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漢所證的。道種智是了解一切法的假有,而不壞假名。一切種智就是一切智圓跟道種智的和合,叫做一切種智。成所作智,這句話反過來念:所作皆成。我們前五識,成所作智,就是所作一切皆成。我們所作一切都不成,像五根,眼、耳、鼻、舌、身,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煩惱,你眼睛喜歡看美女,美女喜歡看金錢,是不是?耳朵喜歡聽是非,嘴巴喜歡講是非,那我們所做的統統是煩惱,而不是像佛菩薩一樣,所作一切皆成,成什麼?成所作。妙觀察,我們第六意識是分別,煩惱、苦惱得不得了,我們哪裏有什麼妙觀察?哪裏有不可思議的妙觀察的能力呢?我們哪裏有什麼觀察能力?如果你有觀察能力,你知道一切法本空,一切煩惱本來沒有,你就會顯現得很和順,你內在裏面就不會有那種剛強、難調難伏,就不會的,不可能的。所以,妙觀察,我們善于觀察,我們就會存著一種感恩,感恩就不會我慢,我慢就是我不甩你這一套,我是怎麼樣子。所以一個人動不動常常講一個[我]字的人,執著會比較重一點,執著會比較重一點。妙觀察,這樣就充滿智慧,就是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是轉第七意識執著心爲平等。因爲我們有分別、我們有執著,所以我們有高下,把它轉過來的話,就變成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呢?就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轉第八意識變成大圓鏡智,繁至七十余名。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叫做得。我們一般人,你得到金錢,你得到什麼?我得到一個房屋,那是物質形態。如果你的本性,你根本沒有得到本性,這本來有的東西,你得什麼?無智得,智就是能觀之知,得就是所證的理,以能觀之知,認爲有所得的證這個理,那麼所謂無知呢,就是能觀的知,空就是除掉,也沒有所謂的能觀的知,也沒有所空的境界,因爲境界本來就空,不需要你加一個空的思想,我修行,我不要除掉這個境界,聖人除心不除境,是不是?凡夫是除境不除心,你聖人的話,大智慧的人,于內覺觀,于一念頃,即入聖位,一刹那之間,你觀照你的內在,你就馬上進入聖人的位次裏面。于一念頃,內覺觀,內,觀照你的內在,無所得,一切什麼都放得下來。所以,聖人修心不除境,你只要好好地在心地上下功夫,那境界就不重要了,怎麼來你怎麼去面臨它,當然凡夫會受到境界的影響,我們還是沒有辦法,還是好好地調配一下。所以能觀知也空,所空的境也空,意思是不能認爲這個境界是被你所空,這樣也是一種執著,意思就是說境界當體即空,不需要你去空掉它,不須要多事就對了。無智方爲真智。無智就是你不動用到所謂的世智辯聰,沒有動用到所謂的智慧,那就是真正大智慧的人,因爲本性具足,自然流露。無得方是真得。對!因爲你沒有所謂的得,因爲有得必有失。你如果說得到這個本性,那麼有一天你就會失去這個本性。所以我們說受戒,我們佛教裏面講的,常常得戒體,說你發上品心得上品戒,爲什麼?你心與戒相應,你不發心,就不與戒相應,所以,你今天你得戒,是因爲你發心,你不得戒是因爲你不發心。所以說,這個得戒跟不得戒,有的人把得戒跟不得戒,講成如法不如法。我說一切法本來無生,一切法本來無滅,你有得就必有失,你今天得戒,有一天你就會失戒。所以這個戒,得戒、失戒是方便講。一切法本來自性本空的東西,你說得戒、失戒,那我問你:釋迦牟尼佛誰給他授戒的?沒有人,是他自己成佛,悟道就成佛,所以不然,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講的,證阿羅漢果不必受戒,爲什麼?他就入于僧數了,他就是聖人了。所以,有的人說得戒、破戒,那是方便講,毗尼作持裏面講得很清楚,戒本來無得也無失,沒有所謂的持戒,也沒有所謂的破戒,是因爲你的外相引起衆生的誹謗,所以教破戒。因爲你的行爲威儀,那麼真正是很好,所以講你持戒。其實誰知道?譬如我威儀;我告訴你,在戒律裏面有這樣講,我現威儀,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衆生都很恭敬叁寶,那麼那一年,剛好碰到五谷不生長,你知道嗎?在家居士統統沒有糧食吃,糟糕了!那一些比丘,在家居士沒有飯吃,他哪裏有飯供養呢?很多法師,這些惡性的比丘想了一個點子,二個人就開始商量,叁、四個人就講好了,就出去散布:我們某某比丘證了阿羅漢果,你們來供養!然後大家自己省吃儉用,就拿了一些供養品來,因爲五谷不豐收,又沒有辦法,又托缽不到,比丘就有樣學樣,要不就是自己想辦法,就想到了要吃,好了,就妄語,沒有證阿羅漢果說證阿羅漢果了。去的時候,果然看到威儀具足,居士就說:法師!你是不是證阿羅漢果?他就點頭。這個事情被佛陀知道,犯大妄語!犯大妄語!點頭都不可以。所以我說,持戒、犯戒,你怎麼論斷呢?你怎麼知道人家內心想什麼?他也許是一人最貪心的人、要錢的人。你還以爲他是持戒清淨的人呢?對不對?很難講,所以說,我常常講,哪一個是善知識,還很難講。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所以,佛陀在毗尼作持裏面,戒本來沒有所謂得戒,也沒有所謂的破戒。在維摩诘經裏面講,一實相的本身,沒有所謂的得跟破的東西,得、破是對立法的東西,是不是?因此我們就了解,所謂戒,你發菩提心,你就是無上的清淨戒,你失菩提心,你就沒有所謂的戒。 能利益衆生,你就是持戒,你不能利益衆生那就是保守,也不能說你破戒,那就保守,戒是讓你防非、讓你止惡,只要你能防非止惡的,統統叫做戒,統統叫做戒。那麼說爲什麼要去受戒才證明呢?要藉著叁師七尊證的道力,來引發你自性本身的戒。那釋迦牟尼佛誰給他授戒的?自己開悟嘛!戒哪裏有什麼得戒,講什麼失戒呢? 沒有這個。所以,在毗尼作持裏面講,說你什麼叫做破戒?自己的道力退失,退失菩提心,行爲受人誹謗,名爲破戒,其實戒本不失、本不來、本無得。所以,我們還是要認識,所以你要不喜歡講,這個人不持戒,你就破戒,戒怎麼破呢?或是怎麼得呢?我們一定要了解,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行爲遭受人家攻擊、誹謗,那這是不好的,所以我們要好自爲之,要節製自己。所以無智則能觀知空,無得就是所空的,所空的境就空,無智方爲真智,才是真正的智慧,無得才是真正的得。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不可得,一切法自相本來就是空,能取所取本來就不可得,本爲有病,借空以除,有病既除,空也不存在。本業是有病,你藉著空,大般若的思想,那麼病除,空也就不存在了。再來六十頁。般若之德,菩薩依照般若除叁障,就是惑、業、苦,顯這叁德,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叁障就是惑、業、苦;叁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諸佛依證無上正等正覺。諸佛依照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無所得故,因爲你以無所得,就是了不可得,用禅宗講叫做一塵不染、一絲不挂,在禅宗裏面講,叫:動念好乖。連動一個念頭都沒有。叫無所得,了不可得,一塵不染。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這個實相,大智慧到彼岸心無挂礙故。沒有所謂的挂礙,也沒有所謂的恐怖,那就當然不可能顛倒,也不可能夢想。所以晚上忙夢想,那麼白天忙妄想。以前唱那個[夢想],它走在我的前方,擋住我的去向。這是夢想,它擋住你的去向,這個人也很會寫歌,寫得好像佛教在說的。究竟涅槃。你才能夠最徹底的了解這個不生不死的境界。叁世諸佛,依照般若波羅密多故,叁世諸佛按照這個大智慧到彼岸的思想,就能夠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挂礙,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對人生觀不了解,迷惑顛倒,所以就有煩惱障,障涅槃。爲什麼呢?因爲煩惱是生滅法,得失的觀念,所以會障礙這個不生不滅的,叫做挂。法執呢?起所知障,障菩提,名叫做礙。起所知障就是說對宇宙觀不認識的、不了解的,所知就是本性無所不知,可是我們現在變成知道的被障礙,叫做所知障。無量的光明智慧的本體,本來無所不知,現在無所不知的東西變成被障礙起來,就是障菩提,菩提就是覺悟,名叫做礙,就展轉生死,六道輪回。恐怖,那就是業,貪求名利,患得患失,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恐怖裏面。叁業相應,叁界果報。叁業身、口、意相應,叁界的果報,欲界、色界、無色界。華嚴列有十八種與恐怖的名相相類似的,第一個叫做不活,活起來很痛苦叫不活,不可活。惡名,這恐怖是不好的名詞,恐怖如同死亡故,恐怖接近死亡;恐怖令人墮入惡道;恐怖是大衆所造成的業, 這一些很多名詞都不一樣。而這個恐怖,其實到處都布滿,前二、叁天電視這樣報導,說我們林森路這個地方,發生刑事組的組長被幹掉,然後有來買這個往生被,第一件買去的時候,全身沾滿了血,來問師父怎麼辦?我說:那就火化,往生被不得已的話,那就火化,再又來買一件,說要助念,那不行,爲什麼?被搶擊的要犯,好像是初黑道的人打死了,還沒有驗屍,什麼都沒有准備好,結果放進冰庫裏面不能助念,來問師父怎麼辦呢?是要念地藏經,還是念彌陀經?我說:念什麼經都一樣。對啊!放進倉庫裏面,你念什麼經?你放進倉庫裏面,最重要的助念,你都沒有得到,好就難。所以,我們說臨命終,想要得到安祥、自在,還有人在旁邊助念,這還很難!坐飛機一旦墜機摔下來,連助念都沒有,連蓋往生被都不曉得要蓋哪裏?往生被要蓋哪裏?正常死亡才有往生被可以蓋,你不正常死亡的時候,你連頭都不見了,不曉得在哪裏?到底這是不是我先生?每天親吻,竟然不知道是她丈夫?因爲頭顱不見了,只有見到身體,只好認身上的痣,不然怎麼認得出來?你像前幾天講的,大乘精舍辦的那個遊覽車翻過去,燒得屍體都分不清楚了,那你說,你往生被要蓋哪一個?要不沒辦法,分不清楚,每個都蓋,所以有的人講,一個人平常沒有修行,命終蓋往生被就往生,那不是太便宜了嗎?我說:老兄!要碰到往生被還不是容易的事情,你弄清楚!…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