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叁藏”說
宗舜法師
內容提要:敦煌S。373號卷子中抄錄了十首詩,其中第六首題爲“大唐叁藏題西天捨眼塔”。正因爲有“大唐叁藏”四字,一般在著錄之時,多擬題爲“唐玄奘詩五首”。但由于原詩沒有寫明玄奘法師(爲行文簡潔,以下恕不稱呼)的名諱,學術界對“大唐叁藏”究竟是不是指玄奘,尚無定論。本文從“大唐叁藏”這一稱號入手,通過現存的敦煌卷子以及唐代文獻兩個方面,深入考察了“大唐叁藏”這一稱號與玄奘的關系,發現以“大唐叁藏”代指玄奘是當時的習慣用法。不管署名“大唐叁藏”的詩是不是後人僞托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代,“大唐叁藏”或者“唐叁藏”乃是對玄奘的特稱。
關鍵詞:叁藏 大唐叁藏 唐叁藏 玄奘 義淨 敦煌卷子
大唐叁藏贊 唐叁藏贊 玄奘詩
--------------------------------------------------------------------------------
一、緣 起
唐代高僧玄奘的詩作,在敦煌卷子未出之時,從未見諸文獻記載,故而《全唐詩》無玄奘詩。直至敦煌遺書重見天日,才在其中發現了可能是玄奘的五首詩。S。373號卷子共分兩個部分,前面部分抄錄的是後唐莊宗李存勖詩五首(1)。在李存勖的第五首詩“題幽州石經山”後面,緊接著抄錄了五首詩(2)。其中第一首題爲“大唐叁藏題西天捨眼塔”(3),第二首題爲“題尼蓮河七言”(4),第叁首題爲“題半偈捨身山”(5),第四首題爲“題童子寺五言”(6),第五首題爲“題中嶽山七言”(7)。正因爲第一首有“大唐叁藏”四字,各家著錄之時,均擬題作“唐玄奘詩五首”。陳尚君輯《全唐詩續拾》,將此五首詩迳歸之玄奘名下,但沒有說明理由(8)。盡管從署名和內容來看,不能排除這五首詩是玄奘所作的可能性。但是,由於原詩畢竟沒有寫明玄奘的名諱,而在唐代,名諱前被冠以“大唐叁藏”的法師數以十計,故“大唐叁藏”是否指玄奘,迄今尚無定論。巴宙在《敦煌韻文集》中說:““大唐叁藏”普通爲玄奘法師之尊稱,但亦可用於其他譯經高僧。故此詩及以下七絕二首是否爲玄奘之作品待考。”(9)從經曆來看,義淨同樣到過印度,行迹與詩中所寫的內容也可以吻合。這樣,要解決這五首詩的歸屬問題,還得提出更充分的證據才行。目前,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當屬徐俊的《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在“斯叁七叁 諸山聖迹題詠詩叢鈔詩一○首”篇中,徐俊認爲:
本卷存詩十首,劉銘恕先生《斯坦因劫經錄》根據卷中第一、第六兩詩的詩題,著錄作“李存勖詩五首”、“唐玄奘詩五首”。……對後五首玄奘詩,則謂“顯系後人所作,僞托玄奘”。此後諸家著錄皆依劉說。惟鄭炳林先生從本卷與斯五二九《諸山聖迹志》(題擬)的關系的考證中,認爲“二卷皆出自一人之手”,作者爲後唐時期河北地區(或定州一帶)的僧人,曾遊曆全國並於後唐末年經敦煌去印度求經。雖乏確證,但首先將斯叁七叁卷見於斯五二九卷的叁首詩一一揭出,爲尋求兩卷間的關系,確認斯叁七叁卷詩鈔的性質、作者,提供了難得的依據。
……
後五首詩,根據上文有關題署方式的分析,可以確定題作《大唐叁藏題西天捨眼塔》的詩,其作者應即“大唐叁藏”,至於“大唐叁藏”是否指玄奘,需要作進一步的考察。即使“大唐叁藏”指玄奘,亦不能排除其詩仍有僞托的可能。(10)
徐俊的看法,非常合乎情理。他提出了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大唐叁藏”是不是指玄奘,其二是五首詩是不是玄奘所作。這兩個問題不是孤立的,而且第一個問題尤需先行解決。本文擬從第一個問題入手,考察一下“大唐叁藏”和玄奘的關系。
二、“叁藏”與“叁藏法師”
所謂叁藏,也作叁法藏。藏,意謂容器、谷倉、籠等。《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說:
菩薩藏者,名無量器。所以名曰無量器者,譬如大海受無量水,爲包含器不可計實……菩薩藏者,經典秘要,亦複如是,爲無限施、聞、戒、定、慧度知見器,以故名曰菩薩箧藏。(11)
可見,藏爲“器”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藏也有“攝”義,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無著在所造《大乘莊嚴經論》中說:
雲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12)
叁藏有多種意思,一般指經藏、律藏、論藏,是印度佛教聖典的叁種分類。唐/宗密在《盂蘭盆經疏》卷上解釋說:
叁藏者,一修多羅,此雲契經。契者,契理、契機。經者,《佛地論》雲:貫攝爲義。謂貫穿所應知義,攝持所化生故。此教於叁學中诠於定學。二毗奈耶,此雲調伏。調謂調練叁業,伏謂製伏過非。此教诠於戒學。叁阿毗達磨,此雲對法。法謂涅槃、四谛,對謂對向、對觀。其能對者,即是妙慧。此教诠於慧學。(13)
所謂經藏,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所以稱爲契經。佛陀所說法要,皆屬於經部類。所謂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製定之律儀,能斷除衆生之惡行,調伏衆生之心性,故稱毗尼。佛所製定的教團生活軌則,皆屬於律部類。所謂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昙藏,意譯作對法藏。對爲對觀、對向之義,法爲四谛、涅槃等法。以無漏聖道之智慧,對觀四谛之理,對向於涅槃之果,故名對法。佛弟子對佛典經義,以殊勝之智慧,決擇諸法性相,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著作,皆屬於論部類。論藏又稱論部,與摩呾理迦(或作摩得勒伽,意譯作本母、論母)、優波提舍(意譯作論議)具有密切關系。
凡是以經立宗者,如華嚴宗、淨土宗、密宗等,皆稱爲經宗;以律立宗者稱爲律宗,如道宣創立的南山律宗;以論立宗者稱爲論宗,如俱舍宗、成實宗、叁論宗等。同時,把精通叁藏之各藏者,分別稱爲經師、律師或論師。造論弘揚佛教者,稱爲論主或論師。精通叁藏之法師稱爲叁藏法師、叁藏比丘、叁藏聖師等。
在中國,也把從事佛典翻譯的翻譯家尊稱爲“譯經叁藏”或“叁藏法師”,簡稱爲“叁藏”,如鸠摩羅什、真谛、義淨、善無畏、不空(14)等人都有此稱。
叁、唐代的“叁藏法師”
從現存資料來看,“大唐叁藏”一詞首見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爲玄奘所撰寫的《大唐叁藏聖教序》。唐/慧立、彥悰著(15)《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雲:
二十二年春,駕幸玉華宮。夏五月甲午,翻《瑜伽師地論》訖,凡一百卷。六月庚辰,敕追法師赴宮。比發在途,屢有使至,令緩進,無得勞損。既至,見於玉華殿,甚歡。。。。。。。帝先許作新經序,機務繁劇,未及措意。至此,法師重啓,方爲染翰。少頃而成(16),名《大唐叁藏聖教序》,凡七百八十一字。神筆自寫,敕貫衆經之首。帝居慶福殿,百官侍衛,命法師坐。使弘文館學士上官儀,以所製序對群寮宣讀,霞煥錦舒,極褒揚之致。(17)
這篇《大唐叁藏聖教序》不僅是“聖教序”的濫觞,也是“聖教序”中最爲著名之文。在序中,唐太宗對玄奘的德行、操守、事業,極盡推崇贊歎,直稱其爲“法門之領袖也”,並贊歎他“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雙千古而無對。”(18)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彥悰也感歎說:“自二聖序文(19)出後,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歡詠德音,內外揄揚,未浃辰而周六合。慈雲再蔭,慧日重明。歸依之徒,波回霧委。所謂上之化下,猶風靡草,其斯之謂乎!如來所以法付國王,良爲此也。”(20)而從內容來看,此序與其說是新譯經典的“聖教序”,還不如說是玄奘的“表彰序”。正因爲如此,“大唐叁藏”遂成爲玄奘的一個代名詞。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唐代的“聖教序”並不止此一篇,所贈的對象也並非玄奘一人。武則天曾爲義淨等作《大周新翻叁藏聖教序》,(21)並且,她爲地婆诃羅(即日照)等作的序,敦煌卷子P。2155號即稱爲《大唐新譯叁藏聖教序》。(22)唐中宗則於神龍元年(705)爲義淨作《大唐中興叁藏聖教序》。(23)唐中宗在序中對義淨的贊歎,不亞於唐太宗(24)。從現存的敦煌卷子來看,唐太宗的《聖教序》敦煌抄本有五本,Sv。343號(25)、P。2323號(26) 、P。2780號(27)、P。3127號(28)、B。8409號(29)。唐中宗的《聖教序》敦煌抄本也存有五本,如原卷題作《大唐中興叁藏聖教序》的有S。462號(30)、P。3154號(31)、B。8408號(32),原卷題作《大唐後叁藏聖教序》的有P。2261號(33)。題作《叁藏聖教序》的有P。3831號(34)。義淨的影響,在當時同樣不小,如果說“大唐叁藏”指義淨,並非空言無據。
而且,從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來看,在唐代,被稱爲“大唐叁藏某某”或“大唐叁藏法師某某”的人爲數甚多。對這一問題,徐俊有一個誤會。他說:
案“大唐”在今人看來是時代概念,但在當時卻是地域、國屬概念。《宋高僧傳》中立傳或敘及的僧人,有“叁藏”之稱的其實並不多,且多非唐人,如善無畏、金剛智、菩提流志、菩提嚩日羅、蓮花精進、不空等,多來自五印度或西域諸國(請參看梁啓超《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分論一第九章《玄奘傳的做法》),時人不可能用“大唐叁藏”這個國屬觀念極強的概念來稱呼他們。(35)
首先,僧人“有“叁藏”之稱的其實並不多”一點也不奇怪,因爲從東晉至唐,一般只有譯場中主持譯經的…
《“大唐叁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