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湛然《授菩薩戒儀》初探▪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傳。

  據《宋高僧傳》稱,湛然的律學得益于昙一律師:

  

  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製之律範焉。

  

  昙一(692-771)山陰人,俗姓張。景龍年間出家,精通內外之學。受具戒于丹陽玄昶律師,學《行事鈔》于當陽昙勝律師,開元五年(717年)西遊長安,依觀音寺大亮律師傳毗尼藏,依崇聖寺檀子法師學唯識、《俱舍》等論,依安國寺印度沙門受菩薩戒。宣講《四分律》凡叁十五遍,《行事鈔》二十余遍,度衆達十萬人,時稱“人中師子”。兼弘相部律及南山律,複于道宣之《行事鈔》,撰《發正記》,以闡揚其義理,使南山律宗大顯于後世,荊溪湛然、清涼澄觀皆曾從其門習律。大曆六年示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一。弟子有朗然、神皜、辨秀、道昂等。宋·贊甯《宋高僧傳》卷第十四有傳。

  但是,從昙一傳記來看,他一生所弘,重在聲聞律,湛然的菩薩戒思想是否受其影響,尚未見明顯證據。但是,較之聲聞戒,天臺宗則非常明顯更爲重視菩薩戒的傳授,要研究湛然的菩薩戒思想,還得從天臺宗本身去找線索。

  

  (一)慧思《受菩薩戒儀》所述授菩薩戒儀

  從時間角度看,現存最早天臺宗菩薩戒傳授儀軌,應當是署名“南嶽沙門釋惠思”的《受菩薩戒儀》。

  慧思(515-577)俗姓李,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師,爲天臺宗二祖師。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嚴守戒律,日誦《法華》等經,數年之間便滿千遍。又因閱讀《妙勝定經》,開始修習禅觀,並投當時著名的慧文禅師,從受禅法。白天隨衆僧事,夜間專心修禅,結合《法華經》意,悟得法華叁昧。慧思乃最早主張“末法”者,故大力倡導阿彌陀佛與彌勒信仰。北齊天保五年(554),至光州,不分遠近,爲衆演說,長達十四年。其間聲聞遠播,學徒日盛,嫉其德望或謗難是非者甚多。在郢州遭惡人在食物中置毒加害,徒衆有叁人因中毒致死。梁代承聖二年(553),率衆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蘇山,在開嶽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信衆日增,因此發願寫造金字《般若經》,四十四歲時(558),于光城縣齊光寺實現了寫金字經本並貯以寶函的心願。此時,智顗不避戰亂,遠來光州從學,慧思後于大蘇山傳法予智顗,智顗成爲慧思衆弟子中最爲傑出者。陳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嶽),悟叁生行道之迹,講筵益盛,居止十年,遂有“南嶽尊者”之稱。太建九年示寂,世壽六十叁。著作多半由門徒筆記整理而成,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二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等,自撰者有《南嶽思大禅師立誓願文》一卷。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有傳。

  《受菩薩戒儀》中國曆代大藏經未收,僅僅見于日本《卍續藏經》第105冊。慧思此文未見于經錄記載,日本最澄、圓仁攜歸的書目中,也沒有記錄。那麼,此本從何時、由何人、通過什麼渠道傳入日本,均未可知。但是,慧思此儀式在日本流傳,乃是不爭的事實。《大正藏》所收最澄《授菩薩戒儀》後,抄了一段關于持十重戒(也稱十無盡戒)所得果報的內容,抄者注明“已下文出南嶽大師戒儀”,從“汝持如是十重戒”到“令一切衆生,一時悟道,皆得成佛”,見《受菩薩戒儀》示戒相部分,《卍續藏經》第105冊第6頁下至第7頁下。從“善男子、善女人等,吾今以爲十無盡戒竟”到“用此功德與十方法界衆生,共同菩(後原缺)”,見《卍續藏經》第105冊第8頁上至第8頁下。此抄本後有跋雲:“延寶叁年(乙卯)閏四月二十五日書寫畢。/景蘇庵可雲。延寶叁年爲,可見。”

  只是《卍續藏經》所據底本的刊刻(或抄寫)時間似爲元代,文中有戒師爲受戒者作白的一段話說:”大元國某州某縣某鄉裏某處伽藍佛像前,有衆多弟子,來于我所,求受菩薩戒竟。唯願諸佛爲作證明。“《卍續藏經》本”大元“二字上有眉注雲:”大元一作某。“從這點來看,慧思此儀式在元代尚有流傳。但此文何以不見著錄,甚至天臺宗人的著作中都未曾提起,仍然使人費解。

  此儀式有很明顯的受《般若經》影響的痕迹,如最後雲:

  

  戒文已終,普請在會男子(女)弟子,同誠念摩诃般若波羅蜜,願得如所願。

  

  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的做法,在慧思之後,整個天臺宗的授菩薩戒儀中完全看不到蹤迹。這一獨特的現相,乃是慧思特重《般若經》的結果,也說明此儀式非慧思而余人不能爲也。

  慧思的儀式沒有分門,但整體眉目還是很清晰的。現歸納如下:

  第一,請傳戒師,第二,傳戒師開導,第叁,觀五法。第四,興叁願,第五,發四弘誓。第六,請戒師。第七,請尊證師。第八,受叁歸依。第九,問難法。第十,忏悔。第十一,問七遮。第十二,正受戒。第十叁,示戒相。第十四,證明。第十五,現相。第十六,回向發願。

  從與湛然《授菩薩戒儀》的比較可以看出,雖然二者次序不同,內容也存在一定差異,但其主體部分還是一樣的。而且,湛然儀式中存在明顯受慧思儀式影響的痕迹。如:

  

  第五發心者,……發弘誓已,複加四心,以成弘誓:一者,觀于一切衆生,如佛無異;二如國王,叁如父母,四如大家。何以故?佛爲法王,是所求故。心、佛、衆生,叁無別故。王居國尊,親在家尊,大家複爲下類中尊。因中生于果上想故,若不爾者,何能度之?爲度衆生,立余叁誓。

  

  慧思儀式則說:

  

  即先觀十方一切衆生,如聖人想。第二觀十方一切衆生,如父母想。第叁觀十方一切衆生,如師長想。第四觀十方一切衆生,如國王想。第五觀十方一切衆生,如奉大家想。

  

  兩者相較,湛然儀式將“聖人”改爲“佛”,去掉了“師長想”。

  

  又如,湛然儀式說:

  

  又複發四種心:一者,所作功德與衆生共。二者,願一切衆生,過于煩惱生死大海。叁願共衆生通達一切諸經了義。四共衆生至于菩提。此亦四弘之別名,而以利生爲本,故並俱于衆生起想,以四弘誓利生爲本。既發心已,叁業清淨,猶如明鏡,內外清徹,堪受淨戒。以此戒品具足叁聚,遍收一切法故。

  

  慧思儀式則說:

  

  一願自己叁業所作功德,與十方一切衆生同共。二願我共十分一切衆生,早度生死煩惱大海,到涅槃彼岸。叁願我與法界衆生,通達十二部經文義,了了分明。一切善法因戒增長,具足六波羅密,叁十七品,得深禅定,起六神通,放大光明,得一切種智,五眼具足,成就佛道故。

  

  兩者區別僅僅在于第四,湛然所述簡單而慧思所述複雜,但意思沒有絲毫差別。值得注意的是,除慧思儀式和湛然儀式外,這兩個內容,其它授菩薩戒儀都沒有,一般都只有常見的四弘誓願的內容。只是湛然儀式中沒有提到慧思的這個《受菩薩戒法》,湛然是否見過,只能存疑。

  另外,慧思儀式中還有些內容,同樣見于後出的知禮、遵式儀式。如慧思儀式中“開導”部分,講述了菩薩戒的“八種殊勝”,即:一者,趣道場殊勝。二者,發心殊勝。叁者,福田殊勝。四者,功力殊勝。五者,滅罪殊勝。六者,受胎殊勝。七者,神通殊勝。八者,果報殊勝。這一內容,也見于知禮《菩薩戒儀》“第二策導勸信”和遵式《授菩薩戒儀式十科》的“第一開導信心。”不過,這些內容出自戒經,還不能證明是受慧思的影響。而且,知禮和遵式是否見過慧思的《受菩薩戒儀》,尚無明顯證據。

  不過,從慧思儀式可以看出,授菩薩戒的儀式,在梁陳時代已經基本完備了。後人所作,不過只是修修補補而已。

  

  (二)智顗《菩薩戒義疏》所述授菩薩戒儀

  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陳。祖籍颍川(今河南許昌),生于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十八歲依湘州(今湖南長沙市)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往光州大蘇山,依慧思學四安樂行,證悟法華叁昧。光大元年(567)到建康弘禅,居瓦官寺八年,講《大智度論》和《次第禅門》(即《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寫出《六妙法門》等。太建七年(575)入天臺山,于北面山峰,創立伽藍。又往寺北的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禅觀。至德叁年(585)奉陳後主命,回建康講《仁王般若經》等,次年太子從他受戒。祯明元年(587)于光宅寺講《妙未能蓮華經》,灌頂始從聽講,隨聞隨記,錄成《法華文句》。陳亡後,移住廬山。隋開皇十一年(591),應晉王楊廣之請到揚州爲之授戒,受智者稱號,人稱智者大師。次年到荊州,于當陽造玉泉寺,說《法華玄義》和《摩诃止觀》,由弟子灌頂筆錄成書。開皇十五年爲晉王撰《淨名經疏》。次年辭歸天臺,重整山寺。十月,楊廣遣使入山迎請,智顗仍勉強出山,至石城,疾亟不能前進,不久示寂,世壽六十。主要著作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诃止觀》各二十卷,合稱天臺叁大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和《金光明玄義》各二卷,加上《金光明文句》六卷及《觀經疏》,世稱天臺五小部。此外尚有《四教義》、《淨名經疏》、《金剛經疏》、《阿彌陀經義記》及臨終前口授的《觀心論》等,共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一卷。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有傳。

  智顗其傳授的菩薩戒法,是梵網菩薩戒。在其所著《菩薩戒義疏》中,智顗列舉了六種菩薩戒儀:一《梵網》本、二《地持》本、叁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製旨本。並分別略述了各本的授菩薩戒方法:

  

  次論法緣。道俗共享方法不同,略出六種:一《梵網》本,二《地持》本,叁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製旨本。《優婆塞戒經》偏受在家,普…

《湛然《授菩薩戒儀》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唐叁藏”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