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略列名,以为行者,作灭罪良缘。
先言顺流者,谓无始来,随顺生死,自微至着,不逾斯十:一者妄计人我,二外加恶友,三不随喜他善,四纵恣三业,五恶心徧布,六昼夜相续,七覆讳过失,八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十拨无因果。(亦须略教,依名运念,令罪消灭也。)
次明逆流者,所言逆者,谓逆生死。依前顺流次第逆上。如欲破贼,先须知贼根源窟穴,故知必须从后向前。如人倒地,还从地起。一正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发露瑕玼,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须一一释对破所以,故知无始罪障不可率除,如伐树得根,炙病得穴,故须逆顺观其罪,由见罪性空,方为永谢。)
这里,湛然将智顗《摩诃止观》中所述“顺逆十心”详细列出,而且强调“天台大师”,但是明旷《天台菩萨戒疏》中则仅仅只有一句话:
故须先运逆顺十心为忏悔本。
如果明旷所据,乃是智顗传授之本,其中当然不会出现自称“天台大师”的字样。是不是明旷认为这些内容不重要而删去了呢?笔者以为不然。因为明旷的《天台菩萨戒疏》中,也有一些不见于湛然《授菩萨戒仪》的东西。一是浓厚的天台宗色彩,如:
菩萨戒者,则五十一位圆菩萨乘之律仪也。
唯圆妙觉究尽无明,故发圆心而希圆行,知因感果,惊觉常情。故名开悟。
心体觉知名佛,性体离念名法,心体无诤名僧。
今依圆佛发圆道心,圆道心者,我心、佛心及众生心,三无差别。理虽无别,事证天殊。故学佛慈悲,发佛弘誓;灭恶生善,功唯菩提。
二是大量引用的经典。《天台菩萨戒疏》计引经典《萨遮经》、《月灯三昧经》、《华严经》、《涅槃经》、《璎珞经》、《密藏经》、《法华经》等多种,而湛然《授菩萨戒仪》仅引《梵网经》、《法华经》等极少数几种。从这些迹象来看,明旷《天台菩萨戒疏》中所述菩萨戒授仪,传自智顗。而湛然则在智顗所传仪轨的基础上作了较大调整,使其更符合传戒的实用。所以,湛然《授菩萨戒仪》之源,还是在智顗那里。
(四)知礼《菩萨戒仪》所述授菩萨戒仪
知礼(960-1028),俗姓金,字约言,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又称“法智大师”、“四明尊者”。七岁时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淳化二年(991),受请住四明干符寺,大开讲习,学徒云集。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以后,专以讲经、修忏为事。讲《法华玄义》七遍、《法华文句》八遍、《摩诃止观》八遍、《大涅槃经疏》一遍、《净名经疏》二遍、《金光明经玄疏》十遍、《观音别行玄疏》七遍、《观无量寿佛经疏》七遍,其数繁多。又修《法华忏》,并燃三指供佛;造佛像、寺院等,不计其数。又每岁启建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一万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著述颇多,如《金光明经文句记》、《解谤书》、《大悲忏仪》、《修忏要旨》、《光明忏仪》、《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观音别行玄义记》、《观音别行疏记》、《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及《观心二百问》等。仁宗天圣六年,称念阿弥陀佛数百声而示寂,世寿六十九。天台宗人尊为第十七祖。门下弟子著名者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等三十余人。
据宋·宗晓编《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一所载《菩萨戒仪》,知礼也开列十二门,但名目次序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第一求师授法,第二策导劝信,第三请圣证明,第四授三归依,第五召请圣师,第六白佛乞戒,第七忏悔罪愆,第八问无遮难,第九羯么授戒,第十略说戒相,第十一发弘誓愿,第十二结撮回向。
可见,知礼首先在把原本第三的“请师”中的请传教师和授戒师分列两门,先列“求师授法”,请传教师,理由是“夫欲受此菩萨戒者,必先请师策导开解,于一切境起慈悲心。若非此人,戒无由发。”而将请授戒师的内容,分列第五招请圣师和第六白佛乞戒。接着又在第三将原本属于第八证明、第九现相中的一部分内容单独提出,开列“请圣证明”门。再将原本属于第五发心门的内容,并入第十一发弘誓愿门。整个次序作了较大调整,已经不复智顗、湛然授菩萨戒仪的旧观了。
不过,知礼的《菩萨戒仪》次第虽与湛然、明旷所述有异,但就其内容来看,知礼显然是参考了明旷的《天台菩萨戒疏》。对于三宝,《天台菩萨戒疏》解释说:
略明三种三宝为所归依,一住持、二别相、三一体。一住持三宝者,人能弘道,万代之所流传;道藉人弘,三宝于斯常住。则剃发染衣为僧宝,黄卷赤轴为法宝,泥木素像为佛宝。二明别相三宝者,十方三世法、报、应化为佛宝,所说法门为法宝,除妙觉外菩萨二乘为僧宝。三一体三宝者,实相圆理名为一体。即一而三,无非秘藏。如世珍奇,故通名宝。何者?心体觉知名佛,性体离念名法,心体无诤名僧。凡圣始终此三具足,佛已修已证应物现形,别相住持功由一体。我等理是,如冰在水。若欲融冰,善须方便。拟趣佛果,非修不成。今始觉知正向此三,为归依处。
知礼则云:
然三宝者有乎多种,一曰住持三宝、二曰别相三宝、三曰一体三宝。言住持者,泥龛塑画是佛宝,黄卷赤轴是法宝,剃发染衣是僧宝。言别相者,修行契证妙觉果德,法、报、应化名佛宝。所说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名法宝。等觉已还、三乘圣贤名僧宝。言一体者,上至诸佛,下至蠢动,无不具此三宝也。所谓实相妙体即一而三,名秘密藏。如世珍琦,通名为宝。即今诸人本有觉性是佛宝,此性无染清净是法宝,此性柔和无诤是僧宝。今劝诸人,不得自轻,人人本具斯理,一一咸得成佛。如来由修证此一体三宝故,而能运大神通,兴诸佛事。此之三宝在汝身中,如水凝冰。弃冰求水,无有是处。若欲融冰,善宜方便。拟趣佛果,非修不克。今既觉知此体,正向此宝,作归依处。
然而,这段内容在湛然的《授菩萨戒仪》中,仅有“应须广明一体三宝,为所依境。复知此境,有于别相、住持等用之也”这么一句。结合《授菩萨戒仪》不传于中国的情况分析,笔者怀疑此文在唐代传入日本后即失传,知礼很有可能根本没有见过。而明旷所述之仪轨,毕竟过于简略,在传戒时使用起来,有很多的不便,所以知礼纔据之另造一本。
(五)遵式《授菩萨戒仪十科》所述授菩萨戒仪
除知礼的《菩萨戒仪》外,宋代天台宗尚有慈云遵式的《授菩萨戒仪式十科》传世,收于宋·遵式述、宋·慧观重编的《金园集》卷上中,见《卍续藏经》第101册第217页至223页。
遵式(964-1032),字知白,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又称天竺忏主、慈云忏主、慈云尊者、灵应尊者。初从义全出家,二十岁于禅林寺受具足戒。翌年,从守初学律。后入天台山国清寺,于普贤菩萨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之道。雍熙元年(984),从宝云寺义通修学天台宗典籍,尽其奥秘,与同门之知礼成为山家派中心人物。及义通示寂后,继掌宝云寺,宣讲《法华》、《维摩》、《涅槃》、《金光明》诸经。并结交道俗,专修净业,撰《往生净土忏愿仪》、《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往生净土忏愿仪》等。其后,历住浙江天台山、杭州昭庆寺、苏州开元寺等,大设法席,讲经修忏。登门从学者逾千人。宋真宗干兴元年(1022),敕赐“慈云”之号。天圣二年(1024),奏请天台教文编入《大藏经》内。并撰《教藏随函目录》,略述诸部大义。仁宗明道元年示寂,世寿六十九。门下著名的弟子有妙果文昌、明智祖韶、法喜清鉴等。遵式著述颇多,除上述有关净土念佛忏仪之著作外,另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天竺别集》三卷、《金园集》三卷等,及《采遗》、《灵苑》二诗集。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第十有传。
但此仪式与前面所述内容差异很大。知礼之作,基本上是参考明旷本而来。而遵式则乃是根据一般性的授菩萨戒方式自己创作而成,故与前面所述数种仪式有很明显不同。如其开列十门(科),而不是十二门:
第一开导信心。第二请三宝诸天加护。第三归依三宝。第四请五圣师。第五下座佛前乞戒。第六发四弘誓愿。第七开遮问难。第八三番羯磨。第九请佛证明。第十示持犯戒相。
从比较可知,遵式《授菩萨戒仪》次序,大略与知礼所述相同,而与湛然不同。就其内容来看,遵式也参考了明旷的《天台菩萨戒疏》,如对于三宝的解释,也采用了《天台菩萨戒疏》的说法。但遵式的仪轨,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第一,各本均有的“忏悔”这一内容,在遵式仪轨中被省略了。这是叫人非常不可理解的。
第二,“第一开导信心”中,提出受菩萨戒后,能于凡夫身中得“五种利益”、“八种殊胜”。其中“八种殊胜”一段,内容全同慧思的说法,知礼之文中也用到过。“五种利益”的说法则在其它仪式中均未见。所谓五种利益是:
一者,得诸佛诸大菩萨心心护念、时时记持。二者,得烦恼断除,佛心明朗。智能辨才,渐渐增长。三者,得现在人见心生欢喜,一切善心,倍加恭敬。四者,得备万行,犹如妙华庄严,凡夫位齐古佛。五者,临命终时,心无悔恼,神识安然,舍此报身,直生佛净土。
第三,新增了唱诵这一形式。在以往各种授菩萨戒仪式中,仅有念诵而没有唱诵,但遵式充分发挥自己精通忏法的专长,将唱诵引入授戒仪式中,将一部分白文改成唱文。如其中可见“随我声唱”、…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