开导者,应先问言:欲受何戒?佛法大海,深广无涯,唯信能入。由有信故,三学可成,菩提可至。故三学中,以戒为首。菩提旷路,戒为资粮;生死大海,戒为船栰。三途重病,戒为良药。然戒有多种,五、八、十、具、菩萨律仪。五戒报人,八、十报天,出家大戒,感小解脱。三明六通,无余永寂。菩萨律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报得佛果;三身四德,相好不共,一切功德。今既不求人天小果,唯欲专求无上菩提,须具六法,方可得戒:
一者,能授人,谓能授戒者,须预知颁类,及以人数,于中几许。中国边方,余道杂类,虽得人身,无有安乐;八苦交逼,四蛇竞煎;四大危脆,念念不住;六贼争驱,新新生减。设受余戒,虽报人天,不免沉没。二乘小果,永住涅槃。故须虔诚,誓求极果。
二者,所依处,先须谘白,无内外障;安置坛场,庄严清净;皆令地铺,使受者安隐。
三者,高座秉法。
四者,专求大道。
五者,生希有心,如贫如饥,如病如怖;得宝得食,得医得安。不生一念散乱之心。若无恳诚,徒劳彼此。
六者,专为利他求戒。以菩萨发心,利物为本。发大勇猛,不惜身命。誓与众生,同入真如法界大海。
第二,三归者,应教言: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等,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慈愍故。(应须广明一体三宝,为所依境。复知此境,有于别相、住持等用之也。)
第三请师,唯合自陈,恐汝不解,我今教汝:我某甲等,今从大德求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苦。慈愍故。此但是请传教之师。
次请众圣为授戒师。先请和上,词云:弟子某甲等,奉请释迦如来应正等觉为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礼一拜)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梨,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一切如来为尊证师,一切菩萨为同学等侣。(词句具如和上)
当知圣师神信道眼,皆悉见闻,如对目前。是故行者,请得师已,虽对凡师,恒如睹圣。准高昌本,自此已后,无有忏悔,但更加乞戒,亦先教其从传教师乞云:族姓大德,今正是时,愿时施我菩萨戒法。次,戒师应起,为白圣师云:敬白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此某甲等,求我白诸佛菩萨,欲从诸佛菩萨乞受菩萨戒,此某甲等,已发大愿,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怜愍故,施与某甲等菩萨戒。(三说)
第四忏悔者,无始已来,谁能无罪?或有重罪,障戒不发,故须忏悔,故昙无谶三年始获。故有上根上行之人,宜应静处,别置道场,事理合行,精诚恳倒,上品相现,戒品自成。今此通方被时行事,利根之仕,逐语想成,宿种现加,成办前事。故今略出济世生善利物之仪。于中为三:先明忏意,次明运心,三正说罪…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