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识是在因位就开始转,在凡夫开始修行的因位上转,很漫长的。而且是先六后七,这个次序不能错,六祖大师没说“七六”,而是说“六七”,这很明确。所以禅宗修行仍是从第六意识下手,由 “有心意识”修到“离心意识”。天台宗的人讲修止观,也只有现前当下一念来下手用工夫的,不需要刻意找我执的源头,一找源头就头上安头了,你去找的本身就是我执。所以天台宗跟禅宗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唯识宗人当然也懂,修行是从第六意识现前一念当下一念开始用功,种种不同的法门,或参禅或念佛或修观,都是用来先净化第六意识,然后逐渐入至于第七意根,最后到果位的时候才同时转前五识和第八识。六祖大师的讲法是完全符合唯识学的,一般不学唯识学的人是搞不清这个次位的。

  唯识学将修行次第分为五个阶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行位、究竟位,这是唯识学的专用名词。一般来讲,通达位就是见道开悟,开悟要通达佛法、通达空性、通达无我性。之前是要经过资粮准备的功夫,再经过加功修行的专注的用功,这里面都是有很详细的内容,才能达到通达位而见道开悟。开悟是分水岭,开悟前是因位,开悟后才慢慢进到果位。真正完全到了成佛的究竟位,才不需要学东西了,没有东西好学了,这是无学道。三德圆满不需要学了,烦恼断尽就不需要修了,所以到了究竟位时才是真正的果位。因此,开悟是分水岭,开悟后就向果位靠拢了。但开悟见道只不过是一刹那,唯识宗讲见道是一弹指,一个弹指的声音就有六十个刹那,你看刹那是多么快,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开悟就在第一个刹那间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然后第二个刹那以后他自己回忆开悟时的境界,按苦集灭道四谛而分十六种心理状态来体验悟境。见道的第一刹那就是根本智,第二个刹那以后才是进入后得智,一直到成佛,是很漫长的。按照华严宗定的成佛之道次第,初发心者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都是资粮道、加行道,分水岭的见道是一刹那而已,修道则是很漫长的十地,真正成佛了,究竟解脱了才是无学道,一共有五十三个阶位。唯识宗的五位是分因果的,以见道为分水岭,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说前五识和第八识的完全净化是果位上事,因位上全在六七两识用功,而且是在第六识现前一念下手用功。

  “但用名言无实性”,上来讲了那么一大堆东西,都是名言而已,都是理论概念,都无实性。为什么呢?这些东西的转换过程,全都是没有真实的性质,你不能在上面再生实执。唯识宗就用麻绳蛇来譬喻三种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当你在黑夜走路的时候,突然踩到一条蛇,北方可能很少有蛇,南方马来西亚的蛇非常多,一踩到蛇会吓你一跳,害怕蛇会咬你一口,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大绳子,它很像蛇而已,再看清楚这绳子还是麻做的。修行者的净化过程,就用麻绳蛇作譬喻,踩到麻绳当成蛇是一个层次,看清楚是绳非蛇又一个层次,看清楚这个绳子不是橡胶绳、不是钢绳,而是麻绳则又是一个层次。凡夫整天在踩蛇的境界,把麻绳当蛇的时候是“遍计执性”的境界,完全自我,是有漏的、污染的、错误的心理作用。你慢慢了解它是绳子不是蛇,那是经过修行的“依他起性”境界,一步步了解到你内心的波动虽有污染的一面,但也有清净的一面,要想办法去发挥它的清净功能。认清楚这个绳子是麻做的,它的本质是麻的,不是塑胶的,这就是“圆成实性”的境界。我们在依他起境界的时候,就不要再掉进遍计执境界,明明是绳子你不要当成是蛇了。学佛后要有善恶定位,不要让善湮没掉,不要让恶继续增长。从定位上开始慢慢一路往纯善全善上面去做,就是“依他性”境界,不要再回到那个“遍计执”境界。修行所去掉的是什么呢?去掉的是概念上的名言习气,转化就是一个心理活动,一念清净或者一念污染,你的心力是可以掌握的。在掌握的过程是没有真实的一个本质,空性啊!无我性啊!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定就是大定。当你由污染转向清净的时候,能当下在凡情了无分别,如是体会,不要再去污染它。也就是说,你不要去管它开悟是什么,只要功夫做到了就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就到了。一去研究它就掉入凡情,又进入凡夫的心识境界,永远见不到圣人境界了。凡夫的心识在转变的过程,能够不留凡情,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整天都在定慧等持的状态里生活,这就是安详和谐的内心状态。保任这个心,这就是四智的境界。这是六祖大师对唯识学转识成智机理所给予的八句话,非常扼要,详细讨论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

  最后总结一下,唯识学里有一首讲五位百法的偈子: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唯识学把世界万法内内外外分成一百个法,色法有十一个,心法有八个,还有五十一个是心所法,再有二十四个不相应,时间、方位就是包括在里面的,都是跟心有关系的,还有六个是无为法,一共是一百个,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刚才讲的八识,就是八个心法,八识就是心王,心王跟五十一个心所的心理状态交错,才产生所谓的人生。五十一个心所是什么呢?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六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现在只讲第一组的五遍行,什么是五遍行呢?这是五种心理状态,你只要起心动念,做任何思维,这五样都会一起来,每一个场合都有这五样东西存在:作意、触、受、想、思。有些宗派的排法是把触排先,触、作意、受、想、思,但按照唯识宗的讲法是先排作意的,这是有它的道理。作意就是警觉,触就是接触,受就是领纳,想就是取境,思就是造作。当一个人起心动念的一刹那,由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尘刺激內心要生起第六意识心念的时候,一定先有作意的第一念警觉,突然间意识到有一个人往那里一站,那就是作意。你再顺着这个境界想要接触它,六根六尘六识相触产生功能,那就是触。咦,这个人是我的仇家!糟糕了,心里面有波动,那就是受。然后马上回忆过去,他见到我会揍我一顿,马上有惨痛的教训,那就是想。最后接着会想跑,由内心的波动而产生行动或者产生语言,那就是思。这五个程序,只要是心识正常的人,你只须把思维活动放慢一点点,太快是看不到的,都是有这五个心理过程:作意、触、受、想、思。

  唯识宗修行法门的下手处,就是让你知道心里波动有这五个层次。先起心动念,顺着这个念头去看到一样东西,这东西是有善有恶有舍(非善非恶),感受的印象中有惨痛教训,你可能就会发动你的行为,思不是单指思考,思有两种,内心的心理波动是内在的思,由思发出的语言和行为也是思,能推动你去讲什么话做什么行为,这也是思。我们每一个人想做一件事情,心念都经过这五个层次:作意、触、受、想、思。唯识宗进一步提示你,最好在作意的时候马上净化,那是最高。人不可能不作意,眼睛一张开看东西就不可能不作意,一定会见到,这一见我先不污染它,看到就是看到。第二步在触的时候还可以挽救,再不行在受的时候还可以压制一下子,到了想就来不及了,已经太粗了,如果已粗到了思,语言行为都出来了,要骂人打人,那就不行了。所以,唯识宗五遍行的机理,是尽量做到在作意、在触、在受的时候,能够掌握到这个心念,要操控我们内心。

  回到禅宗来讲,你一念之差就会做错事,也是一念之差就是做好事。所以还是老和尚的一句话“把握当下”最受用。每一个人的当下,细分它很复杂,有百法。讲到转识成智就是这么繁,也可以丢掉,就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起心动念乃是当下,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碰到、心里想到,一定要好好掌握,所谓“善用其心”而已。讲了半天啰哩啰嗦,就是要你能观照当下一念的心。观照不好,什么都不用讲了,转识成智也只是理论上讲,讲得简单,但做起来非常漫长。如何把握当下?一切从心开始,才是真正关键之处。

  “夏日炎炎把扇摇,冬来倚炭满炉烧,若能于此全知晓,旷劫无明当下消。”

  为了配个对,之前我翻了书,在《指月录》中找到了这一首偈子,是南宋时四川一位景福顺禅师的偈子:“夏日炎炎把扇摇,冬来倚炭满炉烧”,这是讲外在的境界冷热,心如何安住在冷热的境界中呢?如何把握当下呢?“若能于此全知晓”,你能够看破它、洞悉它,“旷劫无明当下消”,这就很简单了。

  我本人很惭愧,没有办法讲得好,给大和尚倒了架子。这是自己在香港学唯识的一些心得,给大家分享,很多的内容,很多老和尚的理念,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法把它讲全,自己也还在学习、还在消化,希望我们的三藏法师净因长老,接着做更多更深入的开示。

  谢谢大家!

  

  

《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