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7)▪P2

  ..续本文上一页汉所证的。道种智是了解一切法的假有,而不坏假名。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圆跟道种智的和合,叫做一切种智。成所作智,这句话反过来念:所作皆成。我们前五识,成所作智,就是所作一切皆成。我们所作一切都不成,像五根,眼、耳、鼻、舌、身,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烦恼,你眼睛喜欢看美女,美女喜欢看金钱,是不是?耳朵喜欢听是非,嘴巴喜欢讲是非,那我们所做的统统是烦恼,而不是像佛菩萨一样,所作一切皆成,成什么?成所作。妙观察,我们第六意识是分别,烦恼、苦恼得不得了,我们哪里有什么妙观察?哪里有不可思议的妙观察的能力呢?我们哪里有什么观察能力?如果你有观察能力,你知道一切法本空,一切烦恼本来没有,你就会显现得很和顺,你内在里面就不会有那种刚强、难调难伏,就不会的,不可能的。所以,妙观察,我们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存着一种感恩,感恩就不会我慢,我慢就是我不甩你这一套,我是怎么样子。所以一个人动不动常常讲一个[我]字的人,执著会比较重一点,执著会比较重一点。妙观察,这样就充满智慧,就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是转第七意识执著心为平等。因为我们有分别、我们有执著,所以我们有高下,把它转过来的话,就变成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呢?就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转第八意识变成大圆镜智,繁至七十余名。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叫做得。我们一般人,你得到金钱,你得到什么?我得到一个房屋,那是物质形态。如果你的本性,你根本没有得到本性,这本来有的东西,你得什么?无智得,智就是能观之知,得就是所证的理,以能观之知,认为有所得的证这个理,那么所谓无知呢,就是能观的知,空就是除掉,也没有所谓的能观的知,也没有所空的境界,因为境界本来就空,不需要你加一个空的思想,我修行,我不要除掉这个境界,圣人除心不除境,是不是?凡夫是除境不除心,你圣人的话,大智慧的人,于内觉观,于一念顷,即入圣位,一刹那之间,你观照你的内在,你就马上进入圣人的位次里面。于一念顷,内觉观,内,观照你的内在,无所得,一切什么都放得下来。所以,圣人修心不除境,你只要好好地在心地上下功夫,那境界就不重要了,怎么来你怎么去面临它,当然凡夫会受到境界的影响,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还是好好地调配一下。所以能观知也空,所空的境也空,意思是不能认为这个境界是被你所空,这样也是一种执著,意思就是说境界当体即空,不需要你去空掉它,不须要多事就对了。无智方为真智。无智就是你不动用到所谓的世智辩聪,没有动用到所谓的智慧,那就是真正大智慧的人,因为本性具足,自然流露。无得方是真得。对!因为你没有所谓的得,因为有得必有失。你如果说得到这个本性,那么有一天你就会失去这个本性。所以我们说受戒,我们佛教里面讲的,常常得戒体,说你发上品心得上品戒,为什么?你心与戒相应,你不发心,就不与戒相应,所以,你今天你得戒,是因为你发心,你不得戒是因为你不发心。所以说,这个得戒跟不得戒,有的人把得戒跟不得戒,讲成如法不如法。我说一切法本来无生,一切法本来无灭,你有得就必有失,你今天得戒,有一天你就会失戒。所以这个戒,得戒、失戒是方便讲。一切法本来自性本空的东西,你说得戒、失戒,那我问你:释迦牟尼佛谁给他授戒的?没有人,是他自己成佛,悟道就成佛,所以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的,证阿罗汉果不必受戒,为什么?他就入于僧数了,他就是圣人了。所以,有的人说得戒、破戒,那是方便讲,毗尼作持里面讲得很清楚,戒本来无得也无失,没有所谓的持戒,也没有所谓的破戒,是因为你的外相引起众生的诽谤,所以教破戒。因为你的行为威仪,那么真正是很好,所以讲你持戒。其实谁知道?譬如我威仪;我告诉你,在戒律里面有这样讲,我现威仪,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众生都很恭敬三宝,那么那一年,刚好碰到五谷不生长,你知道吗?在家居士统统没有粮食吃,糟糕了!那一些比丘,在家居士没有饭吃,他哪里有饭供养呢?很多法师,这些恶性的比丘想了一个点子,二个人就开始商量,三、四个人就讲好了,就出去散布:我们某某比丘证了阿罗汉果,你们来供养!然后大家自己省吃俭用,就拿了一些供养品来,因为五谷不丰收,又没有办法,又托钵不到,比丘就有样学样,要不就是自己想办法,就想到了要吃,好了,就妄语,没有证阿罗汉果说证阿罗汉果了。去的时候,果然看到威仪具足,居士就说:法师!你是不是证阿罗汉果?他就点头。这个事情被佛陀知道,犯大妄语!犯大妄语!点头都不可以。所以我说,持戒、犯戒,你怎么论断呢?你怎么知道人家内心想什么?他也许是一人最贪心的人、要钱的人。你还以为他是持戒清净的人呢?对不对?很难讲,所以说,我常常讲,哪一个是善知识,还很难讲。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所以,佛陀在毗尼作持里面,戒本来没有所谓得戒,也没有所谓的破戒。在维摩诘经里面讲,一实相的本身,没有所谓的得跟破的东西,得、破是对立法的东西,是不是?因此我们就了解,所谓戒,你发菩提心,你就是无上的清净戒,你失菩提心,你就没有所谓的戒。 能利益众生,你就是持戒,你不能利益众生那就是保守,也不能说你破戒,那就保守,戒是让你防非、让你止恶,只要你能防非止恶的,统统叫做戒,统统叫做戒。那么说为什么要去受戒才证明呢?要藉着三师七尊证的道力,来引发你自性本身的戒。那释迦牟尼佛谁给他授戒的?自己开悟嘛!戒哪里有什么得戒,讲什么失戒呢? 没有这个。所以,在毗尼作持里面讲,说你什么叫做破戒?自己的道力退失,退失菩提心,行为受人诽谤,名为破戒,其实戒本不失、本不来、本无得。所以,我们还是要认识,所以你要不喜欢讲,这个人不持戒,你就破戒,戒怎么破呢?或是怎么得呢?我们一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行为遭受人家攻击、诽谤,那这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好自为之,要节制自己。所以无智则能观知空,无得就是所空的,所空的境就空,无智方为真智,才是真正的智慧,无得才是真正的得。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不可得,一切法自相本来就是空,能取所取本来就不可得,本为有病,借空以除,有病既除,空也不存在。本业是有病,你藉着空,大般若的思想,那么病除,空也就不存在了。再来六十页。般若之德,菩萨依照般若除三障,就是惑、业、苦,显这三德,显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障就是惑、业、苦;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诸佛依证无上正等正觉。诸佛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以无所得故,因为你以无所得,就是了不可得,用禅宗讲叫做一尘不染、一丝不挂,在禅宗里面讲,叫:动念好乖。连动一个念头都没有。叫无所得,了不可得,一尘不染。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这个实相,大智慧到彼岸心无挂碍故。没有所谓的挂碍,也没有所谓的恐怖,那就当然不可能颠倒,也不可能梦想。所以晚上忙梦想,那么白天忙妄想。以前唱那个[梦想],它走在我的前方,挡住我的去向。这是梦想,它挡住你的去向,这个人也很会写歌,写得好像佛教在说的。究竟涅槃。你才能够最彻底的了解这个不生不死的境界。三世诸佛,依照般若波罗密多故,三世诸佛按照这个大智慧到彼岸的思想,就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挂碍,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对人生观不了解,迷惑颠倒,所以就有烦恼障,障涅槃。为什么呢?因为烦恼是生灭法,得失的观念,所以会障碍这个不生不灭的,叫做挂。法执呢?起所知障,障菩提,名叫做碍。起所知障就是说对宇宙观不认识的、不了解的,所知就是本性无所不知,可是我们现在变成知道的被障碍,叫做所知障。无量的光明智慧的本体,本来无所不知,现在无所不知的东西变成被障碍起来,就是障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名叫做碍,就展转生死,六道轮回。恐怖,那就是业,贪求名利,患得患失,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怖里面。三业相应,三界果报。三业身、口、意相应,三界的果报,欲界、色界、无色界。华严列有十八种与恐怖的名相相类似的,第一个叫做不活,活起来很痛苦叫不活,不可活。恶名,这恐怖是不好的名词,恐怖如同死亡故,恐怖接近死亡;恐怖令人堕入恶道;恐怖是大众所造成的业, 这一些很多名词都不一样。而这个恐怖,其实到处都布满,前二、三天电视这样报导,说我们林森路这个地方,发生刑事组的组长被干掉,然后有来买这个往生被,第一件买去的时候,全身沾满了血,来问师父怎么办?我说:那就火化,往生被不得已的话,那就火化,再又来买一件,说要助念,那不行,为什么?被抢击的要犯,好像是初黑道的人打死了,还没有验尸,什么都没有准备好,结果放进冰库里面不能助念,来问师父怎么办呢?是要念地藏经,还是念弥陀经?我说:念什么经都一样。对啊!放进仓库里面,你念什么经?你放进仓库里面,最重要的助念,你都没有得到,好就难。所以,我们说临命终,想要得到安祥、自在,还有人在旁边助念,这还很难!坐飞机一旦坠机摔下来,连助念都没有,连盖往生被都不晓得要盖哪里?往生被要盖哪里?正常死亡才有往生被可以盖,你不正常死亡的时候,你连头都不见了,不晓得在哪里?到底这是不是我先生?每天亲吻,竟然不知道是她丈夫?因为头颅不见了,只有见到身体,只好认身上的痣,不然怎么认得出来?你像前几天讲的,大乘精舍办的那个游览车翻过去,烧得尸体都分不清楚了,那你说,你往生被要盖哪一个?要不没办法,分不清楚,每个都盖,所以有的人讲,一个人平常没有修行,命终盖往生被就往生,那不是太便宜了吗?我说:老兄!要碰到往生被还不是容易的事情,你弄清楚!…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